<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4号上午9:00-11:00,汪艳艳老师陪伴来到现场的各位老师家长朋友们,共同探讨交流关于青春期孩子的话题,大家都积极学习互动,认真记笔记,王素远老师记了满满两页的笔记,其他老师也是特别虚心的在学习,特别欣赏大家的学习力,也非常佩服大家谦虚的品质!</p> <p class="ql-block">助力青春期孩子的成长,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旅程,也是一次自我提升的修行。</p> <p class="ql-block">那天的教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墙上“关注你的成长”几个字上,格外温暖。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认真听讲的家长们,心里涌起一股责任感。青春期,是孩子留给父母最后的培养机会,而我们,准备好了吗?</p> <p class="ql-block">青春期的孩子,常常会因为和老师的关系而苦恼。有的孩子觉得老师偏心,有的孩子觉得老师太严厉。其实,作为家长,要成为孩子和老师之间的桥梁。有时候,一句“老师其实很关注你”,就能让孩子释然很多。l</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课程安排简洁明了:“1.解码青春期”、“2.青春期常见问题处理”、“3.家长如何助力青春期孩子”。这三部分,像三把钥匙,为我们打开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教室里的氛围始终专注而温馨。一位妈妈认真地做着笔记,另一位则频频点头,仿佛在说:“原来如此。”青春期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而我们,是他们的引路人。</p> <p class="ql-block">“关注你的成长”、“谢谢观看”这些标语,不只是装饰,它们像一句句温柔的提醒,告诉我们:教育,是一场心与心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北师大的问卷调查显示,18万学生和3万多班主任都认同:人生最重要的,是有温暖的家。而青春期那些看似头疼的问题,其实是孩子留给父母最后的培养机会。他们最崇拜的榜样,不是明星,不是老师,而是我们——他们的父母。</p> <p class="ql-block">我继续讲解,台下的老师们眼神专注,我知道,他们在寻找答案,也在寻找自己。</p> <p class="ql-block">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一次次地学习、实践、再出发。</p> <p class="ql-block">“放礼花原则”是我分享的一个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对比、有观众、有高度。就像夜空中绽放的烟花,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值得被看见、被庆祝。我们要做的,是为他们点燃那根“引线”。</p> <p class="ql-block">一面墙上贴满了彩色的鼓励贴纸,孩子在贴纸前开心地笑着。我们鼓励的比例应大于95%,而批评,应少于5%。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被肯定,而不是被否定。</p> <p class="ql-block">当然,批评也是必要的,但要用“三明治法则”:先肯定,再批评,最后勉励。这样,孩子才能听得进去,也愿意改正。</p> <p class="ql-block">我们都希望培养一个自律、优秀的孩子。但自律不是天生的,优秀也不是偶然的。它需要我们用眼光去发现,用耐心去培养,用品质去影响。</p> <p class="ql-block">青春期,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教育,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所以,先修好自己,再谈教育孩子。</p> <p class="ql-block">“如何从知道到做到?”这个问题,我常被问起。答案其实很简单:重复学习,反复实践,教授他人。只有真正去做,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家长你在哪个境界?”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是焦虑的控制者,还是智慧的引导者?是批评的高手,还是鼓励的艺术家?我们,正在哪一层?</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站在教室前方,看着投影屏幕上“问题=机会”几个字,心里充满希望。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情绪、他们的手机依赖、他们的叛逆,其实都是成长的信号。我们要做的,不是压制,而是理解;不是批评,而是引导。</p> <p class="ql-block">课程结束,徐志铭和王素远老师分享自己的收获,真为大家的学习力点赞</p> <p class="ql-block">那天的讲座结束时,屏幕上打出“谢谢观看 青春期是孩子留给父母最后的培养机会”。我看着台下那些认真听讲的家长,心里默默许愿: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温暖的光。</p> <p class="ql-block">最后这位家长真诚的说出自己的困惑,徐志铭和王素远我们一起交流探讨,为家长答疑解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