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77908390</p><p class="ql-block">昵称:爽言快语</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东灞浐,西沣涝,南潏滈,北泾渭”,一句朗朗上口的民谣,道尽了长安水系的灵动脉络。这缠绕古都的八条河流,最早在司马相如著名的《上林赋》中写道“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到了唐代,又因人工渠网的纵横交织,成就了“八水绕长安”的盛景。它们不仅是滋养土地的碧波,更是承载着周秦汉唐记忆的丝带,将灞桥折柳的柔情、大禹治水的传说,一一编织进西安的千年岁月里。今天,就让我们循着流水的轨迹,读懂这八条河与长安的深情羁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若说八水是长安的血脉,那渭河便是流淌最久、最壮阔的那一支。它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奔涌而出,携着高原的凛冽与苍茫,自宝鸡东沟踏入陕西境内,而后如一条碧绿的绸带,横贯关中平原,最终在潼关投入黄河的怀抱。935公里的行程里,它用温润的河水滋养出6000多年的古文明,从春秋到隋唐,始终是关中最重要的航道。河上的咸阳古渡,更是千年来被人传颂的“关中八景”之一,晨雾中的渡船、夕阳下的波光,都曾是长安最动人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与渭河并肩守护长安北侧的,是它最大的支流——泾河。这条河从宁夏六盘山脉南部的老龙潭出发,带着西北大地的豪迈,自西北向东南穿越宁夏、甘肃,最终从长武县入陕,在高陵县泾渭堡与渭河相拥。530公里的奔流中,它是关中平原最早被开发利用的河流之一:战国时开凿的郑国渠、汉代修建的六辅渠与白渠,皆引泾河水灌溉农田,让原本贫瘠的土地变成了“千里沃野”。正是泾河的馈赠,让长安有了丰饶的物产,为古都的繁华奠定了坚实的根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目光转向长安之西,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沣河。它发源于终南山长安县喂子坪乡的鸡窝子南沣峪,78公里的河道里,满是秦岭的清冽与灵动。它收纳高冠峪、太平峪的溪水,又在香积寺西揽入挟着潏水而来的洨水,而后向西北流淌,经三桥附近,最终在咸阳境内投入渭河的怀抱。关于沣河的故事,远比流水更悠长:相传大禹曾在此治水,西周的丰、镐二京就坐落于河的东西两岸,秦咸阳、汉长安也依偎在沣渭交汇处,就连汉唐时闻名的昆明池,也是引沣河水而成。可以说,沣河的每一朵浪花,都倒映着古都最早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沣河身旁,另一条向西流淌的河流——涝河,静静守护着长安的西侧。它发源于户县涝峪,带着秦岭深处的静谧,一路南流,最终在咸阳境内与沣河相伴汇入渭河。比起其他河流的声名远播,涝河更像一位低调的守护者,它用清澈的河水滋养着沿岸的田野与村落,让长安的西边始终保持着一份温润与生机,与沣河共同构成了古都西侧的水韵屏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把视线移向长安之南,潏河便如一位优雅的舞者,在秦岭北麓划出优美的弧线。它发源于长安县秦岭北坡大峪的甘花溪,74公里的河道里,满是灵秀之气,也因此成为西安地区最负盛名的河流。秦、汉、唐三朝古都的繁华,都离不开潏河的滋养——它在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冲积出一片土地肥沃、风景秀美的平原,这便是著名的樊川。春日里,樊川的繁花与潏河的碧波相映,曾是长安人最爱的踏青之地;而潏河最终与滈河相拥,一同汇入沣河的画面,更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约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与潏河携手守护长安之南的,是滈河。它发源于长安县石砭峪,46公里的河道虽短,却满是秦岭的清灵。它沿着南山脚下缓缓流淌,最终在香积寺与潏河相遇,两条河流合二为一,而后向西奔流,在户县秦渡镇附近一同注入沣河。滈河的水,或许不如其他河流壮阔,却用细腻的滋养,让长安的南边始终绿意盎然,也让潏河的奔涌多了一份温柔的陪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流水来到长安之东,浐河便带着蓝田山水的甘洌,开启了它的旅程。它发源于蓝田县汤峪,64公里的河道里,满是山野的纯净。它一路向北,最终与灞河相拥,一同汇入渭河。浐河的水,没有灞河的声名显赫,却如一位默默的伙伴,与灞河并肩守护着长安的东方,让这座古都的东门,始终有水的灵动与温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而长安之东最富诗意的河流,当属灞河。它发源于蓝田县灞源乡,原名滋水,春秋时秦穆公为彰显霸业,将其改名为灞河。109公里的河道里,流淌的不只是河水,更是千年的离愁与诗意——这里是东西交通的必经之地,唐代时在此设驿站,亲友远行,多在此折柳送别,“灞桥折柳”的习俗,便从这里流传千古。沿河岸遍植的柳树,每到春天,柳絮纷飞如雪,“灞柳风雪”也因此成为“长安八景”中最动人的一笔。“玄灞素浐”的对比更显灞水的深广浑厚,浐水的清澈浅缓。灞河的水,见证了太多的离别与重逢,也让长安的故事,多了一份柔情与浪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西安,这座古称长安的城市,坐落于八百里秦川中央,四塞险固,沃野千里。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与开罗、雅典、罗马并列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如今,它又成为西北最大的工业、科技、文化中心,是欧亚大陆桥上的一颗明珠,是一带一路合作共赢试验区。而这座城市从古到今的兴衰荣辱,始终与水息息相关——正是“八水绕长安”的丰盈与滋养,让长安有了成为古都的底气,也让这座城市的千年记忆,始终带着流水的温润与灵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有人曾对“八水”的构成有过争议,说没有涝河而有皂河,或没有潏河而有皂河。其实,古时潏河与皂原本就是同一条河,皆向北汇入渭河;后来经人工改造,潏河向西汇入沣河(又称洨河),而其分支皂河则继续向北,从长安区水寨村出发,流经韦曲、杜城、申店,再穿过西安市区的丈八沟、北石桥、三桥镇、六村堡,最终在草滩入渭河,32公里的河道里,也藏着长安水系变迁的印记。但无论如何,“东灞浐,西沣涝,南潏滈,北泾渭”的脉络,早已深深融入长安的血脉,成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水韵诗篇。</p> <p class="ql-block"> 正是以巍巍秦岭为苍翠骨架,以悠悠八水为流动血脉,以连绵的塬为敦厚肤肉,方才孕育出大唐长安的盛世气象、万千风华。而今的西安,则以八水为丝线,串起一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湖泊与池沼——东有浐灞广运潭烟波浩渺,西有沣河昆明池碧水连天,南有唐城曲江池风雅依旧,北有汉城团结库静影沉璧,中有明清护城河如玉带环绕。更有渼陂湖清波潋滟、雁鸣湖秀色如画……这一系列已然璀璨绽放或正在徐徐舒展的水韵篇章,将西安绘成了一幅水城相依、古今交融的灵动长卷。千年古都,正以水为墨,以绿为彩,书写着一城温润、满目诗意的崭新传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