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0151八路军南下支队在湘赣粤边南征北战及历史意义

kis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与骆传俊合作,入选2025年9月15日由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湖南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主办,中共郴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汝城县委、汝城县人民政府承办,在汝城召开的八路军南下支队入湘征战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b></p> <p class="ql-block">八路军南下支队在湘赣粤边南征北战及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南下支队的战略组建与初期行动</p><p class="ql-block">1944年4月,侵华日军发动旨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由于国民党当局实行消极避战政策,河南、湖南、广西等省大片国土相继沦陷。同年秋,随着抗日战争形势发展,八路军、新四军的作战方针逐步由内线防御转向外线反攻,以准备战略反攻,夺取最后胜利。为此,中共中央制定了“巩固华北、华中,发展华南”的战略方针并作出部署。</p><p class="ql-block">9月1日,党中央决定派遣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主力及一批干部,组建“南下支队”,挺进华南敌后。其战略任务是:宣传发动群众,建立湘鄂赣抗日根据地,“争取北与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第五师,南与广东曾生领导的东江纵队连成一线,进而在华南开辟强大的五岭抗日根据地。”此举旨在使华北、华中、华南三大战略根据地相互策应,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大反攻或可能爆发的内战局面。</p><p class="ql-block">10月31日,南征的具体区域和组织机构确定。成立了以王首道为书记的军政委员会,并将三五九旅南下第一梯队正式命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 王首道:《忆南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3页。]。支队由王震任司令员,王首道任政委,郭鹏、王恩茂分任副司令员、副政委,朱早观任参谋长,刘型任政治部主任。部队下辖6个大队,共5000余人[](其中包括派赴新四军第五师工作的两个随军南下干部大队约900余人)。著名作家周立波以司令部秘书身份随军,记录了这一战略行动。</p><p class="ql-block">11月9日,南下支队从延安誓师出发。随后,部队强渡黄河,驰骋中原,飞越长江,转战湘东北,继而两次南渡湘江,穿越两段粤汉铁路,成功开辟了湘阴抗日游击根据地。</p><p class="ql-block">二、南下支队南进湘粤边作战纪实</p><p class="ql-block">1945年2月,南下支队突破日伪封锁线,成功抵达鄂豫边区,与新四军第五师胜利会师。随后部队转战湘东北地区,建立湘阴抗日根据地,但遭到国民党顽固派重兵围剿,根据地处境日益艰难。6月,鉴于湘中局势恶化,中共中央电令南下支队“迅速南进湘粤边,与东江纵队会合”[ 《中共中央关于南下支队行动方针的指示》(1945年6月24日),载《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78页。 ],由此拉开了进军赣南的序幕。</p><p class="ql-block">为策应南下支队行动,广东省临委于7月22日在罗浮山召开干部扩大会议,决定“派出主力,迅速北进,准备协同王震、王首道率领八路军南下支队开辟五岭根据地”[ 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中共大余县委编《纪念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胜利暨新四军组建8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7年9月出版,第347页。]。8月,中共广东区委抽调东江纵队第五支队,珠江纵队第三支队和东纵干校学员等一千多人,组成北上部队,由东江纵队司令员王作尧、政治部主任杨康华、珠江纵队司令员林锵云组成粤北指挥部。林平任命刘建华任赣南特派员,负责恢复赣南根据地工作。</p><p class="ql-block">南下支队挺进华南的战略意图,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极度不安。蒋介石亲自电令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和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组成联军,在湖南安仁、永兴、耒阳、酃县、桂东、汝城,江西崇义、南康、信丰,广东仁化、南雄、始兴等地严密布防,企图三面包抄夹击,将南下支队消灭于湘赣粤边境。获悉南下支队即将进入江西,余汉谋即令赣军派工兵第三团、第五团在崇义堵截,并严令地方政府“严加防控”。</p><p class="ql-block">8月11日,部队到达衡东南湾乡(今属衡东县境内)接到中共中央急电:“苏军参战,日本投降,内战迫近,你们任务仍是迅速到达湘粤边,与广东部队会合,坚决创造根据地,准备对付内战”。</p><p class="ql-block">部队随即展开急行军:</p><p class="ql-block">8月12日:经安仁县渡口乡双江村,抵达南坪、华王。</p><p class="ql-block">8月14日:经龙海茨冲进入永兴洞义乡洞口墟宿营。在经茨冲时,派出一支30余人的侦察队经仙水桥至树头下向耒阳、永兴方向侦察敌情。</p><p class="ql-block">8月16日:推进至资兴县皮石,经东坑垄抵达彭市杨头、张家洞。</p><p class="ql-block">此时部队面临断粮、暴雨的严峻考验。8 月 17 日,危急关头,王震身先士卒,经顶寮进入桂东桃寮,率部激战四都墟,抢渡资水河,奋勇杀敌,击败敌工兵五团,成功摆脱追兵。高强度的指挥作战使王震积劳成疾,胃出血发作,仍坚持指挥,战士们抬着他继续前进。</p><p class="ql-block">8月19日,部队从彩洞、秋坪、都寮一线出发,在当地赤卫队员引导下,冒雨穿越资兴东坪湖洞村。8月20日拂晓,经板寮坳、塘口、上堆、下堆,巧妙避开南洞守敌,进入汝城田庄。</p><p class="ql-block">王震强撑病体命令部队加速南进。8月21日,部队在田庄休整后,经千坳岭抵达汝城濠头乡淇江垅、白袍洞一带,击溃国民党地方武装,并攻克了“九战区长官司令部”设于白袍、上河等村的军需仓库[ 《崇义革命斗争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6页。]。此战缴获大批物资,王震下令开仓济贫,“规定士兵每人仅留3日口粮、3斤食盐,其余缴获的万余斤粮食和食盐全部分发给当地贫苦农民”[ 王震:《我的革命生涯》,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89页。</p> <p class="ql-block">三、南下支队在崇义开展的革命活动</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八路军南下支队由湖南汝城进入赣南崇义县境。崇义地处湘粤赣三省要冲,是连接湘粤赣边区的华南枢纽,也是创建五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战略支点。</p><p class="ql-block">(一)南征赣南,突破敌人围堵</p><p class="ql-block">1.白石坳与丰州:初入崇义与军民情谊</p><p class="ql-block">8月22日,王震、王首道率领南下支队突破八面山封锁线,从濠头出发,经黄家土、牛子塘进入崇义丰州白石坳。时值酷暑,烈日炎炎,行军异常艰苦。有战士因体力不支,欲丢弃背负的食盐,被王震发现并严令禁止。王震亲自拾起散落的盐,行至白石坳村后,将食盐分发给当地群众。部队在白石坳至欧家洞一线驻扎,战士们借住“老表”(当地对男性的称呼)家中。</p><p class="ql-block">在村中,战士们发现了墙壁上“实行分配土地”的陈旧标语,经询问得知此地曾是苏区,群众讲客家话。当地群众很快认出这是昔日的红军(现八路军)。下午,王震接见了三名与党失联多年的本地老党员,向他们分析了抗战形势和党争取和平民主的主张,鼓舞他们继续为革命工作。当晚,“表嫂”(当地对女性的称呼)们热情地为战士烧水洗澡,如同家人;战士们也拿出食盐分给老表,老表们则杀鸡宰鸭慰劳部队。军民共聚厅堂,在蔑片火光下畅谈革命过往与未来。王震亲自主持的食盐分配,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一事迹通过周立波战地通讯及群众口述广泛传播,与当时国民党在沦陷区的“劫收”行为形成鲜明对比,为日后争取民心奠定了基础[ 周立波:《南下记》,东北书店1948年版,第107页。]。</p><p class="ql-block">8月22日,部队继续南进。三名失联党员主动为部队带路。行至丰州河,部队需涉水渡河。水深流急,数名战士体力不支呛水遇险。当地群众甘朝池、李仁昌发现后,迅速划竹筏将其救起。随后,木排上的老表又将部队中的病员、孩童和女同志安全渡至对岸。刚渡完河,追兵——国民党第九战区第四军第九十师一部赶到对岸,虽架起机枪扫射,却不敢渡河,仅造成几名殿后战士轻伤。在当地村民钟科芹指引下,部队直奔文英。为防湘南国民党军袭扰,部队在毗邻上堡的马归槽、横坑布置了警卫排。当晚,部队悄然进驻文英圩东南的周家湾,群众按部队要求已筹集好三天粮食。炊事班在月下摘取群众菜地的辣椒、茄子,并在每棵被摘的菜兜下放一小包食盐作为补偿。 王震、王首道等领导在群众家中油灯下分析敌情,为摆脱追兵,决定放弃原定休整,次日即分两路南下广东(一路经关田,一路经茅花,目标聂都)。部队深夜开拔后,周家湾家家户户门槛前都发现了一包大米和一包食盐,是部队为感谢群众支援所留。</p><p class="ql-block">2.文英战斗:粉碎敌人合围</p><p class="ql-block">8月23日中午,南下支队主力抵达文英圩附近的柯树坳,与前来堵截的国民党赣军工兵三团遭遇。甫一交火,敌军即溃退古亭,支队顺利进驻文英圩。</p><p class="ql-block">部队尚未安顿就绪,东边警戒线枪炮声大作,此前在丰州甩掉的国民党第九十师一个团尾追而至,企图突破警戒线夺取主阵地。同时据群众报告,文英西边也集结了大批国民党军(后证实为第一四〇师)。王震虽因连日劳累腰痛复发卧于担架,闻讯立即起身研究地图,下令:“今天一定要将敌人打回去,让大家睡一夜,并准备明日在这里休息一天,召集连以上干部开会。”</p><p class="ql-block">东线后卫第二大队仅一排兵力坚守阵地,沉着应战。敌分两路猛攻,被守军击退。敌二次增兵再攻,二班班长陈奇复用机枪猛烈扫射,子弹耗尽后奋力掷出三颗手榴弹杀伤敌人。敌阵动摇,守军乘势反冲击。此时,连长罗名钦率队及二营一部及时增援赶到。敌第九十师重整后分四路发起更猛烈冲锋,夜战激烈展开,山谷震动。经苦战,我军再次击退敌军进攻,但陈奇复班长在弹药告罄后的白刃格斗中英勇牺牲。</p><p class="ql-block">文英人民积极支援战斗,运送弹药、营救伤员。为安葬烈士,乡民郭唐富献出自家棺材,与邓家清、方川清、王凤祥一道将陈奇复安葬于柯树坳。</p><p class="ql-block">东线战斗平息后,敌第九十师撤回。据俘虏供述,西线之敌为国民党第九战区第一四〇师,由热水方向来,埋伏于文英水头一带。敌军原计划以两个师在文英合围南下支队。第一四〇师闻东线枪声停息,判断第九十师败退,合围无望,亦随之撤退。</p><p class="ql-block">3.乱石坑战斗与挥师南下</p><p class="ql-block">8月24日,经关田一路的南下支队在乱石坑遭遇国民党正规军工兵团一个营及崇义县保警队阻截。官兵奋勇冲杀,毙敌45名,俘敌多名,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扫清了前进障碍。</p><p class="ql-block">两路大军最终在聂都墟胜利会合。指战员见王震躺在担架上,心情沉重。卫生部长潘世征解释王司令是腰痛复发,并无大碍,数日可愈,众人方安心。短暂休息后,部队穿越丛林,经下南山、桐子坪、野猪洞、江口,顺溪流而下,抵达大余县沙村,继续向广东挺进。</p><p class="ql-block">尽管因日本投降导致南下会师东江纵队的战略目标调整,但南下支队在崇义县境的短暂活动(8月21日至27日)意义重大:其成功牵制了国民党第七十二军、第九十九军的追击,为后续部队北返中原争取了宝贵的机动空间[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下卷,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第611页。];其在崇义山区开辟的交通线,成为1946年中原突围部队南下的一条重要路径;</p> <p class="ql-block">活动期间,使中断多年的崇义地方党组织得以重建,为解放战争时期粤赣湘边纵队在此区域的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p><p class="ql-block">四、南下支队北返行动</p><p class="ql-block">(一)战略转折:放弃会师,决策北返</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27日,南下支队抵达广东省南雄县百顺北乡的上石多进入五岭地区,并与先期到达始兴以南、南雄以西地区的广东东江纵队北上部队取得了联络。8月28日,北上部队从广东博罗县出发,奉命北上五岭,向粤北南雄挺进,与南下支队会合。东江纵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南抗日劲旅,在日伪残酷扫荡中愈战愈强,此时已发展至约15000人。然而,就在两军即将会师的关键时刻,国内时局骤变。随着日军投降,国民党当局内战意图显露,急调重兵围堵南下支队:南雄至始兴一线有第七战区余汉谋部两个军张网以待;后方有第九战区薛岳兵团三个军尾随紧追;左翼江西方向亦有敌军步步进逼。至少5个军的兵力正形成合围之势,企图将南下支队聚歼于湘粤赣边境。南下支队敏锐察觉险境,腥风血雨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在此全军面临覆灭的紧要关头,王震忆及离延安前毛泽东的嘱托:“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你们还能回到鄂豫边李先念同志那里,那也是一个很大的胜利。”[ 中共上犹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中国共产党上犹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12月版,第132页。]南下支队当机立断,决定放弃原定会师计划,立即北返中原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合,以扩建鄂豫皖根据地,并将此决定及严峻敌情急电报告党中央。中央军委迅速复电:“时局变化……,同意你们即由现地自己选择路线,北上与五师靠拢。”[ 中共崇义县党史办公室编《中国共产党崇义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12月版,第231页。</p><p class="ql-block"> ] 这一决策成为扭转危局的关键。</p><p class="ql-block">(二)挺进赣南:穿越崇山,寻找战友</p><p class="ql-block">8月29日,南下支队火速撤离南雄,沿湘赣边界向江西大庾岭(今大余县)地区北返。两军会师未成,广东区党委决定,“北上部队留在粤北山区,独立作战,坚持斗争。”[ 中共崇义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阳岭烽火》,第194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p><p class="ql-block">8月30日,南下支队经大余县内良抵达崇义县聂都、文英一带。此时,由大队长徐国贤、政治委员廖明率领由特务团教导营及旅部参谋训练队组成的第四大队,因执行后卫任务与主力失去电台联系,仍在从湘南奋力向粤北方向行进,追赶主力。为告知第四大队主力已北返的消息,王震命令部队沿途张贴布告、标语,并委托当地老表带路送信给第四大队。</p><p class="ql-block">8月31日,在浓雾弥漫的夜色中,南下支队副参谋长邹毕兆与第三营营长何家产奉命率精干小队先行出发,专责寻找第四大队。拂晓时分抵达古亭,部队稍作休整后,士气高昂地向麟潭进发。驻守麟潭墟的三十余名崇义县警察闻风丧胆,未作抵抗即狼狈逃窜,支队主力兵不血刃进入麟潭墟。部队顺利渡过麟潭河,当日主力抵达思顺。</p><p class="ql-block">(三)艰难寻访:分兵接应,击破阻敌</p><p class="ql-block">9月1日,因派出联络人员未果,王震再派第一支队副参谋长邹毕兆与第3营营长何家产率队沿湘赣边界全力寻找第四大队。何家产部行至上犹县黄沙坑往遂川一线寻找,在高坪遭遇国民党军一个营的阻击。何家产果断指挥部队分兵迂回将敌人合围,不到一小时即将敌击溃。</p><p class="ql-block">敌第4军第59师闻讯赶来增援。何家产审时度势,率部迅速折向西南,向上犹五指峰地区挺进,经梅子坑、仙家洞直抵营前,并在伯公坳击退国民党上犹县保警队殷希宾部的阻击。何家产过家门而不入,率部继续向崇义县金坑、过埠方向搜寻。与此同时,第四大队于8月31日从上堡方向抵达思顺,未遇主力后继续南进。在过埠获悉主力已到麟潭,遂又折向西行,经芦柴、下关、仙鹤塘,于9月1日傍晚抵达麟潭墟。得知主力确切去向后,第四大队立即派出侦察队前出联络。“至黄昏,侦察队在思顺与主力会合。”[ 中共崇义县党史办公室编《中国共产党崇义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12月版,第231页。</p><p class="ql-block">]会合后,第四大队即经思顺进入五指峰地区,紧追主力北返。</p> <p class="ql-block">(四)胜利会师:穿越苏区,挥师井冈</p><p class="ql-block">王震、王首道率领主力为摆脱追兵,抛开大路,专择小路、山路疾行,使国民党军难以集中重兵阻击,零星遭遇之敌均被迅速击溃。9月2日黎明,王震率主力先行出发,副政治委员王恩茂代表支队殿后迎接第四大队。部队经金坑向上犹营前方向开拔。</p><p class="ql-block">当部队行至上犹县墩头时,徐国贤、廖明率领第四大队从后方奋力赶上。全体指战员激动万分,热泪盈眶,热烈欢呼第四大队与主力胜利会师。在途经上犹五指峰地区罗家山的一座茶亭稍歇时,王震、王首道接到第四大队归队的捷报,欣喜难抑。王震当即从公文包中抽出一张白纸,用铅笔重重写下:“庆祝与四大队会合的胜利”[ 中共上犹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中国共产党上犹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第133页。],并亲手将字条贴在茶亭柱子上。这振奋人心的消息,令后续经过的战士和当地群众无不欢欣鼓舞。</p><p class="ql-block">当大部队翻越石灰岭时,还在沉睡之中的人们,被突如其来的马蹄声、脚步声惊醒。人们起来从窗口拭目向外张望,看见队队穿着军装,背着钢枪的军人,马匹驼着武器、行装,从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走过,严明的军纪给当地百姓留下深刻印象。石灰岭村民赖香淦、曾有根等主动为部队带路,部队在晓水、罗家山、墩头一带短暂休整。第四大队归建后,全军继续经金坑、营前转赴遂川,向井冈山方向开拔。官兵们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赢得了苏区人民的信赖与支持;踏上故土,见到苏区群众,官兵们亦倍感亲切与崇敬。</p><p class="ql-block">9月3日,南下支队由江西上犹县黄沙坑进入遂川县左安墟,全歼敌军一个营,后因敌情变化连夜改变宿营计划,当晚进入桂东中坑、圆明庵(清泉)一带宿营。9月4日,在秋坪、牛岗墟击溃围追堵截的国民党部队。9月5日,出桂东,向江西遂川进军。</p><p class="ql-block">(五)后续征程:中原坚守与胜利归延</p><p class="ql-block">最终,部队历尽艰险,于10月初胜利抵达鄂豫皖边区,与新四军第五师主力会合,编入中原军区,王震任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率部坚持自卫,保卫中原解放区达半年之久,有效牵制了国民党军北上。1946年5月,蒋介石调集重兵,突然将中原军区部队5万余人包围在宣化店为中心的狭小区域。危急关头,王震指挥由原南下支队改编的部队英勇突围,突破国民党军重重围追堵截,日夜苦战,于1946年9月胜利返回延安。后来,毛泽东在宴请南下支队营以上干部时,高度评价此次远征:“南下支队的同志们!你们辛苦了。我们胜利了!你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猛顽强,深入敌人心脏,敢于和敌人作斗争,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数十万大军的‘围剿’,胜利地返回延安,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二次长征。你们虽然牺牲了不少同志,但是光荣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你们是党的宝贵财富,也可以说是从战争这所大学里毕业出来的优秀大学生!”</p><p class="ql-block">六、南下支队在崇义开展革命活动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王震将军是我军战功赫赫的骁将,深受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器重。其征战地域之广、跋涉路途之遥、历经艰难之多,在我军将领中尤为突出。1945年8月22日至9月2日,王震率八路军南下支队在崇义艰苦转战12天,足迹遍及上堡、丰州、文英等十余乡镇。这段历程虽是其万里南征的片段,却深刻影响了赣南革命进程,成为王震戎马生涯中的重要篇章。</p><p class="ql-block">南下支队的崇义活动具有多重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1.军事打击与战略意义:南下支队先后在丰州、文英、关田等地,与国民党顽军九十师、一四○师及地方武装展开多次激战。他们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成功摆脱追击、击溃堵截,沉重打击了反动势力,极大鼓舞了崇义人民的革命斗志。作为毛泽东“经略南方”战略的关键实践,崇义见证了人民军队在历史转折关头,从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向应对内战准备的战略转型。其军事行动直接动摇了国民党在赣南的地方控制体系。</p><p class="ql-block">2.政治动员与民心向背:南下支队始终将宣传发动群众、保护群众利益置于首位。每到一处,都积极宣传抗战胜利后的形势和中国共产党和平民主的主张,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与民争食,尽力解除民众痛苦,赢得了群众的广泛信赖。这显著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崇义人民心中的地位和声誉,扩大了政治影响,深刻昭示了民心向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p><p class="ql-block">3.组织重建与播撒火种:南下支队在白石坳、文英等地,亲切接见了与组织失去联系的共产党员、老红军和赤卫队员,鼓励他们为人民的彻底解放继续奋斗。这些举措不仅鼓舞了当地人民的革命信心,更为日后崇义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赣南播下了革命的火种。</p><p class="ql-block">纵观此次由王震指挥的南下支队南征北战,历时两年,行程两万余里,穿越晋、豫、鄂、湘、赣、粤、陕、甘八省。部队克服了严酷的自然环境和重重险阻,历经百余次血战,顽强抗击日寇和国民党反动军队,沿途广泛播撒革命火种。这一壮举,既展现了王震将军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也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传奇。</p><p class="ql-block">(作者:骆耀明,崇义县史志研究室干部,江西省苏区精神研究会会员;骆传俊,江西省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工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