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房故事

徐🈴勤女士🌹🌹🌹🌹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0年滁县东营房南京军区大院,天刚蒙蒙亮,晨雾还未散尽,妈妈骑着自行车,我坐在后座上,一路颠簸着来到营房大门前。哨兵笔直地站在那里,肩上扛着步枪,眼神锐利而坚定,见我们要出门,他语气不容置疑地说:“不许出营房。”妈妈一听,脸上露出几分不满,上前和哨兵理论起来,解释我们只是出去上班。可哨兵没有丝毫松动,转身走进旁边那座深绿色的木头岗亭,拿起桌上的深绿色电话机请示。挂了电话出来,他依旧坚持原则,不让我们出营房。妈妈见状,也走进岗亭,对着电话机沟通起来。我站在一旁,好奇地打量着岗亭内部,里面只有一张长书桌和那部电话机,连把椅子都没有,简单得有些出乎意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就在我们僵持不下时,一辆军马车驶了过来,车轮碾过地面发出沉闷的声响。车上的两位领导神情严肃。其中一位领导跳下车,快步走进岗亭,拿起电话说了几句话后,便出来帮我们把自行车搬到车马车上,热情地招呼"上车吧,我送你们",我和妈妈坐上车。军马车在广阔的田野黄泥巴土路奔跑起来。我望着营房大门的哨兵和那座深绿色岗亭渐渐变小,最终模糊在晨雾里。抵达滁县百货商店后,妈妈让我向帮忙的领导道谢。我说"谢谢叔叔"领导笑着点点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妈妈进店站柜台,大商店里阴冷,我走到门囗的阳光下。一位老爷爷蹲在地上,面前的小盆里装满了黑果实鸡头米,我好奇地盯着看了好一会儿,又抬头望向街上来来往往赶集人们,心里虽想跟着逛逛,却又怕迷路,只好乖乖待在原地,我站了半天也无人来买老爷爷的鸡头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转眼到了Ⅱ点正,妈妈下班了,妈妈末买任何东西,又骑着自行车往营房赶。来到营房大门,早上的哨兵还坚守在岗位上,他对面就是一号司令部舍居楼,妈妈在司令部舍居楼停下车子,进了一楼张师长家,我们是1955年蚌埠白水桥营房的邻居,两家人来来往住有着近60年的友谊。楼上的住户是我的小学同桌,他长大以后当兵了,他爸爸是军长在南京军部上班。我家哥哥长大以后当过2年兵。我没有当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虽然我家属于后勤部舍居楼,按部队里的排序本是靠最后的,但在张师长家,我们却感受到了格外的邻里温情。我们走进小小客厅,刚好放下一张正方形木头高饭桌子,有4把靠背椅子,我这个小孩就想到了是食堂的饭桌子。我家对门的食堂直到我爸爸转业,我都没有进去过。我梦里在长长的食堂里走着。我家后门,门对门是洗澡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女主人佩兰阿姨还在单位上班。是保姆做的饭菜,保姆40岁,她的头发挽成发髻,穿一身黑土布衣服。皮肤黑显清瘦是农村人,是张师长老家的亲戚我现在猜出来的,张师长和妻子有7个孩子。保姆把饭菜送到饭桌上,吃的是什么菜我完全沒有记忆了,我们那时候没有肉,豆腐,馒头等等,只记得吃饭前,妈妈说起早上在岗亭和哨兵打交道的事,张师长听了,哈哈大笑起来,那笑声爽朗又有感染力,我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早上因“不许出军营”而起的小插曲带来的不快,也在这笑声里烟消云散。张师长是老八路身高160米黑瘦,党的干部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午饭后,妈妈骑上自行车向东走,这段1公里的水泥路,处处都是风景:左边的大礼堂一层庄严肃穆,仿佛还能听到过往集会时的嘹亮口号,见证了部队里无数重要时刻;右边的办公楼一层窗明几净,进进出出的军人脚步匆匆,承载着部队的未来与希望。水泥路两边都是高大的树木沒有房子了。我家住后面周围一公里都是空房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来到东头转弯向北是一片广阔的田野,在田野里走1公里土路到达八一小学是滁县教育局的,田野里的军人服务社,洗澡堂。照像馆,是滁县百货公司的,田野里的公园是滁县园林局的,军民共同建设钢铁长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