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来自庐山的家书

何欣

<p class="ql-block">  庐山自古便是华夏名山,李白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阔,早已将它的灵秀刻进国人的诗意里,引无数人向往流连。山间云雾更是常客,总爱绕着青峦、漫过飞瀑,把整座山晕成一幅流动的水墨诗画。</p><p class="ql-block"> 我对庐山的初始印象,源于少年时代看过的电影《庐山恋》。银幕上,晨光轻漫含鄱口,衣袂翻飞间满是青春与浪漫,那时便觉,这山是浸在故事里的。如今有幸立于山间,听松涛伴涧鸣、看晚霞染天池,才真正读懂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深邃意境。</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便一同解读一封来自庐山建设者的家书。这是1955年从江西庐山寄往湖南长沙的信,信封贴着普7邮票800元一枚,销有“江西庐山1955年8月9日”三格式点线戳,旁盖“分拣员 第五号”副戳,背面还有长沙8月11日的到达戳。信笺里,满是寄件人对庐山的热爱、对建设这片山水的热忱,连同一纸惦念,都被好好封存在这枚信封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信文如下:</p><p class="ql-block">耀坤同志:</p><p class="ql-block"> 答应给你写信一直没有工夫,到庐山已经是第二个星期日了。</p><p class="ql-block"> 庐山太好了,的确是避暑胜地,天气凉快,有时甚至到冷的地步,我在长沙时因为估计错误,带来的衣服太少,到这里立刻买了卫生衣才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庐山已经确定为全国的风景区和休养区。我们正在做扩建庐山的尖兵。</p><p class="ql-block"> 这里过去是帝国主义(十二个帝国主义)和反动资产买办阶级的天堂,(有蒋介石的房子,相片是倒挂的,可惜没有开放),今天变成劳动人民的优秀者劳模的乐园了。</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工程艰巨的登山公路和环山公路,我没有到过康藏公路,但可以想像了。</p><p class="ql-block"> 测量进行得还好,因为是实习性的,进度较慢,每天爬上没有到过的山峰悬崖,在山顶上可以看到水连天的鄱阳湖,奔流的长江和由脚下悠悠升起的白云……</p><p class="ql-block"> 你们学习结束了吗?生活怎样,时常去游泳吗?</p><p class="ql-block"> 有空写信来电!</p><p class="ql-block"> 祝 好!</p><p class="ql-block"> 思昊</p><p class="ql-block"> 1955年8月8日晨</p><p class="ql-block"> 江西庐山</p><p class="ql-block">来函:</p><p class="ql-block">江西庐山</p><p class="ql-block">庐山管理局转中南土建测量队(道路中队)</p> <p class="ql-block">  这封写于1955年8月8日的家书,以建设者“思昊”的视角,为我们铺开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庐山的鲜活图景,字里行间满是时代印记与个人热忱。</p><p class="ql-block"> 一、时代背景:庐山的“身份蜕变”</p><p class="ql-block"> 信中清晰勾勒出庐山在新旧时代的鲜明对比。过去,这里是“十二个帝国主义”与“反动资产买办阶级的天堂”,连蒋介石的旧居都留存着历史痕迹(“相片是倒挂的”);而1955年的庐山,已被确定为“全国的风景区和休养区”,成为“劳动人民的优秀者劳模的乐园”。这种身份转变,正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缩影,也让“思昊”作为“扩建庐山的尖兵”,多了一份建设新山河的自豪感。</p><p class="ql-block"> 二、建设现场:测量者的日常与山河之美</p><p class="ql-block"> 信中既写实记录了建设工作的细节,也藏着对庐山风光的细腻描摹。</p><p class="ql-block"> • 工作侧写:“思昊”所在的中南土建测量队,当时正推进一项“实习性测量”工作。进度虽缓,每一步却都扎实严谨;日常作业中,队员们常需“攀上未曾涉足的山峰与悬崖”——这既是建设者肩负的辛劳,亦是独属于他们的“登山”式体验。如今,当我们立于庐山之巅,脚下不仅是秀丽的风光,更承载着当年建设者们以汗水浇筑的奉献,正是这份付出,让庐山这一世界遗产的魅力愈发璀璨。</p><p class="ql-block"> • 风光速写:在山顶能望见“水连天的鄱阳湖”“奔流的长江”,还有“由脚下悠悠升起的白云”,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庐山的壮阔;而“天气凉快,有时甚至到冷的地步”“带来的衣服太少,立刻买了卫生衣”,则是生活化的细节,让庐山的“避暑胜地”属性更显真实。</p><p class="ql-block"> 三、情感温度:朋友间的惦念与朴素问候</p><p class="ql-block"> 信的开头一句“答应给你写信一直没有工夫”,满是亲切的歉意;结尾处主动询问“你们学习结束了吗?生活怎样,时常去游泳吗?”,再叮嘱“有空写信来电”,没有华丽辞藻,却藏着朋友间最朴素的关心。这种“工作再忙也惦记对方”的情谊,让这封记录时代的家书,多了一份温暖的烟火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关链接:</p> <p class="ql-block">1982年T67“庐山”原地封,贴T67全套票,江西庐山挂号寄往上海,销“江西庐山1982年5月24日”原地邮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37年江西省庐山管理局局长谭炳训寄上海的信封,贴伦敦版孙中山像邮票5分一枚,销江西牯岭1月9日戳,有九江同日中转戳及上海1月11日到达戳。</p><p class="ql-block">1937年谭炳训将庐山石门涧上新建的石拱桥命名为“明耻桥”,以述抗日救国雪耻之志,并命工匠将其手书题字刻于桥心拱石之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