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守护心灵,在成长中坚守初心

记录生活的志平

<p class="ql-block">2025年海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任职资格培训的开班典礼上,我站在人群中,望着背景屏幕上“含弘光大 继往开来”的校训,心中涌起一股沉甸甸的责任感。作为一名即将踏上心理健康教育新征程的教师,我深知,这不仅是一次培训,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们肩负着守护学生心灵的使命,而这份使命,需要从专业出发,从初心出发。</p> <p class="ql-block">培训伊始,专家们的授课让我们迅速进入了状态。从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到早期识别与干预策略,每一个知识点都直击教学实际。我渐渐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泛泛而谈的理论,而是一门需要科学方法支撑的实践艺术。只有真正理解学生的内心,才能在关键时刻给予他们最有力的支持。在一次次小组讨论中,我们围绕“团体心理辅导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展开交流,彼此分享经验,也逐渐建立起一种专业上的信任感。</p> <p class="ql-block">刘建银教授的“有意义编码”理论让我耳目一新。他用肢体语言示范如何通过非言语沟通建立信任,那句“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有时一个拥抱的力量胜过千言万语”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课堂上,手机快门声此起彼伏,大家都在争分夺秒地记录这些珍贵的知识点。他的讲解让我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茶歇时间,我们围坐在会议桌旁,围绕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展开热烈讨论。“面对拒绝沟通的学生,我们该如何破冰?”“家校协同中遇到阻力怎么办?”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将日常教学中的困惑抛出,在思维碰撞中寻找解决方案。那一刻,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归属感——原来,我们并不孤单。</p> <p class="ql-block">作为学员代表,作为参与了心理游戏后做总结发言。当我与陌生的伙伴互动时候,我感受到的不只是力量,更是一种教育者之间的共情与支持。我们既是学生心灵的守护者,也是彼此成长路上的同行者。这种连接,远比语言更深刻。</p> <p class="ql-block">王卫红教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他用真实案例剖析青少年心理困境,那句“教育者要成为心灵的捕手,在细微处察觉孩子的呼救信号”让我深受触动。台下,大家屏息凝神,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要点。我知道,这些笔记,终将成为我们守护学生心灵的指南针。</p> <p class="ql-block">薛玲玲教授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讲解,彻底改变了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它不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活动设计、氛围营造,引导学生自我探索与共情。从破冰游戏到团体动力的把握,每一个细节都在提醒我们:要走进学生的内心,首先要懂得如何搭建沟通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互动研讨环节更是精彩纷呈。来自不同学校的同仁们带着各自的教学案例与困惑齐聚一堂,有人分享处理学生情绪危机的成功经验,有人提出日常辅导中的瓶颈难题。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经验在分享中传递。我们不仅收获了实用的方法,更感受到了“同行者”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角色扮演游戏中,“我们要做学生情绪的容器,而非评判者”这句话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当同伴模拟“师生冲突调解”场景时,台下掌声雷动。这不仅是对演技的认可,更是对教育智慧的共鸣。那一刻,我更加明白,教育的本质,是理解与共情。</p> <p class="ql-block">一场培训活动的意义在于,笔记本上不仅有密密麻麻的记录,更有心灵深处的触动。将来踏上归途,行李箱里装的不仅是笔记和证书,更有对每个生命的敬畏与期待。因为我们深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藏着等待被照亮的星空。而我们,正是那群点亮星光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