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日,九华近山村有公益活动。早上,我作为参与者提前抵达了这个村庄,打算趁着闲暇四处走走,好好感受一番乡村的独特韵味。</p><p class="ql-block">抬眼望去,在澄澈如洗的蓝天之下,环绕着村庄的青山已悄然换上了秋的盛装。斑斓的色彩如同大自然精心绘制的画卷,青、黄、红相互交织,层次分明。那一抹青色,是松柏不屈的坚守;那一片片金黄,是稻谷和树叶对大地的深情回馈;而那耀眼的红,则是村民告诉我的因天旱炎热晒死松树叶子留给人间的最后热情,它们共同奏响了一曲秋的交响乐。</p><p class="ql-block">村庄里,一栋栋民房错落有致地分布着。黄白相间的墙壁,搭配着平顶灰瓦,传统与现代建筑风格在这里完美交融。这种独特的设计,既保留了乡村的古朴韵味,又融入了现代的简洁与实用。沿着干净整洁的硬化村道漫步,脚下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仿佛是大地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突然,眼前出现了一幅难见的景象:一户农户的门前,满满当当地晒着玉米棒。那一个个饱满的玉米棒,像金色的号角,宣告着丰收的喜悦。好奇心驱使着我将目光投向屋内,只见一位老农正坐在门厅里,手中熟练地操作着工具,专注地剥着玉米。</p><p class="ql-block">我轻轻走近这户农家,怀着几分敬意与老农攀谈起来。一边聊着,一边环视屋内,不经意间,我发现隔间的木壁上张贴着毛主席以及以下历代领导核心的画像。这些画像在略显陈旧的木壁上显得格外庄重,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家庭对红色传统的深厚情感,对往昔岁月的深深怀念。</p><p class="ql-block">交谈中,我了解到,门前晒着的这些玉米大约有500斤。当我把这个猜测说出口时,老农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点头认可。这约500斤的玉米,正是一亩地的产量。从播种时小心翼翼地埋下希望的种子,到田间辛勤地除草、施肥、灌溉,再到收获季节顶着烈日将玉米棒一穗穗掰下,最后晾晒、手剥……几个月的时间里,老农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然而,这一亩地的玉米,最终带来的收入不过2000来元。想想这漫长劳作过程中的艰辛,想想老农在田间地头那佝偻的身影,我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酸涩,深深感受到了农民生活的不易和他们对土地的那份执着与坚守。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