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东平州城

dp原野

<p class="ql-block">  东平州城,这座始建于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的千年古城,坐落于山东东平县西南部,西临东平湖,北枕大清河,是京杭大运河畔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深厚的历史积淀,使其成为融合运河文化、水浒文化、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誉为“江北水乡,运河商都”。</p><p class="ql-block"> 一、历史沿革:从州府重镇到文化枢纽</p><p class="ql-block"> 1. 政治中心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州城自宋代立城起,长期作为东平府、路、州的治所,是山东境内两大政治中心之一。北宋时期,这里是京东东路的核心城市;金代刘豫伪齐政权曾定都于此,称“东京”;元代属东平路,明清为东平州治,直至1962年东平县政府迁址,州城作为区域政治中心的地位延续了近千年 。</p><p class="ql-block"> 2. 运河商贸的繁荣</p><p class="ql-block"> 京杭大运河的贯通彻底改变了州城的命运。元代会通河的开通,州城成为漕运枢纽,“漕艘往来,商贾辐辏”。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惊叹其“商品与制造品丰盛,大河上千帆竞发”,元好问笔下“市声浩浩如欲沸”的景象,正是当时州城繁华的写照 。</p><p class="ql-block"> 3. 地理格局的塑造</p><p class="ql-block"> 州城地势低洼,城内水网密布,形成“荷花半城,渔舟唱晚”的江南水乡风貌。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不仅孕育了丰富的水生文化,也使州城在防洪、灌溉等水利实践中积累了独特经验,戴村坝等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p><p class="ql-block"> 二、文化遗产:凝固的历史长卷</p><p class="ql-block"> 1. 古建筑群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 父子状元坊:为旌表北宋梁灏、梁固父子状元而建,现存清代石坊高8.5米,四柱三间,雕刻精美,是国内罕见的“父子双状元”纪念建筑 。</p><p class="ql-block"> - 州城文庙:始建于北宋,历经修缮,现存棂星门、大成殿等建筑,是鲁西南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儒家文化象征。其周边“大学街”因宋代州学兴盛而得名,承载着千年文脉。</p><p class="ql-block"> - 清真寺:始建于元代,现存明代建筑风格,融合伊斯兰与汉族建筑特色,是鲁西南地区重要的宗教文化遗产 。</p><p class="ql-block"> - 永济桥:横跨小清河的明代石拱桥,现存13孔,桥长98米,曾是南北交通要道,见证了运河商贸的兴衰。</p><p class="ql-block"> 2. 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 掐丝粉彩:明清时期景泰蓝工艺的分支,以金属丝掐出图案,填以粉彩颜料,作品色彩艳丽,融合国画、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第六代传承人马忠华的作品被列为省级非遗 。</p><p class="ql-block"> - 东平粥:以小米、黄豆为原料,经特殊工艺熬制,口感醇厚,是当地早餐文化的代表,州城黄河大集上的现熬粥摊深受游客喜爱 。</p><p class="ql-block"> - 州城烧饼:又称马蹄烧饼,以木炭烘烤,表面撒芝麻,外酥内软,香甜可口,制作技艺传承数百年,是大宋不夜城的必尝美食。</p><p class="ql-block"> 3. 考古发现的印证</p><p class="ql-block"> 州城周边出土的东汉张迁碑(现存泰安岱庙)、洪顶山摩崖刻经(北朝佛教刻经大字鼻祖)等文物,印证了其作为海岱文化核心区的历史地位。梁氏墓群中宋丞相梁子美神道碑(高近10米),更彰显了东平士族的显赫 。</p><p class="ql-block"> 三、文化脉络:名士辈出与文脉传承</p><p class="ql-block"> 1. 科举世家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梁氏家族堪称州城文化的缩影:梁灏23岁中状元,其子梁固22岁再夺魁,创下“父子状元”佳话;梁适官至宰相,梁子美为《水浒传》中“梁中书”原型,祖孙三代出丞相,史称“忠孝三梁” 。州城北现存的“状元洞”(梁氏父子苦读处)与“书堂峪”,至今仍是劝学励志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2. 文学艺术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 东原作家群:元末明初,罗贯中、高文秀等20余位文人在此成长,形成独特的文学流派。罗贯中创作《水浒传》时,州城的运河市井、水浒传说为其提供了丰富素材 。</p><p class="ql-block"> - 戏曲之乡:元代杂剧创作中心之一,高文秀被誉为“小汉卿”,其《黑旋风双献功》等作品至今传唱。州城清真寺旁的古戏楼,曾是元杂剧演出的重要场所 。</p><p class="ql-block"> 3. 医学与科技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北宋儿科医学家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作者)、元代农学家王祯(《农书》作者)皆出自州城。钱乙创制的六味地黄丸沿用千年,王祯发明的木活字印刷术比毕昇泥活字更具实用性,推动了文化传播 。</p><p class="ql-block"> 四、现代价值:保护与活化的实践</p><p class="ql-block"> 1. 古城复兴工程</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州城启动“东平古城”修复计划,重点保护宋城墙、明清街巷等历史肌理,同时引入非遗工坊、民俗博物馆等新业态。千年宋城景区整合状元坊、清真寺、万里故居等景点,成为集文化体验与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 。</p><p class="ql-block"> 2. 生态与文化的共生</p><p class="ql-block"> 州城依托东平湖与大清河,打造“水韵东平”生态景观带。戴村坝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除保留水利功能外,还建设了运河文化博物馆,通过声光电技术展示古代治水智慧 。汶河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使青头潜鸭等濒危物种重现,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3. 文化品牌的打造</p><p class="ql-block"> - 黄河大集:每年腊月举办的民俗盛会,汇聚剪纸、梆子戏、传统小吃等,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的窗口。2023年大集上,非遗传承人尚福勇现场创作的“东平古八景”剪纸作品,引发广泛关注 。</p><p class="ql-block"> - 大宋不夜城:以宋文化为主题的夜游景区,通过灯光秀、沉浸式演出(如《东京梦华录》)再现宋代市井生活,日均接待游客超万人次,成为山东文旅新地标。</p><p class="ql-block"> 五、未来展望:让历史活在当下</p><p class="ql-block"> 州城的保护与发展始终秉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的理念。未来计划:</p><p class="ql-block"> 1. 深化文化研究:建立运河文化研究院,系统梳理州城与大运河的历史关联,推动相关学术成果转化。</p><p class="ql-block"> 2. 创新文旅体验:开发“运河人家”民宿、水上实景演出等项目,让游客深度参与漕运、市井等历史场景。</p><p class="ql-block"> 3. 推动非遗活化:设立掐丝粉彩、东平粥等非遗工坊,探索“传统工艺+现代设计”的产业化路径。</p><p class="ql-block"> 4. 加强区域联动:与曲阜“三孔”、台儿庄古城合作,打造“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提升整体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东平州城,这座被岁月浸润的古城,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现代文明。当游客漫步在宋街青石板上,品尝着刚出炉的马蹄烧饼,聆听着运河畔的渔鼓戏,千年历史便在这一刻鲜活起来。它不仅是东平人的精神家园,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