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形同软禁,刘禅继位以后就没有出过宫,一直到诸葛亮去世以后,在建兴十四年四月,刘禅才去了一次都江堰。这事情被《三国志》大书特书,讲刘禅到都江堰什么地方,看了岷江的水。而且还有人议论,说丞相要是在世的话,他能去吗?刘禅十七岁继位,一个十几岁的小伙子,整天在宫里不能到处走,看一看都江堰还要人说成“玩物丧志”,他心里能爽吗?</p><p class="ql-block"> 二,不免挨训,我们去读一下诸葛亮的《出师表》就知道。《出师表》是怎么教训刘禅的“不要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实际上就是说你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这是一个大人训孩子的话。如果统计一下,不长的一篇《出师表》十处提到先帝。一开始就是先帝创业未半,然后就说先帝如何如何。某事情是先帝定下来的,某人先帝称之曰能。比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这说明,刘禅的用人权已经被诸葛亮剥夺了,难道皇帝重用什么人,也要你来指定吗?而且你诸葛亮老说陛下如何如何,而身为皇帝的刘禅又是什么感受呢?将心比心,你就等于对一个人说,你看你爸活着的时候怎样怎样,你爸原来如何如何 你爸是怎么交待的。别说是一个皇帝,就是一个平民家男孩子,也受不了一个人整天在耳边说 你爸如何如何。我爸如何,那朕呢!这些话谁听了都不会愉快的。</p><p class="ql-block"> 三,难以亲政,按照传统的顾命,或者托孤的规矩,这个政权迟早要交还给皇帝的。这是因为这个皇帝还小,未成年,又失去了父亲。那他成年以后呢?他该不该由一个见习皇帝转个政,变成一个在职皇帝呢?而你作为顾命大臣,托孤大臣,你的任务是辅政,而不是执政。我们显然看不到刘禅有亲政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有此三条,估计刘禅是不高兴的,而且这种情况,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高兴的。出于对诸葛亮的尊重,刘禅虽然表面上没有反对,但心里嘀咕不嘀咕,郁闷不郁闷,这就不好说了。</p><p class="ql-block"> 总之,从诸葛亮对待刘禅的态度来看,诸葛亮是一个忠臣,但他确实也是一个权臣。不光是刘禅,蜀汉所有官员都在他的控制之下。他事必躬亲,导致他的部下得 不到锻炼的机会,他们很少有独挡一面的机会。正是诸葛亮这种大权独揽,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的做事方式,导致蜀汉年轻人成长不起来。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