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小屋”

(塞北豫翁)丁作义11759369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六九年的十月一日,在欢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二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我住进了自己的新房。清漆刷好的黄亮黄亮的房门右上角,我用毛笔楷书认真的写下了“知青小屋”四个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社员们在我的小屋里倾注了不少的心血,内墙刷上了白灰,地面铺上了碎砖块,用好几根圆木劈开拼成的小桌,还有一个能放置我那个箱子的木架。更让我感动的是,他们还在院子靠着围墙的角上,给我垒砌了一个带着顶子的旱厕。这在当时的七队,应该是属于最豪华的住所了。祁队长招呼我搬家的时候,我进门一看,心头突然一热,炕上铺着一个松软的手工编织的麦草垫子,窗户糊上雪白的纸张,白成虎不知从杨郎街上那里找来的一块玻璃,镶在窗户中间,这些都是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社员们利用业余时间帮我完成的,我感动的真不知道说什么好。那天,我专门跑到三营镇上买来了一个毛主席在延安头像的铝合金相框,端端正正的挂在墙壁中间,傍晚,兰广礼帮着我把在队部的铺盖和箱子搬到了小屋,他们一家都为我高兴,晚上还专门做了一顿白面条,算是对我搬新家的庆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没成想到了我吃完饭要走的时候,麻烦出现了,旦旦打滚撒泼一定要跟我去睡,牛玲一看,抓起笤帚把就要打,我急忙拦住说:“嫂子,让他跟我走吧,我俩正好是个伴。”牛玲说:“不行,他夜里老尿炕。”我说:“不要紧,我记着叫他。”旦旦奶奶心疼孙子,也说:“就让他跟着丁政工睡吧,每天煨炕的活我包了,如果旦旦晚上尿炕,我负责白天晒被子。”牛玲看了婆婆一眼,没有再说话,就抱着旦旦小小的铺给卷来到了我的小屋,安顿好后,指着门后面说,这是我婆婆用麻袋片给你做的一个门帘,晚上插上门后,把帘子挂起来,能挡风,我说:“真是谢谢姨娘和嫂子了,为我操了这么多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点亮新买的玻璃罩子煤油灯,小屋一片光亮。凑在灯下看了会书,就和旦旦睡觉了。半夜里,我翻了翻身,忽然觉得身下湿汲汲的,起身点亮灯一看,妈呀,旦旦的一泡尿真多,不但他的小褥子湿透,连我的褥子,被子都湿了好大一片。看着小脸红彤彤睡得正香的旦旦,我无可奈何的抽出他身下的小褥子,把我的褥子横过来铺好,躺下身去。这样一连好几天,牛玲决定不让他再跟我睡了,可旦旦死活不肯,虽然旦旦奶奶天天抱出被褥晒太阳,但终究不是个办法。我找到了卫生院的老中医,他告诉我,小孩子尿炕不是病,而是一种习惯,要想好,就要改掉他这种习惯。他教给我一个办法,买一个马蹄表,一个手电,定好凌晨时分的表铃,表铃一响就叫醒他,让他下炕尿尿。我咬着牙花了七元钱,买了表和手电,当天晚上,我听到表铃响就叫醒了旦旦,让他下炕尿尿,终于睡了一个干燥的、热乎乎的好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样坚持了一个星期左右,一天晚上,我迷迷糊糊听到了表铃响,刚想叫醒旦旦,忽然感到枕头边的手电亮了,接着就听见旦旦在瓦罐里尿尿的声音,以后的日子了,我就不在管了,表铃一响,手电就亮,在往后,不管表铃响不响,旦旦总会按时起来下炕,旦旦奶奶高兴坏了,逢人就说,旦旦要不是跟着丁政工睡,这尿炕的毛病恐怕现在也改不了。旦旦不尿炕了,他自己也很高兴。我就尝试着给他讲一些故事,像刘胡兰,刘文学,小英雄雨来等,也给他教了“卖报歌”和“二小放牛郎”。之后,每天收工,就能经常听到旦旦“啦啦啦,啦啦啦”的歌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天,同学之间传阅的、期盼已久的苏联著名作家、革命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传到了我的手中,我欣喜若狂,同时为了不让旦旦失望,我每天晚上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轻声朗读这篇小说,他似乎也能听懂一样,在我读书的过程中,一句话也不说,黑黝黝的小眼睛盯着我,一动不动。有一天晚上,牛玲过来和旦旦说话,听了我读书,就说:“兄弟,我也想听,成吗?”我回答说:“有什么不成的,你要想听,尽管来就是了。”这天晚上,我多了一个听众,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也就三五天的时间,我的小屋里就坐了七、 八个人,牛玲,白成英,白城虎,祁梅,尹根山,尹小芹,秀秀,随后又有祁军,兰广礼,田玉清,兰广海等等。女人们来时都拿着针线活,有纳鞋底的,有缝鞋帮的,祁梅又从她家里提来了一盏小马灯,挂在墙角。小屋里亮亮堂堂,安安静静,我认认真真的朗读着小说,他们也认认真真的听,除了“刺啦、刺啦”纳鞋底扯线的声音外,每个人的呼吸都是轻轻的,生怕漏掉了一丁点的内容。旦旦趴在自己的小被窝里,小眼珠不停的转动,左看看右看看,从头至尾一声不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气慢慢的冷了,农活减少,空闲的时间也多了起来,我的小屋里听众不断的增加,甚至连灶窑里都坐的满满的,到了读书的时间,他们好像轮班似的会有人提前过来烧好水,把煤油灯的玻璃罩子擦得亮亮的、并灌满煤油,读书的时间也增加到了一个半小时,他们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时间一到,他们都会自觉的站起身来,轻轻地告个别,立刻离开。小说深深的吸引了这些男女社员,在集体劳动休息时,还时常能听到他们议论小说里的人物和情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天傍晚,我吃过饭后,拉着旦旦唱着“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也不知道那儿去了……”走回我的小屋,一进院子,忽然发现小屋的门扣开着,屋里的灯也亮着,心想,是谁来的这么早?推开门,一下子就愣住了,只见祁队长坐在墙边,腿面上放着他那个装着旱烟的小筐,低着头在认真地卷着棒子,我很惊喜,就说:“队长,您今天怎么过来了?”他说:“好些天了,听着梅子和军子说,心里一直痒痒,就是想,这么大年纪了,总是不好意思来,今天我下定决心,过来听书,你看可成?”我说:“好啊,平时想请都请不到,我举双手欢迎。”这个晚上,祁队长的旱烟棒子也不吸了,眼睛一直盯着我手中捧着的书,临走时说了一句:“丁政工,我以后会天天过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我的知青小屋里,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之后,我先后朗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以及梁斌的《红旗谱》,冯德英的《苦菜花》、《迎春花》,冯志的《敌后武工队》等,除了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从公社卫生院王护士那里借来的外,上面这些书籍,都是当时知青群内模仿电影里“鸡毛信”形式传递过来的。比如某位同学借到一本,自己看完后,会在书中夹上一张纸,写好要传递知青姓名的前后顺序,然后用报纸包好,贴上4分邮票,在包裹的折叠角里粘上一根鸡毛,下一位依次照做,书籍的传递就开始了。当时,杨郎当地邮政所的邮递员非常喜欢投递知青中的这种信件,因为,当知青们收到这种信件,都是兴高采烈,当然对邮递员也是热情对待,我就是这样,每当听到邮递员“鸡毛信”的喊声,最起码也要塞给他一盒8分钱的《航行》牌香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然,朗读中也少不了《毛泽东选集》,比如“老三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收到传来那本厚厚的《红旗飘飘》杂志那天大雪纷飞,几个社员用砖头在小屋的地上垒起了一个小火炉,点燃了树枝木材,小屋里暖意融融,女人们飞针走线,男人们吞云吐雾。我就着窗户上的那块玻璃翻开了杂志,里面几十篇文章,全是记录红军长征的故事。大约用了十个阅读的时间,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转移,进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开始,读了“血战湘江”,红军的八万多人牺牲了五万多,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水;读了“爬雪山”、“过草地”,上有飞机轰炸,后有蒋兵围剿,红军缺衣少粮,有很大一部分被冻死饿死在雪山和草地里。每当读到这些情节,小屋里极度的安静,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动作,他们个个面部表情凝重,眼睛里包含泪水,特别是那些个女社员们,不时轻轻拽起袖头擦拭泪水的动作,至今还像一条条时下的短视频那样,在我的脑海里反复略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读书活动一直坚持到我离开七队的那天。本来觉得没有什么,社员们爱听,我爱读。可是,在春季送肥的劳动中,祁梅的一段话,给了我很大的震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一九七0年春季送肥的时节,我已经是个完完全全的男劳力了。那天,我和祁梅搭伙,我驾辕,祁梅拉帮,一路上,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祁梅说:“丁哥,我大说了,你是个了不起的人。”我吃了一惊,便说:“梅子,不敢胡说,我没有一点了不起的地方。”祁梅说:“真的,我大就是这样说的。他说,从你在‘知青小屋’读书开始,一晃快半年了,这半年,队里没有出现过一次邻里吵架闹纠纷的,派工时不见了挑肥拣瘦的,集体劳动中也看不见偷奸耍滑的,为了工分和记工员吵闹的事再也没有听见过,所有这些,都是你读书的功劳。”我说:“梅子,告诉你大,这些都不是我的功劳,而是书中的那些革命烈士、英雄模范人物的言行教育和感动了大家,这才出现这么多好的现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祁梅的话引起我深深的思考,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灵魂的滋养。书中那些革命先辈、烈士、英雄和模范人物,他们崇高的信念和理想,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私的品德,通过阅读和倾听,让七队社员们感到了震撼,受到了教育和感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人格定位和价值观念,开阔了心胸,从而学会了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培养出了包容和开放的心态。朗读不但是激活这些纯洁本质的源头,同时也是我在“知青小屋”里最丰厚的收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过境迁,一晃好多年过去了,但和“知青小屋”相伴的那段温馨时光依旧是我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特别是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我和旦旦戴着棉帽子,蜷曲在下烫上凉的被窝里,时不时伸进我怀里的那双肉嘟嘟、软乎乎的小脚丫,直到现在晚上睡下似乎还能感觉的到。还有那些听书的青年女社员,毫无顾忌地上炕和我挤在一起的时候,似乎都丢掉了男女之间的忌讳,像兄弟姐妹一样,那种纯粹的友谊,真挚的情感,也经常会闯进我的生活,温暖着我的心房,敦促着我的进步,让我终身受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选之网络,感谢作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