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晓露著、新华出版社出版、长篇纪实文学《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连载42</p> <p class="ql-block">我和全举认识后,我才逐步了解了他。</p><p class="ql-block">全举出生在乐至县一个农民家庭,他上面有三个哥哥三个姐姐。在他两三岁时,他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又体弱多病,他是在贫穷的家庭中长大的,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优秀的人。</p><p class="ql-block">我发现,他是一个很有理想、积极上进、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的人,是一个吃苦耐劳、很会关心人、照顾人的人,是一个兴趣广泛、热爱运动、热爱音乐美术、活泼快乐的人,是一个正直善良、作风正派的人。</p> <p class="ql-block">金佛山位于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中的大娄山脉尾部,为西南地区重要的水汽输送通道,金佛山景区海拔2000多米,周边均为陡坡、峭壁,四周视野开阔,便于开展高山气象观测。金佛山气象站所取的气象资料代表高山气候,对大范围天气系统,尤其是东南大风反映副热带高压活动指示性较强,是全国三大气象指标站之一,历史上曾长期作为湖北、湖南等下游台站预报副高的指标站,也是四川、贵州、重庆等西南地区天气预报的指标站。该站对提高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金佛山气象站(局)位于金佛山南坡的最高峰甑子岩上,气象观测站在海拔2000米高的山顶上。这里长年人迹罕至,云雾迷漫,每年雾天达到300多天。当年,金佛山气象站的交通车只能开到海拔1400多米高的甑子岩脚下,余下近600米的高度只能手脚并用攀爬上去。甑子岩,顾名思义,就是像老百姓蒸饭的甑子一样冒着雾气的圆柱形的山岩。</p><p class="ql-block">全举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工作了12年。他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有一天晚上,风雪交加,鹅毛大雪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积起了厚厚的雪。突然,风向风速仪出现了故障。是全举挺身而出,冒着风雪爬到10米高的风杆上去维修。狂风好几次都差点将他从风杆上刮下来,他爬到风杆顶上时,手已经冻僵得伸不直了。他勇敢的行为、矫健的英姿,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他就像金佛山上的一棵青松,傲霜斗雪,顶天立地。</p> <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环境里,金佛山气象站的年轻人仍然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每天都要一起打篮球、打乒乓球、弹吉它、唱歌、学习。他们就像一家人一样在一起工作生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无论过了多少年,再相见时都非常亲热。</p><p class="ql-block">我认识全举后,他每年都要拿几本奖状回来,他在四川省和涪陵地区气象部门的同业务竞赛中回回都能名列前茅,回回都能获奖。1989年,才26岁的全举因工作成绩突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升任金佛山气象局副局长。1992年,全举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年气象工作者”,1993到青岛参加了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和颁奖仪式,并得到组织关怀,在青岛疗养了一个月。</p><p class="ql-block">我和全举结婚后,有很多人关心我们的未来。他们局长曾征求我的意见,问我愿不愿意到地方上工作,如果愿意,他可以将我调到南川县商业局去工作。那时候的我非常无知,根本不知道商业局是干什么的,还以为商业局就像我们厂工矿商店一样就是卖货的,再加上当时的认知就是我们国防厂是最好的,满脑子瞧不起地方上的工作,所以就拒绝了局长的建议。</p> <p class="ql-block">当时,我们一心想让全举调到我们厂里来工作,但却调不进来,搞得我们很苦闷。也算是天道酬勤,1994年底,金佛山气象站改成自动观测站,工作人员全部撤下来重新安排工作。涪陵地区气象局廖局长关心地问全举,说,听说你夫人他们厂要搬到成都市龙泉驿区去,你愿不愿意调到成都市龙泉驿区气象局去?全举说,我当然想了,但我怎么才能调去?廖局长说,你愿意去就好,后面的事情交给我来办。然后廖局长亲自到成都为全举办理调动手续,理由就是为了照顾夫妻关系,再加上四川省气象局一个管人事的同学的帮助,只用了短短20天,全举就调到了成都市龙泉驿区气象局。</p><p class="ql-block">全举能调到成都市龙泉驿区气象局工作,令我们非常满意。全举这个农家子弟,远离家乡,在金佛山上那么艰苦的环境中工作,在涪陵地区无亲无故,只因为他一直工作认真负责,卓有成效,才赢得了领导的重视和认可,才有了这次工作调动。</p> <p class="ql-block">(下图说明:金佛山甑子岩。作者晓露拍摄于1992年夏)</p> <p class="ql-block">晓露著、新华出版社出版、长篇纪实文学《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内容简介:</p><p class="ql-block">为了让世人了解新中国历史上那段波澜壮阔却又高度保密的三线建设史,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42年的三线建设史,讲述三线企业的发展史,讲述三线人的故事和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面貌,并引用专家的文章,分析三线建设的起因、过程和得失。作品真实感人,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文笔优美,插入130幅照片,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作者谨以此书献给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献给三线建设决策六十周年,献给曾经奋斗在崇山峻岭中的三线建设者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