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匆匆过客到慢品时光:和顺古镇六年后的深度重逢

阿李巴巴

<p class="ql-block"><b>  六年前初遇和顺古镇,我像大多数旅人一样,是裹挟在旅途匆忙节奏里的惊鸿一瞥,那时眼里的古镇,是牌坊下拥挤的快门声、巷口叫卖的饵丝香,是地图上被圈出的“必打卡”坐标,脚步匆匆得来不及接住檐角滴落的雨珠。</b></p><p class="ql-block"><b> 时光流转,我再次站在双虹桥上,看着晨雾漫过稻田,听着洗衣亭里阿婆们的絮语顺着龙川江飘远——才忽然发现,原来真正的和顺从不在攻略里。它藏在午后茶馆里慢慢泡开的普洱茶香里,藏在傍晚归巢的白鹭掠过古镇屋顶的弧线里,藏在野鸭湖湖面上不断变幻着的蓝天白云和白墙黛瓦的倒影里。</b></p><p class="ql-block"><b> 这一次,我不再执着于“打卡”,只想做个“本地人”:坐在古镇湿地公园码头旁的老藤椅上笑看云卷云舒;跟着市集里的大哥大姐们学习如何辩识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野山菌;到李家巷吃一碗地道的稀豆粉;坐在大月台水车旁看夕阳把古镇的白墙染成温柔的橘色。于是便有了这些文字,不是游记,更像一封写给和顺的回信,记录着一场迟到六年的、与时光慢慢相处的重逢。</b></p> <p class="ql-block"><b>  和顺图书馆是和顺古镇的地标性建筑,地处古镇的中心地带,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乡村图书馆之一。由华侨集资于1928年建立。现藏书13万册,被称为“滇西文化之津”。</b></p> <p class="ql-block"><b>  毗邻于图书馆的文昌宫是和顺古镇的核心文化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供奉道教文昌帝君。历史上作为地方文化的综合性场所。</b></p> <p class="ql-block"><b>  和顺古镇有很多牌坊,这是古镇景区入口处的牌坊。</b></p> <p class="ql-block"><b>  “文人启佑”牌坊位于双虹桥附近,正面刻“文治光昌”,左右两侧分别刻有“士和”与“民顺”,寓意文化与社会的和谐。</b></p> <p class="ql-block"><b>  位于双虹桥新桥头的节孝坊是和顺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建造的牌坊,主要用于表彰贞节孝义的女性行为,体现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b></p> <p class="ql-block"><b>  和顺古镇的百岁坊是和顺人家长寿的象征,这是位于水碓村的一座石牌坊。</b></p> <p class="ql-block"><b>  “内和外顺”,反映了和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b></p> <p class="ql-block"><b>  双虹桥老桥建于明代嘉靖初年,清光绪十年重修。</b></p> <p class="ql-block"><b>  双虹桥新桥建于1921年,两桥行如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b></p> <p class="ql-block"><b>在双虹桥上留个影</b></p> <p class="ql-block"><b>双虹桥桥头的水果市场</b></p> <p class="ql-block"><b>  这个小湖叫龙潭,是和顺古镇的水源地。潭边的一组古建筑是道观元龙阁。</b></p> <p class="ql-block"><b>  元龙阁是和顺古镇的核心文化地标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美学、多元宗教融合和自然景观闻名。</b></p><p class="ql-block"><b> 元龙阁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清乾隆二十七年大规模重建,后经多次修葺形成今日规模。其名源于“水源龙首”之意,相传古时此地涌泉骤发,村民认为龙神显灵,遂垒石筑坝形成龙潭,并建阁祭祀 。作为“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顺古镇融合了中原文化、边地民族文化和侨乡文化,元龙阁正是这种多元文化共生的缩影,儒、释、道三教在这里和谐共存。</b></p><p class="ql-block"><b> 元龙阁背倚黑龙山,前临碧波龙潭,潭中石亭倒映如镜,形成“阁影入潭疑龙宫”的意境。潭畔古榕遮天蔽日,月台上百年樟树与榕树相映成趣,构成“山水楼阁共一色”的画卷 。</b></p><p class="ql-block"><b> 龙潭作为元龙阁的核心景观,面积约十亩,由地下涌泉形成,水质清澈甘甜,冬不结冰。潭中石亭“得月楼”建于清光绪年间,与阁影相映成趣;潭畔古榕盘根错节,最长树龄逾300年,被当地人视为“风水树”。</b></p><p class="ql-block"><b> 元龙阁以“阁藏天地,潭映古今”的意境,成为游客感受和顺“活着的古镇”文化灵魂的必到之处。无论是建筑美学、宗教哲学还是自然意趣,这里都能让人在时空交错中品味历史的醇厚与自然的灵动。</b></p> <p class="ql-block"><b>元龙阁的大门</b></p> <p class="ql-block"><b>  紧邻龙潭和元龙阁有一个小广场叫大月台,月台是当地独特的公共休憩空间,因形似月牙而得名。这是大月台旁边的大水车。</b></p> <p class="ql-block"><b>古镇的风水宝地:野鸭湖</b></p> <p class="ql-block"><b>  野鸭湖风景秀丽,非常上镜,随便一拍都是大片。</b></p> <p class="ql-block"><b>美伦美奂,犹如人间仙境</b></p> <p class="ql-block"><b>  清晨的野鸭湖畔,两个正在专心致志的垂钓者。</b></p> <p class="ql-block"><b>夕阳照射下的野鸭湖</b></p> <p class="ql-block"><b>  野鸭湖下面有一大块湿地,给古镇又增添了另一番风景。</b></p> <p class="ql-block"><b>蓝天白云,太漂亮了!</b></p> <p class="ql-block"><b>晨光将一片金黄洒向湿地的水塘中</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一棵百年香樟树,这个地方叫大树垭,我们的驻地就在这个巷子里的一个民宿酒店中。</b></p> <p class="ql-block"><b>我们下榻的酒店大堂</b></p> <p class="ql-block"><b>酒店的猫咪很粘人</b></p> <p class="ql-block"><b>在阳台上抽颗烟</b></p> <p class="ql-block"><b>在酒店的大平台上喝下午茶</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我们驻地隔壁的一家四合院民宿酒店</b></p> <p class="ql-block"><b>清晨,绕湖一周遛遛弯</b></p> <p class="ql-block"><b>  和顺的猫一点儿都不认生,对游客非常友好,我们在湖边散步时,这只猫咪跟了我们很长一段路。</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一家私房菜餐馆老板的猫,客人刚一坐下它就凑上来了。</b></p> <p class="ql-block"><b>  这家菜馆建在一家百年老宅中,生意火得不得了。</b></p> <p class="ql-block"><b>  菜品很精致,味道很特别,除了价钱贵一点外,别的没有什么毛病。</b></p> <p class="ql-block"><b>  和顺古镇依山而建,巷子的道路大都又窄又陡,走起来很是伤腿。图书馆旁边的这条巷子算是比较宽的了。</b></p> <p class="ql-block"><b>穿行在古镇里的小巷中</b></p> <p class="ql-block"><b>一个买文创工艺品摆件的小店</b></p> <p class="ql-block"><b>一家买翡翠饰品的小店</b></p> <p class="ql-block"><b>古镇有很多咖啡店</b></p> <p class="ql-block"><b>建在一幢古民居中的咖啡屋</b></p> <p class="ql-block"><b>  小巷的道路是用当地的火山石铺设的,被流淌的岁月打磨得溜光镜亮。</b></p> <p class="ql-block"><b>李家巷巷口门楼</b></p><p class="ql-block"><b>李家巷历史悠久,巷内保存着一些清末时期的民居古建筑。另外,李家巷亦是古镇的美食集中地,有很多特色餐馆,如牛牛铜瓢牛肉。</b></p> <p class="ql-block"><b>这家的牛肉火锅确实不错</b></p> <p class="ql-block"><b>  此门楼位于和顺古镇核心区域,紧邻古镇内的传统民居群落,周边靠近寸氏宗祠、十字街等标志性点位,是连接部分小巷与主游览路线的重要节点,需在古镇街巷中步行探寻,具有较强的“藏于市井”的韵味。</b></p><p class="ql-block"><b> “盛嫩幽光”四字题刻蕴含雅致的人文意境——“盛嫩”可理解为对生机、鲜嫩质感的描绘,暗合古镇温润的生态与生活气息;“幽光”则指内敛、含蓄的光泽,既呼应了门楼本身古朴不张扬的气质,也体现了和顺侨乡重视文化修养、低调沉淀的传统,与古镇其他门楼“崇文重德”的整体文化基调一致。</b></p> <p class="ql-block"><b>  “兴仁诵让”门楼坐落于古镇中部街巷密集区,紧邻十字街商圈与寸氏宗祠周边,是衔接多条民居小巷与主游览步道的节点。需沿青石板路步行探寻,周边环绕着多栋保存完好的清末民初古民居,整体沉浸在古朴的市井氛围中。</b></p><p class="ql-block"><b> “兴仁”意为倡导“仁爱”之道,鼓励邻里以仁厚之心相待;“诵让”指推崇“谦让”之德,传递相互包容、不争不抢的处世理念。二者结合,精准契合了和顺侨乡“崇文重德、睦邻友善”的传统价值观,与古镇其他门楼的人文题刻共同构筑了浓厚的道德文化氛围。</b></p> <p class="ql-block"><b>百年老宅裕益号</b></p> <p class="ql-block"><b>  在尹家巷巷口门楼旁,两个大爷在抽烟聊天,悠哉游哉,惬意的很。</b></p> <p class="ql-block"><b>和顺的百年菜市街</b></p> <p class="ql-block"><b>  和顺古镇的“百年菜市街”是古镇最具烟火气的生活核心区,也是滇西侨乡文化的鲜活缩影。这条承载着数百年商贸记忆的街巷,至今仍保持着传统市集的原生形态,被游客称为“活着的滇西民俗志” 。</b></p><p class="ql-block"><b> 菜市街位于古镇中部十字街区域,紧邻和顺图书馆,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军屯时期,随马帮贸易兴盛而逐渐形成,清代至民国时期达到鼎盛,每天有万余匹骡马在此集散货物。</b></p><p class="ql-block"><b> 菜市街的灵魂在于其未经雕琢的生活本真。每日清晨7点,青石板路上便摆满竹筐、木架与遮阳伞,本地村民背着背篓沿街售卖刚采摘的山货:紫皮石斛像韭菜般成捆堆放,指甲盖大小的皂角米在竹簸箕里泛着珍珠光泽,树番茄、老虎果等奇珍蔬果令人目不暇接。</b></p><p class="ql-block"><b> 菜市街不仅是物质交换场域,更是多元文化的载体:</b></p><p class="ql-block"><b> 腾冲饵丝、大加工(滚锅饵丝)等非遗美食在此诞生,摊主会热情传授皂角米糖水的炖煮方法 ;</b></p><p class="ql-block"><b> 零星分布的翡翠原石摊位,延续着腾冲“翡翠第一城”的历史荣光;</b></p><p class="ql-block"><b> 这条青石板路上的市集,用最本真的生活状态诠释着和顺的魅力——它不仅是游客猎奇的打卡地,更是本地人延续数百年的生活方式。正如作家在《和顺有条小菜街》中所写:“在这里,时间不是线性的流逝,而是一种可以触摸的文化肌理。”</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著名景点“和顺小巷”入口的门楼。 </b></p><p class="ql-block"><b> 和顺小巷毗邻双虹桥、图书馆,沿三合河而建,是古镇核心文化体验区之一。这条融合历史与生活气息的巷道,以近万平米古建筑群为载体,串联起马帮文化、侨乡记忆与非遗传承,成为游客感受和顺底蕴的窗口</b></p><p class="ql-block"><b> 漫步和顺小巷,既能触摸马帮驼铃的回响,也能感受侨乡岁月的温度。无论是清晨薄雾中的青石板路,还是傍晚荷塘边的袅袅炊烟,都让这座“活着的古镇”成为滇西文化的生动注脚。</b></p> <p class="ql-block"><b>大马帮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大马帮博物馆坐落于和顺古镇的核心区域“和顺小巷”内,是一座以马帮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通过丰富的文物、场景复原和互动体验,完整呈现了西南丝绸古道的历史脉络与马帮生活的真实图景。</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对于游客而言,这里不仅是了解滇西历史的窗口,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当触摸着斑驳的马具,聆听着铜铃的回响,人们得以在和顺的青石板路上,重走那条由马帮踏出的文明之路。</b></p> <p class="ql-block"><b>  清末腾越总兵张松林的府邸—总兵府</b></p> <p class="ql-block"><b>滇商馆戏台</b></p> <p class="ql-block"><b>  和顺小巷内风景优美,这是湿地公园的游船码头。</b></p> <p class="ql-block"><b>  一艘游船划过来,水中的白云被划碎了。</b></p> <p class="ql-block"><b>  在游船码头小憩,享受一下傍晚的宁静时光。</b></p> <p class="ql-block"><b>  建在和顺小巷内的一座洗衣亭</b></p><p class="ql-block"><b> 和顺古镇的洗衣亭是滇西侨乡文化的独特符号,也是中国乡土建筑中罕见的“温柔地标”。这些临河而立的亭子,既是实用的生活设施,更是承载着百年侨乡记忆的文化容器。</b></p><p class="ql-block"><b> 和顺洗衣亭的起源与“走夷方”这一特殊历史现象紧密相连。明清时期,腾冲地狭人稠,男子多跟随马帮远赴缅甸、印度经商,留守妇女承担起农耕、持家的重任。清光绪年间,缅甸归侨寸位中目睹妻子在烈日下捶洗衣物的艰辛,率先在尹家巷河边修建了第一座洗衣亭。这一善举迅速引发效仿,至民国时期,沿陷河、三合河陆续建成9座形态各异的洗衣亭,成为和顺最具温情的公共建筑。</b></p><p class="ql-block"><b> 目前,和顺9座洗衣亭均被列为古镇重点保护建筑。</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这里是和顺小巷里景色最漂亮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其景点风格和丽江古城有点相似</b></p> <p class="ql-block"><b>  位于和顺小巷大戏台附近的一家特色火锅店,主营野山菌火锅。</b></p> <p class="ql-block"><b>  中间是火锅,火锅周边兼具烧烤功能。</b></p> <p class="ql-block"><b>艾思奇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b>  艾思奇纪念馆位于和顺古镇水碓村,是为纪念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先驱艾思奇而设立的专题性纪念馆。其前身为艾思奇家族故居,由其父李曰垓于1918年建造,融合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至今已有107年历史。1980年,艾思奇夫人王丹一将故居捐赠给当地政府,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现为全国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艾思奇纪念馆不仅是历史建筑,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见证。</b></p> <p class="ql-block"><b>艾思奇雕像</b></p> <p class="ql-block"><b>和顺古镇中天寺</b></p> <p class="ql-block"><b>  和顺中天寺位于和顺古镇西南后山麓,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由乡人张潮海捐资创建,是古镇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宗教建筑群之一 。寺院占地面积超5000平方米,沿主轴线依山而建,融合佛教、道教元素,形成“前佛后道”的独特布局,体现了和顺侨乡多元文化共生的特质。</b></p> <p class="ql-block"><b>  寺院建筑群沿山势层层递进,自下而上依次为山门、弥勒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玉皇阁等,辅以三皇殿、马王殿、财神殿等配殿,形成“九进院落”的格局 。</b></p> <p class="ql-block"><b>  这座隐于青山绿树间的古刹,以其四百余年的历史积淀、多元包容的文化内涵,成为和顺古镇“活着的文化遗产”。无论是探究建筑美学,还是寻求心灵宁静,中天寺都能让人感受到滇西古镇的独特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和顺古镇的千手观音古树群是一处将自然奇观与人文意象完美融合的生态地标,位于和顺古镇张家坡。这片古树群由七棵百年古樟树组成,其中五棵沿直线整齐排列,远观如千支手臂向四周舒展,神似佛教中千手观音的慈悲法相,两侧分立的两棵古樟则宛如文殊、普贤两位菩萨护法,形成「五主两辅」的独特布局。这种形态不仅因其枝条自然伸展的姿态得名,更寄托了古代和顺人「五子登科」的科举功名祈愿——五棵古树与远处魁星阁遥相呼应,暗含「魁星点斗,金榜题名」的文化寓意。</b></p> <p class="ql-block"><b>  时近黄昏,张家坡池塘的鸭子纷纷上岸,各自回家休息。</b></p> <p class="ql-block"><b>  和顺古镇的宗祠文化是其作为国家5A级景区的核心文化标识之一,承载着600多年的家族记忆与侨乡精神。 </b></p><p class="ql-block"><b> 这是寸氏宗祠,是和顺八大宗祠中历史最悠久、建筑最具特色的宗族文化地标。这座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扩建于清代嘉庆十年(1806年)的宗祠,历经126年营建,融合了中原礼制、南亚风情与侨乡精神,被誉为“华夏文化与南亚文化水乳交融的实物例证” 。</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李氏宗祠</b></p> <p class="ql-block"><b>刘氏宗祠</b></p> <p class="ql-block"><b>张氏宗祠</b></p> <p class="ql-block"><b>  和顺古镇的数数书局是滇西文化版图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它将阅读空间、旅居体验与当地文化完美融合,成为古镇继图书馆、洗衣亭之后的又一文化地标。</b></p> <p class="ql-block"><b>  5层楼的客房隐匿在书架之后,每间房都配有独立温泉泡池。落地窗外,古镇全景与田野风光构成动态画卷。</b></p> <p class="ql-block"><b>  数数书局面朝野鸭湖,环境幽静。二层露天平台是古镇最佳观景点之一,竹编躺椅与火山石矮桌构成一座魔幻的“天空咖啡馆”。</b></p> <p class="ql-block"><b>  站在二楼平台俯视田野风光</b></p> <p class="ql-block"><b>站在村外的公路边远眺古镇</b></p> <p class="ql-block"><b>  近年来随着和顺古镇的声名鹊起,游人蜂拥而至,因之和顺大多数居民都在从事餐饮、民宿、手工业、文创纪念品等与旅游相关的工作,但有少部分人仍然坚持在和顺的大田里默默耕耘,辛苦劳作。大部分稻田已显金黄,丰收在望!</b></p> <p class="ql-block"><b>  一群麻雀捷足先登,先来尝个鲜。</b></p> <p class="ql-block"><b>  祝愿和顺人民五谷丰登、经济繁荣、内和外顺、和顺和谐!</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