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水青云的数学日记

校园长青树

每接一个新班,我都会从初一开始引导学生写“数学日记”。我说的“数学日记”,并不是语文意义上的“日记”,在这里指的是学生在数学课的学习过程中,不作任何笔记,只需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课后,把老师上课的内容逐一回忆记录下来,并且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课上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加以梳理,依次有序地写入日记中. 当然,学生从按老师的要求去“记日记”到会记日记——会用日记学习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辅导,在这个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有效教学的理念.我的思考: 通过对数学日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力争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从而探索出一条符合学生实际,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和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br><br>  下面我重点介绍一个学生,初二3班刘水青云的数学日记。 <p class="ql-block">刘水青云,是我们学校重大活动的主持人。人长得漂亮,口才极好。语文和英语肯定是她的强项,数学成绩却不尽人意。因此,从初一开始,她和她的家长都认为她偏科。而我认为,在初中阶段根本不应该存在偏科现象。暂时的数学成绩差,应该是她数学学习投入不够所导致的。从初一开始,我要求学生写数学日记,每周检查一次。我发现刘水青云的数学日记写得特别好,就经常在班里表扬她。虽然有时候成绩仍然不理想,可是她并没有放弃数学日记。为了鼓励她,我曾给她这样的评语:“真是太美了,有这样的数学日记,说明你的态度是最认真的,无论是谁看了这本日记都会被感动的。在老师眼里,你是最优秀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曾给她写了一句评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就在我的评语后边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有时候,老师的一句批语会引发我很长时间的思考。热爱?我自己问自己,你对数学是一种什么情感,也许,不是热爱,而是钟爱,它在我心中占了一大部分。而在我的生活中,它占尽了我的全部。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变成一种无法形容的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她在数学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有人问我‘刘水青云,有人要超过你的日记了!’她问我会不会让别人超过去。其实,我并不看重这一点,我发自内心的写数学日记,并非与谁争比什么,我更认为:日记是给自己看的,是对自己的一种反省;我不看重别人的赞美,而看重它本身所发挥的无限的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说明她渐渐地成熟了,已经由迎合老师表扬内化为自觉的行动。有一次她竟然在数学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自从下了数学课以后,全班同学都在说一句话‘刘水青云要和数学结婚了。’真是!大多数同学都是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但试问,你们行动了吗?你们表达了吗?你们证明了吗?如果爱她,我们就应该一起行动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一直坚持着她的数学日记。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也很感动,我给了她这样的评语:“流水青云,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你上课的每一个眼神,你的每一次作业,老师都在关注。特别是你的数学日记,记录了你数学课内与课外的点点滴滴,融入了你对数学的情感。要是能记下你对某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哪怕是错误的,那将更加珍贵。只要耕耘,总会有收获!到时候你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绩,还会有比成绩更美好的东西在等着你。坚持吧,青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初二开始,我没有再检查数学日记,可是前几天我突然问她,你坚持了吗?她把自己的数学日记送到我的手上,“老师,你看吧,我一天也没拉”。现在的刘水青云,已经连续两次在大考中获得满分。(上学期期末,本学期期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想,这样的好习惯,会让学生受用终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文是2016年1月,我在全国初中数学教学首高届峰论坛的发言片段)</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师节师生合影</h3> 刘水青云在校期间,学校曾举办过“刘水青云的数学日记”展览,现在她的数学日记已经被学校校史馆收藏。她现在已经从浙江大学毕业,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文学硕士,下面分享她写的文章: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和我的数学老师</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刘水青云</div><br> 再次见到张老师的时候,我即将开启研究生生涯。他依旧和记忆中的样子一样,不,是比记忆中更加年轻、挺拔、神采奕奕。那天的阳光透过窗子落在他的肩上,他谈笑间依然带着那份沉稳与风趣。听着他娓娓道来近些年的生活和工作,分享他对直播行业兴起、大学生活等话题的看法,我恍惚间又回到了那年新元学校三班的教室。<br><br> 张老师的数学教学方法,不仅让我在初中阶段受益匪浅,更影响了我此后的学习方式。当我步入高中、大学后,依然不断实践着他传授给我的学习方法论。是的,我指的就是“数学日记”。<br><br> 还记得初一的第一节数学课,张老师走进教室,写下第一道题后,就开始介绍他的独家方法:每节课后要写一篇“数学日记”。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解题笔记,而是要用文字的方式,把课堂上的知识点和思路,转化为自己能够“讲出来”的内容。刚开始,我觉得新奇也有些吃力,但随着一天天的坚持,我发现这种方法的奇妙之处:在课后顺着自己的思路重新梳理当天的知识点,就像是在和自己对话;那些在日记里被我“讲述”过的题目,印象格外深刻。到了期末,这本厚厚的日记本不仅成了我的错题本、重点题整理本,更成了我最可靠的“复盘宝典”。<br><br> 对我而言,这是一个转折点。作为一个偏文的学生,我原本以为自己在数学和物理面前会处于劣势,但事实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有了“数学日记”,我在理科的学习中建立了属于自己的逻辑体系,也因此在这些科目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绩。到了大学,我的专业方向转向英语,但让我惊讶的是,“数学日记”依然适用。每天课后写一篇学习复盘,把知识逻辑链条串起来,寻找属于自己的记忆锚点,让复杂的内容逐渐条理分明。这种方法让我在文学学习中也能做到清晰高效。<br><br> 张老师不仅教会了我学习方法,更在我成绩波动的时期,帮助我度过焦虑和自我否定的难关。他儒雅而温暖,鼓励与肯定从不急躁,总是娓娓道来。他从不认为我是“文科生”就一定在数学上有劣势,相反,他鼓励我把文科的思维方式带入数学,用比喻、用语言去理解抽象的概念。他甚至会在课堂上分享我数学日记中的独特比喻,笑着点评我的语言如何精准地抓住了数学概念的精髓。正是这些肯定,让我逐渐找回信心,成绩也随之回升。<br><br> 在我心中,张老师不仅是一位数学老师,更是亦师亦友的存在。他能以近乎同龄人的心理去共情学生的体验,用开放的眼光欣赏并支持每一次尝试。他希望学生的人生不被分数和课本局限,而是要去体验、去感受生命的可能。<br><br> 多年以后,当我再次见到他时,那种温暖和支持依然不减。回想起来,我的学习道路上若没有张老师的陪伴与指引,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自信与从容。他教我的不仅是数学,更是一种面对学习与生活的态度。 作者简介:刘水青云,新元学校2014级3班学生,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即将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研究生。初中在校期间获市三好学生、市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本科期间获多个英语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和奖学金等荣誉,曾服务杭州亚运会等国际赛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水青云近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水青云的数学日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