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山畔的旅程<br> 早晨起来到驻地周围散步,发现昨晚进驻的这家宾馆已是在箱根境内,位于临近富士山的大片林区当中,一条不宽的林中公路在宾馆一侧穿过。大片密集的日本杉树笔直挺立,浅红色的树干仿佛排列成了巍峨的城墙,静默而庄严。小角度的阳光把碧绿的树冠投射在这片城墙上化成了一片斑驳。高大的乔木下丛生起茂密的杂草,似乎已有一人多高,肆意生长的绿植烘托出林海的勃勃生机。<br> 我们的旅行车就停在宾馆前的小广场上。也许现在不是旅游旺季,在楼房前划定的几十个停车位中只稀疏地停着几辆大巴车,大部分车位是空的。不苟言笑的司机拉过长长的水管在认真地清洗车辆。日本的司机十分敬业,每天早晨都对车辆进行整理维保,并负责所有行李的装卸,且在客人每次登车前早早就把空调打开,用清凉与舒适迎接旅客上车。<br> 停车场前面有一块小高地,被宾馆打造成了小公园,依傍着森林,用石头搭建起了景观型小亭子和宝塔,显得精致优雅。不长的小路铺着一层大小不一的石块,公园中还种着一些一人高的油松,流露出生机盎然的神态。在里面漫步,一块木牌上标准的中文字映入眼帘,写的是“世界文化遗产——富士箱根伊豆国立公园”,把这座小公园所处的地点交代得清清楚楚。<br> 离开宾馆,旅行车沿着林间公路驶往富士山。这片森林广袤幽深,茂密的树冠遮天蔽日,使下面的公路也变得阴暗奇幻起来。导游说这片森林有个别名,叫“自杀森林”。现在社会压力陡增,许多人遇到事业不顺或发财不得而患上抑郁症,他们从日本各地来到这片森林中,并带着安眠药,进去后就再也不出来了。据日本精神科医院协会的调查,日本精神病患者数量在增多,平均每100人中就有1人患上精神分裂症。这些精神病患者占日本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12.1%,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住宿在箱根的宾馆 毗邻宾馆的伊豆公园 路边茂密的丛林 <p class="ql-block"> 经过蜿蜒曲折的盘山路,旅行车终于抵达了日本国家的名片式地标——富士山,并停车在了半山腰的五合目。富士山海拔为3776米,而五合目已处于2350米的高度。站在山间的观景平台放眼望去,群山连绵,白云缭绕,茂密的林海青翠欲滴。这座呈平缓圆锥状的山峰位于日本本州岛的中南部,距东京约80公里,是日本最高的山峰。它是由远古时代反复喷发而形成的圆锥形火山,据推测现在的山形是一万年前形成的,而作为火山其最后一次喷发是在7700年前,至今它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之一,仍有喷发的可能。曾有专家预测,其喷发的能量将超过当年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当量的1500倍。而事实上,这样的活火山在日本还有111座。</p><p class="ql-block"> 富士山的山顶常年积雪,景色壮丽。山麓周围还分布着五个淡水湖,统称“富士五湖”,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在日本人心目中富士山就像我们看待珠穆朗玛峰一样,被视为本民族的象征,充满着骄傲与自豪。它荣膺日本“三大灵山”之列,被称为‘芙蓉峰’‘圣岳’及‘不二高岭’。2013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富士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日本第17个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在休息区可见一座小亭子的立柱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御览道宣东海天”,下联是“富士白雪映朝阳”,以优美的语句颂扬着富士山的壮丽。每当日出或日落时分,富士山在霞光的映照下更显庄严与神圣。无论是远观还是近赏,富士山都能以其独特的魅力打动着每一个到访者的心。</p><p class="ql-block"> 五合目虽然不是山顶,却已是车辆的终点,旅行车必须停放到划定的车场内。路口竖立着多语种“禁止携带火种进山”的标语牌。这里相当于一个登山大本营,划定了人员休息区,并建有观景平台和购物商店。从大巴车上下来的游客陆续来到这里,加速着商店里的人流涌动。小广场上,标注有山高和日期的告示牌引得众人争相依附着拍照。由于媒体的传播,富士山早已成为日本的视觉符号,并被全世界人们所接受。</p><p class="ql-block"> 抬头望去,山腰间已有登山爱好者成群结队地走下来,他们头戴墨镜,背着登山包,手持登山杖,脚穿登山鞋,沿着石子路缓缓而下,有的人头上还戴着头灯,令人不禁猜测他们一定是头天或半夜就登上山去的。</p><p class="ql-block"> 站在五合目山边扶栏远眺,蔚蓝的天空飘着白云,远处山峦巍峨起伏,近处林木茂密葱茏。顷刻之间,忽见山下开始浓雾汹涌,并迅速向山上蔓延,很快整个山岭像被施了魔法似的被浓雾包裹了起来。但随着微风徐来,浓雾又开始消散,山岭慢慢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不禁令人赞叹这奇幻的大自然,在平静中隐藏着千姿百态。</p><p class="ql-block"> 雾散后忽然发现旅游服务中心前的小广场上站着几匹马,被缰绳拴在铁栏杆边上。这些马个头不大,很明显就是日本特有的矮脚马。它们性格温顺,适合作为观赏、休闲或儿童骑乘等用途。在这里一定是为登山爱好者驼运行李和为游客的休闲与好奇心准备的坐骑。但其中一匹马竟然被细绳拴住嘴上的嚼子,分别从两侧固定在铁栏杆上,使得这匹小矮马只能低着头一动不动,简直是对马的虐待呵。</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忽然令人想起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大量配备的是气宇轩昂的高头大马,这些马匹在战争中表现出色,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中国的马匹。而这里所见真实的日本本土马体型并不高大,平均肩高仅约1.3米,这与当时日本军队所使用的战马形成了鲜明对比。可以看出日本对战马一定是进行了成规模的改良,实际上也是日本为发动侵略战争很早即开始了准备。</p><p class="ql-block"> 19世纪60年代爆发的明治维新运动,使日本开始全面学习西方,日本军队也充分认识到战马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即着手进行战马的培育与改良。在此期间,日本不断从国外引进优质的马种,其中包括法国拿破仑三世赠送的26匹阿拉伯马。他们以这些马种与日本的本土马进行杂交,为日本战马的品质带来了显著提升。为了进一步增强骑兵战斗力,日本明治政府自1877年起,还实施了一项为期三十年的马种改良计划。他们从世界各地挑选优秀的公马到日本繁育后代,同时针对军队所需培育不同种类的战马,包括引入适合辎重运输的重型种马、适合骑兵冲锋的轻型种马以及适合军官坐骑的威武端庄阿拉伯马等。经过数十年的精心准备,日本在侵华战争时期已经培育出大量体型高大、健壮的东洋大马。这些战马的平均肩高超过了1.6米,不仅体型高大、健壮,而且具备良好的耐力和速度,被训练成了助纣为虐的帮凶。</p><p class="ql-block"> 旅行车离开五合目,沿山路到了山脚下的一个网红小镇。这是一个人工建设起来的主题公园,路口站立着带有绘本卡通风格的丽莎和卡斯柏塑像,公园里洋溢着法国式的悠闲与浪漫。在入口处能闻到浓郁的面包和蛋糕的香气。在具有童话风格的店铺旁,还有缩小版的巴黎铁塔巍然屹立。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出现在眼前的庞大过山车架构。钢架高耸的车道气势恢宏,电机轰鸣声中,鱼贯连接的过山车厢缓缓地向顶点攀升,下方的卡铁发出“咔答、咔答”的清脆声响。当抵达顶点后,引擎突然被释放,满载游客的车厢沿着陡峭的轨道疾速下落,半空中立刻出现海潮般尖厉的惊叫,飞快下落的过山车呼啸着从我们的头顶掠过,其所带的强大气场立刻使人感受到坐在车厢内人们所遇到的惊心动魄。</p> 富士山 在五合目看富士山顶 浓云覆盖的富士山 富士山五合目的休闲区 在富士山五合目远眺 网红小镇的丽莎和卡斯柏塑像 <p class="ql-block">小镇上的过山车</p> 忍野八海局部 <p class="ql-block"> 旅行车继续向前就到了忍野八海。这里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八个由清泉汇聚而成的水潭,因位于山梨县南部的忍野村而得名。周边山岳连绵起伏,潭水清冽透亮,里面还游弋着大大小小的金鳟鱼,它们多为黑色,亦有红色、黄色及花色的,在清澈的水中悠然自得地穿梭。</p><p class="ql-block"> 据说在一千两百年前这忍野八海就已出现,是早期富士山融化的雪水经过地层过滤而形成的八汪清澈的淡泉水,这里水温约为十三摄氏度,水质清冽甘甜被誉为日本九寨沟,1985年后,这里被评为“日本名水百选”之一,并随富士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随着这里声名远播,原本聚集在这里的原住民也如同画中人一般成为引人注目的对象。这里的住户不多,散布在绿树成荫,绿意盎然的环境中。他们的住房十分精致,多为两至三层的小楼,房檐高高翘起,中梁宽阔厚重,房屋周围种满了形态各异的绿植。在一家大户人家的庭院中还摆放着许多陶罐和农用器具,活脱脱像是一个小型农村风情展览。</p><p class="ql-block"> 中餐在富士山脚下的一家餐馆解决。该餐馆毗邻富士山下四大湖泊之一的中山湖,此处远山之上蓝天白云相映,山峦郁郁葱葱,尽显诗情画意之境。大概是经过火山石的过滤,这里的湖水清澈透明,湖的卵石一览无余,一群洁白的天鹅于湖边悠然漫步。湖泊中,成群的鳟鱼仿若通情达理般游至岸边,先是摆动着身躯向游人友好示意,继而张开大口向人们乞食。</p> <p class="ql-block">忍野八海局部</p> 忍野村一角 忍野村的民居 富士山畔的湖水 <p class="ql-block"> 从西尾到京都 </p><p class="ql-block"> 四个小时以后,旅行车已到达富士山西南方向的西尾市,晚上的宿营地是“四海波吉良山庄”。这座宾馆的住房内均摆放着日式榻榻米。房间很宽敞,进门后先脱鞋,尔后登上一个小平台,打开推拉门,眼前便是敞亮的大卧室,全屋地面平铺着草席,没有桌椅等家具,榻榻米摆放在房屋中间,上面已铺好了舒适的被褥。榻榻米其实最早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的席居制,后传入日韩等地得以继承与发扬。而现在的中国倒已非常少见,这次的住宿算是有了对祖先榻榻米的印象。而这种纯粹的休息方式给人以宽大通透的感觉,几天的旅行在这里得到了彻底放松。</p><p class="ql-block"> 大概是因为这座宾馆靠近大海,抬眼可见清晨的阳光投射在广阔的海面上泛起一片金光,使附近的天宇显得更加明亮。早饭前在酒店外漫步,发现昨晚入住的旅馆竟是坐落在海边的一个高坡上,旁边就是一个小渔村,海边的民居被黑瓦红墙包裹着,在茂密树木的衬托下显得十分精巧,远方有山峦起伏,近方位有一个小岛孤悬海中,上面长满绿色的树木,显得郁郁葱葱。海面上波涛起伏,即使在岸边也见不到一丝污染,再次印证着日本举国一致的干净整洁。</p><p class="ql-block"> 离开西尾市的吉粮宾馆向西南方向的京都方向进发,途经的街区可能是由于上班时间,街道上干净整洁,几乎见不到行人。当路过一座大桥时,目光立即被繁忙的景象所吸引。这座大桥两侧均是港口,摆满了密集的集装箱,还有成片的装有工业原料的圆形桶罐,高大的龙门吊正在紧张地作业。日本是一个岛国,其陆地面积为37.7万平方公里,比法国或意大利的面积都大,其进出口货物超99%依赖海运。但近年来受中国上海港、韩国釜山港等竞争影响,日本港口全球排名下滑,原先挂靠日本港口的国际班轮已逐渐转向中国等亚洲国家港口。导游说,这座港口属于名城工业带,整个工业带在旺盛时期的产值曾经冠居日本全国榜首,甚至占到了全球GDP的2%。这里对产业工人有巨量需求,使这一带的房屋租赁业发达,运转率长期居高不下,且一直保持稳定,明显带有大港口和大工业园区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旅行车开向京都途中,山峦众多,隧道相连,好似进入了中国的川北山区,很快到达了日本的历史名城京都。这座城市位于大阪都市圈内,古称平安京,从公元794年到1868年的一千多年一直是日本的首都。进入京都,立刻感觉周围房屋密集了起来。这座古城的布局明显是仿照中国的长安和洛阳,形成了严谨的棋盘城市结构,城市中心由一条“朱雀大路”贯穿。由于是日本较早的首都,当地人们对街道的称呼仍是沿用中国唐朝时的叫法,对大的街道叫“大路”,小的街巷则叫“通”。拥有密集人口的京都还以其和服文化、茶道和日本花道而闻名。而这座城市之所以历经二战风云至今仍保持完好,据说与中国的建筑大师梁思诚有很大关系。在二战末期,美国对日本的京都已作出毁城的计划。但中国的建筑专家梁思诚对他们说:“这座老城要炸掉很容易,但以后要恢复就难了,可能将永远地消失了。”美军考虑了他保存古城的建议,使它今天仍能以其古朴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而经过战后数十年的发展,京都的教育资源也走在了日本前列,其细胞学和免疫学方面取得的成果甚至傲视全球,在京都的13所大学中,已有11人获得了世界瞩目的诺贝尔奖。</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进京都一个商场的展示厅里,一排排条桌上已整齐摆放着小钵和涮茶的小刷子。待大家坐定后,一位日本的女抹茶师开始从容不迫地在现场教大家制作抹茶。先是将已磨成粉末状的绿茶倒进小钵中,再加入两至三汤匙的清水,之后用涮茶的小刷子不停地旋转搅动,待完全均匀且没有了气泡,即算是达到合格状态的茶汤。双手捧起装有抹茶的小钵,眼睛微闭,心中默默许愿,仰头缓缓喝下,便完成了一轮抹茶的制作与体验过程。抹茶好像不仅仅是喝茶,而是体会一种仪式感,一种默默让心灵进入放松与沉静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抹茶最早起源于中国的隋唐时期,在唐宋年间抹茶随日本的遣唐使进入了日本,并不断得到推崇。据说在今天的日本,制作与饮用抹茶的不同流派已经有300多家。而西尾市就是日本以抹茶生产闻名的城市,其产业历史可追溯至明治时代,抹茶产量也已在日本国内名列前茅,其茶粉已在知名品牌哈根达斯食品中广泛使用。</p> 海运码头的一角 道路维修 <p class="ql-block"> 清水寺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之一,位于京都市音羽山的山腰,始建于公元778年,是日本著名的赏枫及赏樱景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年代久远,清水寺现在已处于人口密集区内。我们从旅行车下来,沿着狭窄的街道上坡,只见人流涌动,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似乎都来此汇聚,还有很多中小学生穿着校服成群结队地过来,一些日本当地人也穿着五颜六色的和服前来朝拜。小街两侧排满了各色店铺,展示着琳琅满目的当地小吃和各种旅游纪念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水寺是以本堂前的清水舞台而闻名,这座悬空于13米高空的木质结构建筑由139根巨型榉木柱支撑,未使用一枚钉子,展现了日本传统木造建筑的巅峰技艺。春季樱花烂漫时,清水寺与粉白花海相映成趣;而在秋季红枫似火时,整座寺院又将被渲染成绚烂的红色海洋。而据说在这座寺内还供奉着一尊十一面的千手观音佛,每33年才公开露一次真容,这不仅使其蜚声海外,而且不断吸引无数信徒前来参拜。</p><p class="ql-block"> 2005年春节,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春节联欢晚会出演了节目《千手观音》,以精湛的动作和华美的舞台效果引起轰动。2009年,清水寺特意通过京都佛教会、日中友好协会及京都市政府邀请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前来演出,这次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对此,清水寺专门在大殿旁边立起了一块石碑,以中日两种文字写道:“演员们以婀娜的舞姿,超越了听觉和视觉等残疾障碍,将舞蹈 '千手观音' 展现在清水寺本尊面前,深深地感动了日本人民,架起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又一桥梁。“由此可见,在日本民间对日中两国友好交流还是非常认可的。</p><p class="ql-block"> 旅行车到达京都南部大河山山麓的时候已近中午。这里的地名是“伏见”,古时这里是日本的粮仓,以当地所产的优质稻米闻名于世。稻米能够做酒,因而这里又是日本清酒的主产地。这里的“伏见稻荷大社”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神社,里面供奉着保佑商业繁荣五谷丰收的农业之神,也被认为是财神的驻地,求财祈福的人们络绎不绝,使这里烟火缭绕,香客众多。而狐狸似乎成了这里的图腾,被称作“神明的使者”,众多形态各异的狐狸石像充斥在室内外,甚至木架上挂满的许愿牌也制成了狐狸的形状。</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里供奉的是财神,对世间常人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日本各大公司株式会社更是为祈求财神保佑和生意兴隆主动在这里奉建鸟居,整个稻荷神社大殿后面已出现了庞大的鸟居世界。放眼望去,沿着逶迤山脉由下而上已排满了上千座鸟居,其形状如同中国的牌坊一般,远看犹如一条红色的通道,由于前来奉献与建设者甚多,致使这条鸟居通道的总长已达到了4公里,蔚为壮观,已可堪称京都最有代表性的风景之一。不能不说日本人有着很深的宗教情结,以至于社会风貌都因此而有所改变。</p> 清水寺 <p class="ql-block">清水寺的三檐塔</p> 记述中国残疾人千手观音节目组演出的石碑 <p class="ql-block">为迎接财神而建的鸟居</p> (日本旅行见闻,之三<br>2024.9草记,2025.9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