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退休前在一座国有特大型煤矿做安全技术管理工作,为解决现场出现的问题,曾搞了一些技术革新项目,并多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其中的风动联锁风门专利是被“困”出来的,这是怎么回事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还要从一次下井说起。那时我经常到现场检查工作或进行调研,2007年夏季一天独自下井,正要通过风门时,由于里外风力压差很大,自己根本推不开门。我就在附近寻找简单工具,还好只找到一根1米长的木板,用它艰难地撬开了风门。通过后风门关闭速度非常快,险些拍到我,很危险的。进入后,没想到又被困在相距10余米的两道风门之间,因为我忘记把小木板带进来,里面两道风门之间什么东西都没有,赤手空拳的我根本推不开第二道风门,只能静静等待来人通过时,我再随之出去。这时就想,井下的通风员、运料电车司机等一些单人作业工人过风门是多么困难和危险,如果有开风门的助力装置该多好,现场还有压风管路可以利用,于是萌生了设计制作风动联锁风门的想法。就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等人的时间里,我仔细查看了现场情况,在大脑中逐渐勾勒出风动联锁风门的大致结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升井后我就利用工作之余设计出风动联锁风门,以现场已有的压风为动力,采用气缸开门、拉簧复位关门的方案。最难点就是两道风门的闭锁问题,因为《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两道风门不能同时敞开,避免风短路,是防止工作面瓦斯超限的极为重要安全措施。也就是说,当一道风门敞开时,另一道风门就必须是关闭的,不管你用什么方法,都不允许打开。这一点我的确绞尽了脑汁,最后研究出机械闭锁装置解决了这个难题,这也是本成果的核心技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有的备品备件都准备齐全以后,选择了井下离运输大巷比较近而且是我被困的那处风门进行了安装。经过调试,风门的开、闭和联锁功能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操作阀手把轻轻一扳,风门就打开了;操作阀手把扳到相反方向,风门就关闭了。并且当开启一道风门以后,另一道风门任你怎么操作,风门就是不动作,甚至用木棍故意撬,都打不开风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矿主管通风的副总工程师召集有关人员到现场进行了技术鉴定。大家一致认为这风动联锁风门的研制既解决了人力推不动的安全隐患问题,又为矿山通风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证。最后结论是试使用一个月,发现问题及时修正,然后在全矿范围推广使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风动联锁风门安装后不久,就有一次全国几个省市同仁参加的煤矿掘进专业现场会在我矿召开。参会人员要路经这一道正在试使用的风门,矿上为保证会议的顺利进行,让我到新安装的风动联锁风门处进行详细检查,确保参会人员安全通过。当各地煤矿领导通过这道风门时,看到开、闭风门操作如此轻便和安全,他们都惊呆了,纷纷驻足观看。很多人向我咨询风动联锁风门的工作原理,尤其是闭锁箱的机械结构。我都一一做了详细解答,这些人还仍然不停地问这问那,最后组织会议的工作人员不断催促,他们才恋恋不舍离开。通过这件事,觉得风动联锁风门在当时全国煤矿很少有,甚至我们设计制造的还是第一例。后来我在网上进行了检索,果真没有发现有同类产品,于是就申报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很快获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已退休15年了,前几天遇到原单位的一在职工程技术人员,和他问起现在是否还在使用风动联锁风门?他告诉我,“这些年来一直在使用,而且井下的风门都安装使用上这套装置了。”我很欣慰,说明大家都认可这项技术成果,所以它有极强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困难的境遇,一种强烈的责任感,瞬间可能会激发出创新灵感,就可能诞生一项解决问题的新技术新成果。没有那一次我在两道风门之间的被困,就没有如今风<span style="font-size:18px;">动联锁风门</span>的诞生。有人问我:“这些都不是你的本职工作,你为什么还要这样认真做呢?”我说:“矿山培养了我,我就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回报矿山,为员工多办实事!”</p> 谢谢阅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片:手机拍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音乐:《阳春白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编辑:宝地风水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