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摄影/图文/编辑/制作:酒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部分图片致敬网络)</b></p> <p class="ql-block"><b>写在前面:</b></p><p class="ql-block"><b> 阳春四月,风和日丽。据统计,一年之中,四月是植物种类开花最多的月份。也是气温最让人感觉舒适的月份。在这个春暖花开,万物勃发、花香四溢的月份里,也正是一年之中最适宜外出游玩的月份。因此,我们"旅游团五人组"也就理所当然地选择了这么一个充满温暖温馨温柔温和的"四月"外出。</b></p><p class="ql-block"><b> 我这次已是在有生之年"五下江南",哈哈…与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还有"不足之处"。我虽没有"体察民情"的宏愿和"劳民伤财"的奢侈,但与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赏景心情却有相似之处。</b></p><p class="ql-block"><b> 昨天我们游览了"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今天决定去"何园"。由于我们住宿的酒店与何园较远,所以我们的"旅行团"便一早出发驱车来到了这座与个园仅有咫尺之隔的"何园"。由于之前作了"攻略",所以我们很期望马上走近它,看一看这座被誉为"晚清第一园"到底是"何"样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园"。</b></p> <p class="ql-block"><b> 何园,是江苏省扬州市的主要旅游风景区。何园又名"寄啸山庄",始建于清代中期(1883年),它的建筑特色融合了皇家园林的恢宏与江南私家园林的精致;它是一座集自然美、人文美和艺术美为一身的园林。它不仅是中国园林的艺术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园林泰斗罗哲文评为"晚清第一园"的至高荣誉并亲笔题写这一题名。这一称号体现了何园在晚清园林建筑中的代表性地位。同时也被称作中国古典园林的收官之作。</b></p> <p class="ql-block"><b> 尽管何园美名远扬,但由于何园属私家园林,所以园区面积远无法与当时的皇家园林相提并论。尽管何园总面积只有约21亩,但它着实又是一处清代晚期令无数商贾豪富无法超越的私家园林。</b></p> <p class="ql-block"><b> 何园,与我本月6日发表的"美篇"《扬州个园》中的"个园"属同批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它与"个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等又属同批次被列入"全国20个重点公园"之一的园林。由其巧合地是它又是与"个园"同批次入选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园林。"个园"、"何园",这不妥妥就是扬州一对美丽漂亮的双胞胎姐妹花?</b></p> <p class="ql-block"><b> 何园始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原旧址为乾隆年间吴氏宗族所建的"片石山房"及"双槐园"旧址。园林原名"寄啸山庄",取自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之诗意,充分体现了园主人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人文情怀。</b></p> <p class="ql-block"><b> 何园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东园、西园、园居院落和片石山房。东园与西园是主体景观区,通过复道回廊连接互通,形成"步移景异"的独待景观。东园以船厅为核心,西园中央为水池及水心亭。园居院落包含住宅与玉绣楼。片石山房为东园南侧的独立景区。何园以太湖石造景著称,破誉为"人间孤本"。</b></p> <p class="ql-block"><b> 说起何园,有必要先简介一下何园的主人何芷舠。何芷舠(1835一1908),原名何维键,字汝持,号芷舠,祖籍安徽望江人。何芷舠之上几代为官,其父何俊为道光九年(1829年)进士,钦点翰林院吉士,正一品封典。何芷舠为晚清时期历史人物、官员、实业家,同治年历任湖北武昌盐法道、督粮道、按察使、清政府驻法国公使、湖北汉黄德道台兼江汉关监督等职,他平生喜欢收藏鉴赏书画,晚年投身实业与教育活动,与李鸿章、孙家鼐等晚清重臣交往密切,因此,何园也见证了洋务运动及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b></p> <p class="ql-block"><b> 何芷舠因不满晚清腐败而于1883年辞职归隐,并于同年开始扩建何园,让一个破落的"吴氏庄园"历经13年的不断完善修建,一举成为晚清时期的最佳园林大观园。从而给历史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厚重的园林建筑《史记》。</b></p><p class="ql-block"><b> 何芷舠49岁时隐退。在何园中尽心奉养母亲18载,母亲病逝后,他便携家眷移居上海,开始从事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活动,1908年病逝于上海。</b></p> <p class="ql-block"><b> 如今我们旅游的目的,无非有这两种情况、一来是观赏赏心悦目的风景及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二来就是了解目的地厚重丰富的历史文化。所以在我简介何园主人的同时,我也以最简单的文字注释一下何芷舠"园主同志"的"家族家庭文化背景"</b></p> <p class="ql-block"><b> 具史料记载,何氏家族,自何芷舠父辈至今,家族中涌现出了"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母画家"、"姐弟院士"等杰出人才。一百多年来,何园格守"孝敬亲长,笃志诗书"之家训,形成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家风而让后人敬佩敬仰。</b></p> <p class="ql-block"><b> 在走进何园之前,首先简释一下何园主人何芷舠与何氏家族的历史文化定位及治家经营理念,观赏起何园来自会有"事半功倍"之效果。</b></p><p class="ql-block"><b> 何园风景区主要有:片石山房、明楠大厅、清楠大厅、水中月、何家祠堂、骑马楼、玉绣楼、牡丹厅、贴墙假山、船厅,复道回廊、水心厅、蝴蝶厅、赏月楼、同仁馆等近二十个重要景点组成。</b></p> <p class="ql-block"><b> 何园最主要建筑之一是东园的一座船形厅,该景观名称为"船厅"。船厅为单檐歇山式带回廊格式,面宽15·65米,进深9·5米,船厅四周以古代房舍小瓦片夹鹅卵石铺地,所形成的地面花纹似水波状(如上图下),隐喻船行水面的意境。</b></p> <p class="ql-block"><b> 船厅面南的厅门廊楼柱两边有木刻联对:"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厅北有假山贴墙而耸立;东边有一六角小亭,背倚粉墙;西边有石阶婉转通往楼廊;南边建有五间厅堂,厅堂三面有廊,复道廊中有半月台…这般错综复杂的建造设计却又显错落有致,赏心悦目。古人奇思妙想的建筑智慧,令人惊叹。</b></p> <p class="ql-block"><b> 船厅,又称"桴海轩",意思是像船一样浮在海上的房舍。它的四周采用透明玻璃与花格组成,形成一种"人在厅中坐,景从四面来"的视觉奇观。该建筑得名于孔子"道不行,否将乘桴桴于海"一词,反映的是园主何芷舠不慕官场、寄情山水的生活情趣与人生理念。这种理念几乎是所有富豪大伽们普遍用于享乐奢华人生的必然,同时也理所当然是普通老百姓们的梦想。</b></p> <p class="ql-block"><b> 观罢东园,再来西园,西园的设建更是不输东园。</b></p><p class="ql-block"><b> 西园比东园面积大,空间开阔,园中央有一个大水池,楼厅廊房环池而建。池的北楼宽七楹,层顶高低错落,中间三间稍高,两侧的四间稍敛,屋角微翘,形若蝴蝶,故又称"蝴蝶厅"。</b></p> <p class="ql-block"><b> 蝴蝶厅与复道廊相连,并与假山贯穿分隔,廊壁间有漏窗可互见两边景物;池中有石桥,与园中著名的"水心亭"贯通。亭南曲桥抚波,与平台相连;池西有一组假山,后南桂花厅三楹,有黄石假山夹道;池西的复廊南有一幢三开间两层小楼,小楼的翘角别致独具。满园诗情画意。浪漫优雅。</b></p> <p class="ql-block"><b> 片石山房,是扬州何园中的"园中园"。其核心景观所造的太湖石假山,被学术界确认为是明未清初画家石涛的叠石遗存,被园林大师陈从周誉为"人间孤本"。</b></p> <p class="ql-block"><b> 片石山房以太湖石堆叠而成。山房采用"下房上峰"手法,主峰下藏石房两间,东西两条路径分别通过溪流和山洞入石房,山体布局遵循"欲动而势长"的画理,主峰与配峰之间形成连冈断埑的动势,充分展现出了石涛的诗画意境。</b></p> <p class="ql-block"><b> 扬州现存的这座片石山房,是明末清初画坛巨匠、造园叠石名家石涛的"叠石景观孤本"。石涛以"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理念布局,将自然山水融入园林的设计,开创了扬州园林造景的新风。他的这座"叠石遗迹",已成为中国园林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明楠木厅,位于片石山房东侧,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该厅建于明朝,后经历代园主们的修缮维护保留至今。此厅由何芷舠于光绪九年(1883年)购得并将其纳入何园整体布局。作为何园早期的建筑代表作,明楠木厅见证了园林早、中、后300多年的发展变改历程。</b></p> <p class="ql-block"><b> 明楠木厅,采用金丝楠木建造,工艺精湛,做工考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其名称"明楠木厅",既体现出了建筑年代的特征,又突出了木材材质的特性,其经济价值同样不可估量。</b></p> <p class="ql-block"><b> 清楠木厅完美完整的清代建筑格式,处处彰显着晚清园林建筑的巅峰工艺。厅堂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采用传统榫卯结构,以金丝楠木为主材,梁柱门窗及桌椅屏风等物什雕花精美。厅堂是主人会客、宴饮之所,同时兼具礼仪性与实用性。</b></p> <p class="ql-block"><b> 清楠木厅,又称"煦春堂",是何园的重要建筑之一。厅堂面积160平方米,分正厅与耳厅,大厅两侧采用西式玻璃配窗,兼具中西风格。</b></p><p class="ql-block"><b> 清楠木厅,规模宏大,精美的楠木雕刻布满厅堂,历史文化价值很高,现为扬州保存最为完整的楠木厅。</b></p> <p class="ql-block"><b> 玉绣楼是何家小姐们的闺房,有小姐们的卧室、梳装台、书房、琴房等。琴房中,一架经历了120多年的钢琴静静地耸立在布置奢华的墙壁前,看到这幅优雅静谧的画面,听着玉绣楼中播放的舒缓温馨的钢琴曲背景音乐,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正看着一位貌美如花的女子坐在钢琴前弹着一首动人的乐曲,那琴声仿佛是甘甜的清泉在心田流淌,又仿佛是一股温柔的微风拂过脸庞。让我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动。</b></p> <p class="ql-block"><b> 玉绣楼的主题建筑,以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闻名。以前后两座砖木结构的二层楼为主体。院中有一株广玉兰与一株绣球树,其中广玉兰为慈禧太后赐予淮军的北美舶来品,树龄至今超140年,正是这两棵树(广玉兰、绣球)的缘故,才共同摧生出了"玉绣楼"这一楼房名称。</b></p><p class="ql-block"><b> 玉绣楼。既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串楼理念,又融入了大量的西方建筑艺术。外观古朴壮观,但房体上却采用了法式的百叶门窗、日本式的推拉门,内部也引入了法式的壁炉,铁艺床等西方传统建筑元素。</b></p> <p class="ql-block"><b> 出玉绣楼沿复道回廊向东入骑马楼。骑马楼因主楼从正面看形似马鞍而得名。楼房从东向排列,主楼称东一楼,往北有东二楼,东三楼,此三幢楼房皆为两层,内部通过上下交错的廊道形成迷宫式结构,前后相连,上下相通。</b></p> <p class="ql-block"><b> 骑马楼是何园的"客舍",即何园的"宾馆"。骑马楼的命名源自"骑马"二字,寓意是对常年在外漂泊寄居的人的一种托慰安抚。当年的许多名人大伽都曾在此长期居住,蜚声画坛的黄宾虹曾六次来骑马楼居住作画,著名作家朱千华曾在骑马楼生活过5年时间。</b></p> <p class="ql-block"><b> 从东大门入何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何园的后花园。后花园分为东西两部分,穿过"寄啸山庄"的圆洞门,呈现在眼前的便是"牡丹厅"。牡丹厅的大门设在山墙上,三角形的山墙上,是一幅名为"凤吹牡丹"砖雕,凤凰与牡丹的图案栩栩如生。大门前种植有多珠牡丹。寓意富贵吉祥。</b></p> <p class="ql-block"><b> "凤吹牡丹"砖雕工艺精湛,线条流畅,花瓣立体饱满,凤凰在牡丹花中展翅飞翔,其意境悠远。砖雕历经百余年仍保存完好。牡丹厅周边地面以瓦片和鹅卵石铺成水波纹状,与相邻船厅共同营造出一种"临水而居"的温馨意境。此厅早年曾用于接待晚清重臣李鸿等清政府显贵,见证着何芷舠家族的辉煌。</b></p> <p class="ql-block"><b> 贴壁假山,是紧靠船厅一侧的风火墙前面用太湖石所堆叠的一组长达60多米的人造石山。山上建有"近月亭",游客可沿山径登至山顶近月亭。从近月亭步入复道回廊,复道回廊连接全园,形成上下贯通的立体交通网。贴壁假山山体中有绕山水系,从而形成"山、水、亭、廊"一体的独特景观,充分体现出了清代扬州园林"以小见大"的造园理念意境。</b></p> <p class="ql-block"><b> 贴壁假山的叠石,以横向片石为主,模拟自然山势而堆叠,石材带有天然皴纹与矿物脉络纹理,在阳光照射下,其纹理层次显得非常清晣悦目。山中水系绕山而淌,然后倾入山下水池中,水池倒映出山体与山体之上美艳的绿植花卉及山顶的近月亭,从而形成一幅独特的山水画卷,令人叹为观止。</b></p> <p class="ql-block"><b> 何园的复道回廊,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独一无二的立体交通系统,全长1500米,以双层回廊结构串联全园建筑兼具实用功能与艺术价值,雨天可避雨,晴天可遮阳,实现了全天候往来无阻。被誉为"天下第一廊"和"中国立交桥雏形"。</b></p> <p class="ql-block"><b> 复道回廊将全园的主要景观如:船厅、水心亭、片石山房、东园、西园、等连为一体,游人穿行其间尽可体验"一步一景"的园林美学。由于复道回廊属双面廊道,所以还可通过中间的花窗、望孔观赏另外一边的景观框景。妙趣横生。妙不可言。</b></p> <p class="ql-block"><b> 复道回廊的中间墙体上镶嵌有许许多多、形态多姿的花窗,有的似折扇,有的如花瓶,有的如梅花,有的像牡丹。花窗不仅有极強的装饰作用,花窗还集有采光、通风、借景功能。部分回廊还融入铸铁栏杆,玻璃天窗等西洋装饰,这些技艺与中式叠石、木雕、砖雕、石刻等相互呼应,体现晚量时期中外文化融合的风彩。让人印象深刻。</b></p> <p class="ql-block"><b> 从复道曲折南行不远处有一幢二层小楼,名为"赏月楼",又称"怡宣楼",这座小楼由园主何芷舠母亲居住。小楼廊道旁的铁栏杆,全都是当时从国外定制,上面铸有"延年益寿"字样和"松鹤"图案,楼前的地面上镶嵌有"凤凰"图案,院中栽有一棵巨大的"女贞树"。这里的设计布置无不表示着主人对母亲的尊敬与孝顺。</b></p> <p class="ql-block"><b> 何园西园以水池居中,池中央的这座亭子便取名"水心亭"。水心亭建造精美,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这座水心亭是中国仅有一座水中戏亭,是专供园主家人及宾朋们观赏戏曲歌舞和供家人纳凉赏景之用。同时,这里也是《红楼梦》、《上错花轿嫁对郎》、《还珠格格》、《大清提刑官》、《烟锁重楼》、《苍天有泪》、《毕升》等一百多部影视剧的拍摄取景地。</b></p> <p class="ql-block"><b> 何园作为"晚清第一园",其洞门的设计更是形态多样,别出心裁。它以构图精巧别致为核心,通过洞门实现空间分割与景致渗透和"移步换景"的特征,给人以全新别样的审美视觉感观。</b></p> <p class="ql-block"><b> 何园的洞门设计特色与艺术,其精髓在于以门为媒,实现空间、自然与文化的三重对话,堪称江南园林之"孤例"。洞门作为天然画框,将内部景观分层呈现,形成"景中景"奇观,让人有一种"虚实相生"之动感。</b></p> <p class="ql-block"><b> 圆洞门(月亮门)以饱满的圆形框景,象征"圆圆满满";几何图形洞门如:六角、八角、长方形、菱形等洞门,寓意"脑洞大开";意象洞门如:花瓶型、弯月型"等,它融合了自然意象,表现的是"幽深含蓄"等。这一切形态的微妙展示,都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呼应着文人的儒雅情趣。</b></p> <p class="ql-block"><b> 何园中的"石涛书屋",是清代画家石涛与园主荷芷舠合作的艺术空间,其历史背景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何芷舠辞官后建造何园时,便将石涛的绘画艺术融入何园的园林设计之中。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何园内专设"石涛书屋"以传承其他的艺术追求精神与文化风骨。</b></p> <p class="ql-block"><b> 步入石涛书屋,坐在这张古朴典雅的书桌前,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仿佛可嗅到古代文人雅士的笔墨气息。图中这张书桌,便是当年石涛用过的原物件,书桌历经百年,却基本保存完好。桌子上一应俱全的笔墨纸砚,虽为复制品,却极具仪式感,阳光透过雕刻精美的窗格洒在案几上,光彩斑驳,坐在书桌前,恍若置身于一幅水墨画中,有一种想模仿古人画一幅画亦或作一首诗的冲动。但也仅仅是"冲动"而已。</b></p> <p class="ql-block"><b> 作为"扬州八怪"之先驱,石涛晚年侨居扬州时与何芷舠交往密切。石涛书屋不仅是其艺术创作的空间,更是江南园林与文人结合的产物。石涛不仅在绘画上独树一帜,他的书法、诗作也是匠心独具,极具个性。</b></p><p class="ql-block"><b> 据权威统计,石涛的画作存世已不足80幅,除有少量私人收藏外,大都散落于亚州、欧美顶级博物馆,其影响力跨越国界。他创作的《石涛罗汉百开册页》,现保守估价30亿元人民币。</b></p> <p class="ql-block"><b> 何园读书楼是何氏家族重视教育传统的象征。这里有荷芷舠长子何声灏在此苦读并最终成为清晚期翰林的故事。展现的是家族对子弟读书治学的严格要求。</b></p> <p class="ql-block"><b> 读书楼为两层建筑,右侧有石阶可攀登上楼。从楼上可俯瞰楼前地面铺设的水波纹状地砖,其寓意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楼内悬挂有何声灏殿试中二甲第六名的捷报等睹多何氏家族治家育人方面的文物。何声灏光绪十一年(1890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如今的读书楼展现的是何氏"祖孙(何芷舠父亲与儿子)两翰林"及近百年以来的家族荣耀。</b></p> <p class="ql-block"><b> 何氏家族的家训与治家之道,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传承、品德培养和家国情怀等方面。</b></p><p class="ql-block"><b> 何氏家族特别注重读书教育,他们的家训中强调"读书写字之规",要求子弟"敬、习、思"三重点,通过反复研读,潜心思索来提升学识。</b></p> <p class="ql-block"><b> 何氏宗族就是通过这种教育理念,培养出了数十位专家学者。其中最著名的如"祖孙翰林"(何芷舠之父何俊、长子何声灏);"兄弟博士"(荷芷舠之子何世桢、何世枚);"父女画家"(何芷舠长孙何适斋、何适斋之女何怡如);"姐弟院士"(何芷舠曾外孙女王承书、曾孙何祚庥)等。</b></p> <p class="ql-block"><b> 何家设立私塾时实行"主仆同堂的制度",保姆的子女可与主人家子弟同堂学习,并反对追求"功名富贵"。他们就是通过这种平等不懈深刻的教育方法,先后培养出了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粒子物理、理论物理学家;王承书:(何芷舠外孙女)中国科学院院士,对中国核工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何同钟,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何家家训家教规定"留学必归国效力。这一"规定"何家五代人坚守至今。令人肃然起敬!</b></p> <p class="ql-block"><b> 何氏家族致所以有如此成就,很大成度得益于他们的治家家训。</b></p><p class="ql-block"><b> 一百多年来,何氏家训已演变出多个分支家训,广义上的何氏家训泛指不同的何氏家族的所有家训,而狭义的何家家训,就是专指源于明代浙江何伦创制的《何氏家训十一则》。这个也正是何园一脉何氏信奉的家训。</b></p> <p class="ql-block"><b> 何氏家训从"孝敬亲长、隆师亲友、节义勤俭、读书写字、出处进退"等十一个方面,有"修身处事、待人接物、兴办教育、廉洁自律、服务国家"等内容,是一部循循善诱的家庭教科书,凸现着一个传统家族的文化渊源、道德理想与生存智慧。很值得世人借鉴。</b></p> <p class="ql-block"><b>写在后面:</b></p><p class="ql-block"><b> 扬州何园,一座充满历史韵味和人文气息的古典园林。</b></p><p class="ql-block"><b> 扬州何园,它不仅是何氏家族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见证,更是一种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b></p><p class="ql-block"><b> 扬州何园的每一处景观,都是一幅精美的画卷,它不仅是自然与艺术的融合,更是文化与智慧的超然体现。</b></p><p class="ql-block"><b> 扬州何园中的每一幢建筑,都凝聚着设计者与建造者的心血与智慧,都能让亲临者强烈地感受到古色古香古建筑的厚重与文化积淀。</b></p><p class="ql-block"><b> 扬州何园何氏家族在一百多年来的家族沉沉浮浮与十一则家训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风华易逝,财富易失,唯有家风永存。这才是"何园遗址"的真正价值所在。</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原作于2025年4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再改于2025年9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