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08年8月,我第一次翻开《马上沉思录》。那时年轻,匆匆一瞥,只觉其言凝重,却未真正走进它的精神世界。十七年后,当我步入退休生活,再度与之相遇,才恍然明白:有些书,是要等岁月铺底、人生沉淀之后,才能真正读懂的。</p><p class="ql-block">斯多亚哲学,于我而言,不再只是一套古老的思想体系,而成为一种可践行的生命态度。它本质上是一种伦理学,主张宇宙是一个美好、有序且完善的整体——源自神圣之火的演化,并朝某一终极目的运行。</p><p class="ql-block">人是这宏大体系中的微小部分,犹如神性之火迸出的一粒火花,亦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宇宙。人的本性,与万物的本性同一。因此,人应自觉地与宇宙目的相协调,在神圣的规划中实现自我的意志,以此抵达尽可能高的完善。而要达成这种完善,必须保持灵魂的清醒,让理性成为主宰。</p><p class="ql-block">斯多亚派提倡:依自然而生,循本性而活。</p><p class="ql-block">他们相信,每个人既有身外之神,也有身内之神。那身外的神,将其理性的一部分赐予人,成为人内部的“神”——也就是我们的理性灵魂。人藉此内在神性,可认知身外之神,领会天道。</p><p class="ql-block">这种理性,并非冷冰冰的逻辑分析,而更近乎一种实践的、人文的、道德的理性。它最重要的体现,不在于人对自然世界的认识,而在于道德层面的践行。也因此,理性与德性,在斯多亚这里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斯多亚强调,理性动物是为彼此而存在的。所以,在人的生命构造中,第一原则是友爱。每个人应当善待同类,意识到我们源自同一根本,奔赴同一终点,从而主动做出有益于社会的行为。</p><p class="ql-block">人不仅是理性动物,也是政治动物。在与外物的关系中,人面临三种联结,也因此承担三重义务:对待自己的身体与外物、对待神或普遍理性、对待他人。</p><p class="ql-block">对普遍理性,人应怀抱尊重、顺从与虔诚;对身体和外物,斯多亚则持淡漠态度——它们只是暂时聚合、终将分解的元素,并无持久价值。身体不过是我们暂时栖居的皮囊,不必被它的欲望或痛苦扰乱灵魂的宁静。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交往,斯多亚派却尤为看重。德行,正是在这一层面得以充分体现。</p><p class="ql-block">人无法脱离社会与整体而存在。</p><p class="ql-block">作为宇宙的一份子、社会的一分子,对于整体所赋予的一切,我们都应欣然接受。只要按照本性而活,努力做一个正直、高尚、有道德的人,就没有任何外力能阻挡我们,也没有谁能强迫我们作恶。</p><p class="ql-block">斯多亚所倡导的,是一种洗净激情与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它告诉我们:痛苦与不安,仅仅源于内心的意见,而这份意见,是心灵可以自行消除的。在淡泊中自足,一方面恪尽本职,视工作为使命;另一方面退守内心的宁静,守护精神世界的一隅清明。</p><p class="ql-block">斯多亚哲学,为迷失于动荡世界、目睹道德沉沦却自觉无力的人,为在个人生活中饱受挫折与失望、却不向神明求助的人,提供了一种深切的安慰。</p><p class="ql-block">正如《一生的读书计划》所言,这类著作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甜美、忧郁和高贵”。它的高贵,源于思想的庄重、纯正与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来自作者对所处混乱世界的体悟;它的甜美,则出于心灵最终的安宁与静谧。</p><p class="ql-block">《马上沉思录》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它不追求时髦,却足以经久。你不一定要在拿到它的那一刻马上读完,但在人生的某一时刻,你总会需要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