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 中国家博物馆-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 2025.09.12

咪咪老妈

<p class="ql-block">河畔船歌</p><p class="ql-block">I867-1876</p><p class="ql-block">艺术之旅的开始</p><p class="ql-block">1868年,还在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读书的列宾在涅瓦河上第一次见到纤夫,萌生了创作这一主题的想法。5年后,他完成了享誉世界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p><p class="ql-block">本单元以和列宝同游伏尔加河的胞弟瓦西里:列宾的肖像开篇,展出列宾在旅行期间完成的纤大速写、素描和草图。1871年列宾毕业获大金质奖章,携家人公费赴巴黎留学。此期正值法国印象派流行,女儿维拉的肖像可见受到了马奈画法的启发。在巴<span style="font-size:18px;">黎,列宾接受特列季亚科夫的委托,为屠格涅夫画像。斯塔</span>索夫是其终身导师与挚友,本次展出的两幅肖像是列宾为其所作肖像总数的十分之一。根据中世纪史诗创作的《萨特阔》(1876年)是列宾的留学汇报作品,为他赢得了“院士”称号,<span style="font-size:18px;">展现了他在巴黎时期多元的创作兴趣与艺术热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瓦西里·叶菲莫维奇·列宾肯像</p><p class="ql-block">1867</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76年从LA.鲁斯兰诺娃的继承人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这幅创作于伊利亚·列宾艺术生涯早期的肖像,描绘的是画家列宾的胞弟瓦西里·列宾(18531918),他是一位师从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管乐班的音乐才俊。1870年,瓦西里随兄长同游伏尔加河,见证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创作历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伏尔加河上的纤夫</p><p class="ql-block">1870年</p><p class="ql-block">纸板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本作品是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p><p class="ql-block">1870—1873年(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的油画草图。</p> <p class="ql-block">纤夫</p><p class="ql-block">187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1868年,列宾在蒸汽轮船甲板上初次望见纤夫,这次涅瓦河上的邂逅开启了列宾长达5年的创作探索,他致力于表现底层民众的苦难命运与精神品格。1870 年,列宾溯伏尔加河而上,寻找“真正具有传统气质的纤夫原型”。</p> <p class="ql-block">纤大拉着纤绳·驳船运输者的头像</p><p class="ql-block">两个坐着的女人和一只鸡</p><p class="ql-block">1870年</p><p class="ql-block">1927年接收自国家博物馆基金</p><p class="ql-block">纸本石墨铅笔,水彩</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这张画稿上汇集了多个野外写生的素材,呈现了多样的主题。两名姿势相同的纤夫展现了列宾对其职业特征的研究。倒置的纤夫正面头像素描,记录了画家为抓住转瞬即逝的创作灵感,而随手在现成画纸空白处速写的即时反应。</p> <p class="ql-block">纤夫涉水</p><p class="ql-block">1872年</p><p class="ql-block">1906年由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理事会从D.V.斯塔索夫处</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院</p><p class="ql-block">《纤夫涉水》是列宾第二次考察伏尔加河后创作的最后一件作品。这幅画作在构图上展出了突破性的造型处理——纤夫行列不再是远景中的蜿蜒队列,而是以冲破画面空间的姿态名直向观者走来。这件画作采用了更为深沉的色调,画面中缺失的太阳与蓝天营造出凝重压抑的观感。</p> <p class="ql-block">祈祷的犹太人</p><p class="ql-block">1875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创作于其旅居巴黎时期,属于他探索民族性格特征的“类型肖像”系列。据列宾自述,这幅他“从各方面都满意”的作品,刻画了一位沉浸于祷告的老者。深色的背景通过细腻的色彩层次构建,明暗对比强烈,人物布满皱纹的面部描绘精湛,令人联想到古典大师的绘画传统。</p> <p class="ql-block">维拉·伊里尼奇娜·列宾娜童年肖像</p><p class="ql-block">1874年</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列宾为长女维拉(1872—1948)绘制的这幅肖像创作于其海外游历期间。在法国时,他既研习欧洲现代艺术,又钻研古典传统技法,流连于博物馆与画廊之间,临摹古典大师画作。这幅肖像受到了法国印象派技法,以及莫奈与雷诺阿的作品的启发:通过一系列大胆利落的笔触构建形体,勾勒光影关系。</p> <p class="ql-block">老妇人像</p><p class="ql-block">19世纪70年代初</p><p class="ql-block">临摹自伦勃朗同名原作(1654年,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29年接收自奥斯特鲁霍夫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列宾深谙欧洲古典艺术精髓。这位在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接受过正统学院教育的艺术家,曾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展厅终日临摹大师原作,研习画法。《老妇人肖像》临摹自伦勃朗同名原作,显露出了列宾在学生时代已具备的惊人的视觉洞察力。</p> <p class="ql-block">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斯塔索夫肖像</p><p class="ql-block">187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斯塔索夫(1824—1906)集艺术评论家、音乐学家、政论家与社会活动家身份于一身,毕生致力于阐扬民族文化理念,捍卫文学艺术领域的现实主义原则。列宾在其艺术生涯中为这位评论家创作了约 20幅肖像,这也是列宾在启程前往欧洲公费游学前的早期写生作品。</p> <p class="ql-block">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肖像</p><p class="ql-block">187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1873—1876 年旅居巴黎期间,列宾以皇家美术学院公费奖学金获得者身份,应帕维尔·米哈伊洛维奇·特列季亚科夫的委托创作了作家屠格涅夫的肖像。这幅画原本计划作为特列季亚科夫画廊“民族珍视的面孔”系列的作品之一,该系列专门收藏俄罗斯杰出学者与艺术家的肖像画。</p> <p class="ql-block">广袤大地</p><p class="ql-block">1877-1882</p><p class="ql-block">现实主义的求索</p><p class="ql-block">返回俄国后,列宾回到故乡丘古耶夫,俄国外省生活成为他关注的主题。19世纪70年代末,列宾进入创作高峰期,艺术风格转向现代性。本单元核心展品《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及素描、油画习作和小稿,以画中小世界映射俄国大世界。1877年,列宾迁居莫斯科,次年加人巡回展览画派以索菲娅公主为主题创作首幅历史画。在莫斯科,列宾结识了文学家、音乐家等友人,并以肖像画家的敏锐为他们留下珍贵画像本次展出的克拉姆斯科依与特列季亚科夫的肖像即为其中代表。以妻子维拉为模特的《歇息》,则展现了画家捕捉瞬间的功力与脉脉温情。</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p><p class="ql-block">1878年</p><p class="ql-block">纸本印度墨、白颜料及石墨铅笔;兼用水彩笔与钢笔</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自画像是艺术家实现自我观照的特殊媒介,更是其人生经验的凝练表达。这幅素纸本单色自画像虽幅面精微,却堪称盛装肖像的典范,展现出艺术家作为“真正画家”的精神图景。</p> <p class="ql-block">左图:尤利娅·雅库布肖像</p><p class="ql-block">1881年</p><p class="ql-block">浅棕色纸本石墨铅笔</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尤利娅·雅库布是彼得·雅库布的妹妹。雅库布兄妹积极参与了萨瓦·马蒙托夫的阿布拉姆采沃艺术圈的活动,并经常造访阿布拉姆采沃庄园。</p><p class="ql-block">右图:彼得·雅库布传像</p><p class="ql-block">1881年</p><p class="ql-block">纸本石墨铅笔</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彼得·雅库布(1859—?)是一位乡村医生。地方自治医疗是一种服务于农村人口的医疗形式。针对发病率、身体发育和人口统计开展的大规模卫生统计研究是地方自治医疗的重要工作之一,旨在改善俄国的卫生条件。彼得·雅库布对此著有论刘《论农民群体中结核病的病因学》(1891年)。</p> <p class="ql-block">艾米莉亚·普拉霍娃和拉委尔·列维茨基传像</p><p class="ql-block">1879年</p><p class="ql-block">纸本石墨与彩色铅笔,擦笔</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艾米莉亚·普拉霍娃(18511927)嫁给了艺术史学家、考古学家和艺术评论家阿德里安·普拉霍夫——他是列宾在学生时代的亲密朋友之一,也是阿布拉姆采沃艺术圈的创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拉斐尔·谢尔盖耶维奇·列维茨基(1844—1930)是列宾的同学,也是画家、巡回艺术展览协会成员(1880年以后)。他是阿布拉姆采沃艺术圈的成员。</p> <p class="ql-block">在边界小径上</p><p class="ql-block">1879年</p><p class="ql-block">列宾娜与她的孩子们走在界路上</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这幅捕捉幸福家庭瞬间的作品,构图灵感源自列宾在法国接触到的西方现代绘画。列宾在创作中借鉴了印象派的革新技法,采纳其写生观察视角,以及对光影与空气环境复杂效应的关注。</p><p class="ql-block">该作品创作于列宾与阿布拉姆采沃艺术圈密切合作的时期,该艺术中心汇聚了那个时代的艺术力量。</p> <p class="ql-block">波雅尔家的秘密报告</p><p class="ql-block">1878年</p><p class="ql-block">收录于1878年出版的《俄罗斯艺术家素描集》</p><p class="ql-block">棕色纸本印度墨、棕褐及白颜料,钢笔,水彩笔,1880 年由舍雷尔与纳布戈尔特公司摄影制版,第一辑。</p><p class="ql-block">1925年接收自茨韦特科夫画廊。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波雅尔是 10—17 世纪俄国封建社会的上层贵族代表,他们是富裕显赫的大地主。他们有权参与沙皇咨询机构——波雅尔杜马会议,并根据家族尊贵程度在宫廷中担任特定职务。列宾这幅以历史为题材的素描折射出阿布拉姆采沃艺术圈对彼得大帝时代之前俄国艺术与生活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观看杂要表演</p><p class="ql-block">1878年</p><p class="ql-block">收录于1878年出版的《俄罗斯艺术家素描集》,莫斯科AL马蒙托夫公司</p><p class="ql-block">纸本印度墨(贴于纸板);钢笔,水彩笔 1880年由舍雷尔与纳布戈尔特公司摄影制版,第一辑。</p><p class="ql-block">19 世纪 70 年代末,列宾对笑的主题已然十分着迷。这幅《观看杂耍表演》描绘了层楼座的观众对表演的反应。画中包含各个年龄段正在大笑的观众,所有这些人物反映会各阶层的笑”。</p> <p class="ql-block">助祭长</p><p class="ql-block">187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从巴黎归来后,列宾于 1876年至1877 年在他的故乡丘古耶夫研究当地风情,创作素描和习作,并记录下了当地风俗和日常生活的特点。丘古耶夫主教堂的神职人员伊凡·乌拉诺夫是这幅画的原型。尽管教区居民认为这幅肖像画与模特完全相像,但对列宾来说,这主要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复合形象。</p> <p class="ql-block">眼神邪恶的人</p><p class="ql-block">187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列宾的教母之夫伊凡·费奥多罗维奇·拉多夫的肖像,因其所描绘的人物在丘古耶夫地区有着能用眼神给人带来厄运的名声,故得名“眼神邪恶的人”。居住在故乡期间,画家不断从各种人物类型中汲取灵感,探索人类原始力量的不同表现形式,他认为这些表现形式有着独特个性、精神力量和古老智慧。</p> <p class="ql-block">背包的乞丐</p><p class="ql-block">1879年</p><p class="ql-block">纸本石墨铅笔</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p><p class="ql-block">35.3厘米×25.8厘米</p><p class="ql-block">19世纪下半叶,随着农奴制解体,俄国境内的乞丐数量激增,乞讨现象逐渐演变为社会顽力,列宾的素描精准地呈现出同时代民族志学者笔下的职业乞丐形象:“手持接骨木长杖,左肩余挎帆布袋”,挨家挨户在窗前以基督之名乞求施舍。</p> <p class="ql-block">驼背者</p><p class="ql-block">1881年</p><p class="ql-block">黄色纸本乌贼墨、水彩和石墨铅笔</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驼背跛足者构成了非常常见的另一类乞丐群体。然而,列宾遇到的这个年轻人绝不是乞丐。后者当时正在找工作,在修道院厨房兼职洗盘子和洗碗,为画家精心摆姿势也给了他赚一点钱的机会。列宾被驼背者的独特个性吸引,于 1880 年至 1882 年用水彩、铅笔和油画创作了一系列写生草图。</p> <p class="ql-block">驼背者</p><p class="ql-block">188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驼背者”系列草图创作于列宾寓居莫斯科近郊霍特科沃乡间宅邸期间。画家在修道院厨</p><p class="ql-block">房遇到了这位年轻人,并简短记录下:“他声线尖细却极富个性与活力。每逢宗教游行,这个拄着拐杖的年轻人总要数次超过队伍,跑到前方乞讨。他以自己的方式虔诚信教,是个正派诚恳的青年……</p> <p class="ql-block">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p><p class="ql-block">开始构思一幅展现行进中宗教队伍的鸿篇巨制。这一主题深深吸引着列宾,成为其创作的核心母题。通过描绘缓慢行进的队伍,列宾以凝练而传神的笔触刻画出了众生相。然而,圣像始终未向观者显露真容。对列宾而言,宗教庆典中最重要的是人民的形象,是他所理解的俄国多棱镜像。</p> <p class="ql-block">虔诚的女朝圣者</p><p class="ql-block">187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在这幅习作中,那些将成为《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画中人群一部分的女朝圣者的形象,被画家以一种感人至深的细腻手法呈现给了观者。她们背着沉重的行李,佝偻着身躯,沿着乡间小路缓慢而艰难地前行,拄着拐杖,相互依靠。</p> <p class="ql-block">橡树林中的宗教行列·圣像显现</p><p class="ql-block">1878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布面油画</span></p><p class="ql-block">油画《橡树林中的宗教行列·圣像显现</p><p class="ql-block">1924年接收自国家博物馆基金。</p><p class="ql-block">这幅油画草图展现了人群沿着林间道路行进的场景。画家以概括性的笔触粗略气群轮廓,未着墨于细节刻画。但在密集的构图中,仍可辨认出身着节日黄袍的神职人手持红色旌旗与十字架的朝圣者。列宾以卓越的艺术造诣,在方寸草图问精准地传达了诚信仰的凝聚力。</p> <p class="ql-block">北顿涅茨河畔的斯维亚托戈尔斯基圣母升天修道院</p><p class="ql-block">188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p><p class="ql-block">1880 年夏,列宾游历南方地区。这位艺术大师一路创作了大量习作与速写,积累素材。正是在这次旅程中,他探访了斯维亚托戈尔斯基圣母升天修道院。列宾选择从对岸远眺的角度,巧妙地捕捉了修道院全景。精妙的构图既突显了修道院的标志性建筑,又完整地呈现了建筑群的整体风貌。</p> <p class="ql-block">女演员斯特列佩托娃饰演的伊丽莎维塔肖像</p><p class="ql-block">188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佩拉盖娅·斯特列佩托娃(1850—1903)是一位伟大的悲剧女演员,被誉为戏剧舞台上的“瑰宝”与“奇迹”。每次演出后,她总因极致的情感投入而精疲力竭,几乎无法独自返回后台。</p><p class="ql-block">列宾正是捕捉到了这种心理状态下的斯特列佩托娃,将其在皮谢姆斯基的戏剧《苦命》(1859年)中饰演的伊丽莎维塔一角定格于画布之上。</p> <p class="ql-block">晚会</p><p class="ql-block">1881</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1880 年,列宾赴乌克兰采风。《晚会》正是他基于那里的民俗风情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之一,这一题材成为他从巴黎归国后重点探索的方向。画面主题取材于当地习俗:劳作结束后,人们彻夜歌舞至天明。“那些哥萨克民谣,歌声永不停歇,每个夜晚必有戈帕克舞者在跃动中划出优美弧线……”</p> <p class="ql-block">1698年的索菲娅公主</p><p class="ql-block">187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此作再现了17世纪末俄国历史的重要篇章。1682年,索菲娅公主为伊凡与彼得两位幼主摄政,后为维系权柄策动近卫军叛乱。列宾刻意在画作标题中详述了历史语境:深谙史家笔法的他,将视角聚焦于这位拒绝向命运屈服的悲剧女性。</p> <p class="ql-block">瓦莲京娜·谢苗诺娃·谢洛娃肯像</p><p class="ql-block">1878年</p><p class="ql-block">纸本石墨铅笔、酱色蜡笔、擦笔</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列宾自己承认,他画中的人物形象最初是在他的想象中诞生的,之后他再“去生活中寻找这样的人,他们的身材或面部特征能够表达他绘画所需要的东西”。列宾在瓦莲京娜·谢洛娃(1846—1924)身上看到了类似索菲娅公主不屈不挠的性格。她的儿子瓦连京·谢洛夫自 1874年以来一直是列宾的弟子,后来成为杰出的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阿法纳西·阿法纳西耶维奇·费特肯像</p><p class="ql-block">188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俄国诗人、翻译家费特的这幅肖像画,是特列季亚科夫为打造“民族珍视的面孔”肖像画廊而特别委托列宾创作的。在这幅肖像中,列宾摒弃了浪漫化的艺术处理:画中的诗人目光专注、神态可亲,全然不见哲思冥想或修辞雕琢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科依肖像</p><p class="ql-block">188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列宾所绘巡回展览画派领袖、杰出画家克拉姆斯科依的肖像画,其绘画风格呈现出克制的色调处理和简练的构图特征,这正是克拉姆斯科依本人在肖像创作中惯用的艺术语言。同时代的人都惊叹于真人和这幅肖像画的高度相似。然而,画家真正追求的,是通过刻画模特的心理状态来揭示人物性格特质与情绪世界。</p> <p class="ql-block">歇息</p><p class="ql-block">1882年</p><p class="ql-block">画家妻子维拉·阿列克谢耶芙娜·列宾娜肖像</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列宾为家人创作的肖像总饱含着发自内心的温情与对至亲之人的深切关怀。画中人维拉(1855—1917)因终日操持家务而困倦,在摆姿势的间隙打起了盹儿。列宾对妻子小心翼翼的温柔、对沉睡模特细致耐心的守候,加之画家与生俱来的敏锐直觉与非凡天赋,共同铸就了这幅19世纪的肖像艺术杰作。</p> <p class="ql-block">帕维尔·米哈伊洛维奇·特列季亚科夫肖像</p><p class="ql-block">188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1832—1898)是兼具商业远见与人文情怀的艺术收藏家,自青年时代便怀揣在故乡莫斯科建立一座国家美术馆的理想。1892 年,特列季亚科夫将已具备公共美术馆规模的私人画廊连同建筑本体一并捐赠给莫斯科市,自己则以终身管理人的身份继续守护这片精神沃土。</p> <p class="ql-block">时代史诗</p><p class="ql-block">I880s -1890s</p><p class="ql-block">民族灵魂的光辉</p><p class="ql-block">19世纪80年代,列宝聚焦新兴的激进知识青年群体.《宣传者被捕》《仟悔之前》均表现愉憬“村社社会主义”的革命者。最著名的《意外归来》(1884-1888年)也属此主题,从初稿可见画家最初设定主人公为女性,后改为男性,体现他对理想主义者悲剧命运的深刻思考。1880年夏,列宾赴乌克兰为《扎波罗热哥萨克给土耳其苏丹回信》收集素材,这件历时13年的巨制是其重要代表作,本单元8件相头写生稿与创作草图,为观众生动“揭秘”了这一伟大作品的创作过程。列宾与托尔斯泰长达30年的友谊催生出多幅画像,1887年所作《列夫·托尔斯黍胃像》被认一一中最杰出者,表现出位“农民伯爵”和文坛巨匠的精神魅力。</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p><p class="ql-block">188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1887年盛夏,列宾独自踏上意大利的土地,足迹遍及威尼斯、博洛尼亚、佛罗伦萨与罗马。</p><p class="ql-block">这幅完成于佛罗伦萨的自画像,既是对画家内心的审视,也是对其艺术生涯的阶段性总结。画中浅色调的背景、极简的构图与轮廓分明的人物形象,令人联想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甚至壁画。</p> <p class="ql-block">两名乌克兰农好与背身面坐的年轻男子速写</p><p class="ql-block">1880年</p><p class="ql-block">为油画《晚会》(1881年,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创作的习作 1880年</p><p class="ql-block">画册单页,纸本石墨铅笔、擦笔</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Vechornitsy”(意为晚间聚会)是指年轻人在夜晚举行聚会的传统社交活动。他们平日里举行聚会时会兼顾劳作与娱乐,节日期间则完全成为庆祝活动。在后来的绘画作品中,列宾既完成了多幅完整的乌克兰人物肖像,又留下了大量舞蹈人物的速写稿,同时呈现了舞者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舞蹈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列宾之母塔季扬娜·列宾娜肖像</p><p class="ql-block">1879年</p><p class="ql-block">纸本石墨铅笔</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这幅肖像描绘的是画家列宾的母亲塔季扬娜·列宾娜(1811—1880)。作为一名军屯户之妻,她诞育了7个孩子,其中4个不幸早天。她一生操持家务、缝制皮裘,更于19世纪50年代创办家塾,教授宗教教育、阅读、书法和算术。</p> <p class="ql-block">尼古拉·伊凡诺维奇·皮罗戈夫肖像</p><p class="ql-block">1881年</p><p class="ql-block">画册单页,纸本意大利铅笔,擦笔</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皮罗戈夫(1810—1881)是一名外科医生、解剖学家、俄国军事野战外科学及麻醉学派的奠基人,还是医学教授。列宾绘制这幅素描时,恐怕不知道,就在前一天,顶尖医学专家经过会诊已确认皮罗戈夫罹患癌症。画中老者的面容呈现出冷峻庄重之色,实则掩藏着无尽的悲怆。</p> <p class="ql-block">两幅全身素描和同一男性半身像</p><p class="ql-block">1883——1884年</p><p class="ql-block">为油画《意外归来》(1884-1888年,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所作习作</p><p class="ql-block">纸本石墨铅笔、擦笔</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在这幅素描稿中,归来者的整体动态已初现端倪:他身形微躬,呈警惕的防御姿态,但面部表情尚未定型。画面中的人物嘴角洋溢着奇异的幸福微笑,这种“超验性”的欢愉却裹挟着情感上的矛盾性,既暗示着角色性格的复杂性,也暴露出画家在形象塑造过程中的内在犹疑。</p> <p class="ql-block">意外归来</p><p class="ql-block">1884—188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定格在服苦役者推开家门的一刹那——这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男人是民粹派甚至民意党背景的流放者。列宾通过家庭成员面对“浪子”突然归家的不同情建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戏剧场景。画家以具体社会事件为蓝本,引发了观者对那些孤方理想主义者艰难命运的深沉思考。</p> <p class="ql-block">身着爱丁堡大学教授袍的化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肖像</p><p class="ql-block">1885年</p><p class="ql-block">1951年根据德米特里·门捷列夫的孙女N.A.特里戈罗娃—门捷列娃遗嘱入藏</p><p class="ql-block">纸本水彩</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门捷列夫(1834—1907)是一位杰出的化学家。列宾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创作了两幅肖像画,这是两人多年深厚情谊的见证。此为首幅作品,画家描绘了门捷列夫身着爱丁堡大学法学教授袍的情景,体现了他在1884年该大学300周年校庆时获得的荣誉头衔。</p> <p class="ql-block">仟悔之前</p><p class="ql-block">1879—1885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 世纪下半叶,大批俄国知识分子开始疏远传统宗教信仰。随着科学和经》对进步与理性的崇拜逐渐取代了对上帝的信仰,知识分子与东正教会之间的裂痕,列宾以画家的敏锐洞察力捕捉到了这场深刻的思想变革,在创作中直面无神论思潮对生活的冲击。</p> <p class="ql-block">宣传者被捕</p><p class="ql-block">创作于 1880—1889年、1892年</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1874 年,俄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到民间去”运动,一些激进知识分子深人乡村,教育并传播革命思想。列宾始终关切那些致力于为民众服务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当们发起的司法行动,并基于此构思出了该幅画作。</p> <p class="ql-block">创作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时的格林卡</p><p class="ql-block">188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作曲家格林卡(1804—1857)作为俄国民族歌剧的创始人、俄国声乐学派的奠基人,载人世界音乐史册。由于无法请格林卡本人担任模特,列宾开创了肖像画体裁的特殊表现形式:突破传统肖像画的庄重姿态,将人物置于日常家居环境中。倚靠在枕垫上的格林卡仿佛正沉浸于音乐创作,厚重的乐谱本更强化了这位天才作曲家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娜杰日达·奥加廖娃肖像</p><p class="ql-block">1891年</p><p class="ql-block">画册单页,纸本石墨铅笔、擦笔</p><p class="ql-block">奥加廖娃(1854—1919)是亚历山大·斯塔霍维奇之女,曾是玛丽亚·亚历山德罗关后的宫廷女官,后嫁与近卫军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团上校奥加廖夫。1892 年,她在帕尔纳庄办私立蕾丝编织学校,专门招收贫苦的农家女孩,并遴选出天赋优异者赴圣彼得堡深造。纳蕾丝学校对俄罗斯本土蕾丝工艺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p> <p class="ql-block">康斯斑丁·尼古拉耶维奇·雷德泽夫斯基肖像</p><p class="ql-block">1891年</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画册单页,纸本石墨铅笔</p><p class="ql-block">雷德泽夫斯基(1852—1929)于 1891 年晋升上校并任第三苏梅龙骑兵团指挥官。1886 年,他与亚历山大·斯塔霍维奇之女奥尔加·亚历山德罗芙娜·斯塔霍维奇(1859—1904)成婚。本作与前作收录于同一画集,创作于1891年夏季,地点为帕尔纳庄园。该庄园属亚历山大·斯塔霍维奇所有,他是俄罗斯最杰出的养马专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大公像</p><p class="ql-block">1891年</p><p class="ql-block">1936年列宁格勒科学院捐赠</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大公(1858—1915)是俄罗斯帝国皇帝尼古拉一世的孙子,1889—1915 年担任圣彼得堡帝国科学院院长。除公职外,他更以诗人身份闻名,常用自己名字的首字母“K.R.”发表诗作,其多首诗作经柴可夫斯基谱曲后成为传世抒情歌曲。这幅肖像画既记录了大公的军旅生涯,也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气质。</p> <p class="ql-block">索菲娅·门特尔肖像</p><p class="ql-block">188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画面中,钢琴家门特尔(1846—1918)侧身坐于琴凳上,背景中盛放的鲜花暗示着近期音乐会的成功。松弛的体态、华美的礼服与珍珠饰品,无不彰显着画中人对自身魅力的绝对自信。</p><p class="ql-block">列宾笔下众多音乐家、文豪、演员与科学家的形象,共同编织出了 19世纪下半叶俄国社会生活的生动图景。</p> <p class="ql-block">瓦尔瓦拉·伊克斯库尔·冯·希尔登班德男爵夫人肖像</p><p class="ql-block">188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瓦尔瓦拉·伊凡诺芙娜·伊克斯库尔·冯·希尔登班德(1859—1929)的人生经历极为有趣且丰富多彩。她专注于慈善事业,为普通民众出版廉价书籍,收藏艺术品,并在圣彼得堡经营着一个文学艺术沙龙。她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圣彼得堡创办了欧洲第一所女子医学院。她创立了“慈善姐妹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设了几家医院,并亲自在前线救治伤员。</p> <p class="ql-block">凯撒·安东诺维奇·居伊肖像</p><p class="ql-block">189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虽为杰出的工程学教授,居伊(1835—1918)一生中创作了 14 部歌剧、大量抒情歌曲与钢琴作品,以及管弦乐、合唱曲和室内乐作品。他在音乐理论领域亦著述颇丰,出版了 700 余篇探讨当代音乐艺术的文章与评论。在这幅肖像中,列宾以卓越的技法塑造了一位兼具艺术灵性与技术理性的完整人物形象。</p> <p class="ql-block">艺术家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维奇·博洛托夫肖像</p><p class="ql-block">1884年</p><p class="ql-block">为油画《亚历山大三世在莫斯科彼得罗夫斯基宫庭院接见乡镇士绅》</p><p class="ql-block">纸本石墨铅笔、擦笔</p><p class="ql-block">(1886年,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所作习作</p><p class="ql-block">博洛托夫(1837—1907)是俄国艺术家,曾为大公和公主教授绘画课。《亚历山大三世在莫斯科彼得罗夫斯基宫庭院接见乡镇士绅》是列宾受帝国宫廷部委托创作的大型画作。画作背景的右侧描绘了两位艺术家的身影:其中一位是当时在场的皇室子女绘画教师博洛托夫,另一位则是正在速写典礼场景的列宾本人。</p> <p class="ql-block">观展中的亚历山大三世<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T.L.列宾娜—亚泽娃(画家之女)</span></p><p class="ql-block">19世纪 90年代</p><p class="ql-block">纸本石墨铅笔、擦笔</p><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三世(1845—1894)于1881—1894 年统治俄罗斯帝国。这位君主对艺术表现浓厚兴趣,且造诣颇深。在观展与购藏过程中,他尤其青睐巡回展览画派大师的作品。18911月26日至1892年1月10日,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展厅举办了列宾创作生涯20周年纪念,开展前夕,亚历山大三世亲临现场观展。</p> <p class="ql-block">扎波罗热哥萨克</p><p class="ql-block">1878年</p><p class="ql-block">纸本石墨铅笔、擦笔</p><p class="ql-block">此幅素描于1878年夏创作于阿布拉姆采沃,是后来传世名作的构图初稿,即从草到画作完成,跨越了十余载光阴。其间,列宾绘制了多幅草图变体稿,并创再次变体,但此画作的构图、核心人物以及“将历的、传奇性的、‘荷马式’的大垠自由之象征”的主旨理念,在这份初稿中已然得到了完整呈现。</p> <p class="ql-block">哥萨克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奋·塔尔诺夫斯基肖像</p><p class="ql-block">1880年</p><p class="ql-block">画册单页,纸本石墨铅笔、擦笔</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小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塔尔诺夫斯基(1837—1899)是一位公众人物、文化名流、收藏家、慈善家,还是乌克兰古物博物馆(今塔尔诺夫斯基切尔尼戈夫州立历史博物馆)的创立者。</p><p class="ql-block">1880年列宾曾在他的卡恰诺夫卡庄园描绘哥萨克军械装备,并为庄园主人绘制速写。</p> <p class="ql-block">带鞘马刀·带鞘马刀刀柄·马刀部件·长矛·矛头·兵器部件</p><p class="ql-block">1878年</p><p class="ql-block">纸本石墨铅笔</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 <p class="ql-block">斯塔索夫在帕尔戈洛沃附近斯塔罗日洛大卡村的乡间别墅</p><p class="ql-block">1889年</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这幅小肖像画描绘了一个晴朗的夏日,斯塔索夫在圣彼得堡郊外的乡间别墅专门摆出姿势供列宾作画。列宾回忆道,每逢这样的日子,一群友好的音乐家、艺术家和演员会欢聚在他热情好客的家里。尽管斯塔索夫年逾花甲(画中为 65 岁),但他充满了力量和内在能量,画家通过模特张扬的姿态和洋溢着“乐观”色彩的红色巧妙地强调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油画《扎波罗热哥萨克给土耳其苏丹回信》(1880—1891年,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的油画草图</span></p><p class="ql-block">扎波罗热哥萨克给土耳其苏丹回信</p><p class="ql-block">1880—189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列宾不但从自幼熟知的扎波罗热哥萨克的传奇故事中汲取创作灵感,还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探索历史的真实性。这幅创作草图,展现了未来油画作品背后的故事发展阶段。列宾已经确定了一群人围绕坐在桌边的执笔者展开动作的构图布局。</p> <p class="ql-block">戴帽子的扎波罗热哥萨克·抄写员·裸露至腰部的扎波罗热哥萨克·男性侧影·持纸张的手</p><p class="ql-block">1888—1890年</p><p class="ql-block">画册单页,米色纸本石墨铅笔、擦笔</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这幅素描的部分内容被用于该作品的油画草图创作,这一草图版本现藏于白俄罗斯国家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哥萨克瓦西里·马尔科维奇·奥列什科传像</p><p class="ql-block">1888年</p><p class="ql-block">纸本石墨铅笔、擦笔(裱于卡纸)</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这幅素描创作于库班地区的帕什科夫斯卡亚村——黑海哥萨克1794 年建立的聚居地,是哥萨克潜行侦察兵居住的地方。该兵种为哥萨克特殊步兵单位,善于顺应地形,匍匐潜行或是埋伏不动,静待目标。俄语中至今保留着“像哥萨克侦察兵般潜行”的表述。</p> <p class="ql-block">手术室中的外科医生叶夫根尼·巴甫洛大</p><p class="ql-block">1888年</p><p class="ql-block">纸板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巴甫洛夫(1845—1916)是著名外科医生、军事医学院教授。这幅油画为实景写生创作:画家获准进入手术室绘制速写。19 世纪下半叶,医学事业蓬勃发展,科学家们取得的重大进步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列宾在此期间先后为多位医学界泰斗绘制过肖像。</p> <p class="ql-block">尼古拉二世和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的婚礼</p><p class="ql-block">189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艺术家精确再现了尼古拉二世皇帝与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的婚礼盛况。婚礼于 1894年11月 14 日在冬宫教堂隆重举行。圣坛前,在神圣宗教会议成员和宫廷神职人员的见证下,身着近卫轻骑兵团上校红色制服的尼古拉二世与身披金色锦缎和貂皮镶边斗篷、头戴小巧钻石王冠的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并肩而立。</p> <p class="ql-block">列夫·托尔斯泰像</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列宾在托尔斯泰(1828—1910)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为这位伟大的作家画了这幅肖像,托尔斯泰在这里出生并度过了一生。在这幅画中,托尔斯泰被塑造成融合了伟大思想力量与极致简朴气质的天才形象。托尔斯泰常被称为“农民伯爵”,他的面部特征得到了出色的表现,专注而审视的目光仿佛在考验他的对话者。</p> <p class="ql-block">托尔斯泰为塔季扬娜·安德烈耶芙娜·库兹明斯卡娅钢琴伴奏</p><p class="ql-block">1891年</p><p class="ql-block">画册单页,纸本石墨铅笔</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库兹明斯卡娅(1846—1925)是托尔斯泰的妻子索菲娅的妹妹,她完全融人了托尔斯泰家族,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度过了许多时光。据同时代人回忆,她拥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在托尔斯泰夫妇晚间宴客的闲暇时刻,她经常引吭高歌,吟唱俄国及欧洲作曲家的浪漫曲与声乐作品。</p> <p class="ql-block">托尔斯泰下国际象棋</p><p class="ql-block">1891年</p><p class="ql-block">画册单页,纸本石墨铅笔</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托尔斯泰自年轻时代至耄耋之年始终痴迷国际象棋。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他在塞瓦斯托波尔结识了指挥步兵团的谢尔盖·乌鲁索夫亲王——俄国顶尖的象棋选手之一,并向他学习棋艺。两人由此结下了多年友谊。在托尔斯泰暮年,下国际象棋成了这位文豪长久形成的生活习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在沙发上阅读的列夫·托尔斯泰</p><p class="ql-block">1891年</p><p class="ql-block">黄色纸本石墨铅笔</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p><p class="ql-block">列宾得以在托尔斯泰的日常生活中、在他莫斯科的家中或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白环境中,近距离观察他。画家习惯用速写捕捉那些具有特殊意义和重要性的日常细节,正如列宾所说,这些细节涉及托尔斯泰的“强大又辉煌”的个性,其中“对生活和激情的情感溢于言表,但仍然受到卓越智慧的支配。</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女演员埃莱奥诺拉·杜丝肖像</p><p class="ql-block">布面炭笔</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杜丝(1859—1924)是意大利著名悲剧女演员。此刻她已褪去舞台光环,毫无矫饰之态,消瘦而略带神经质的面庞透露出其内在精神世界的激烈波动,其疲惫之态通过绘画细节自然流露。列宾以其惯有的敏锐洞察力,捕捉到了这位素颜登台、不戴假发,仅凭戏剧天赋就能令观众如痴如醉的表演艺术家复杂而细腻的灵魂震颤。</p> <p class="ql-block">决斗</p><p class="ql-block">1897年</p><p class="ql-block">《决斗》(1896年,私人收藏,纽约)同名画作的版本之一</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在列宾的创作中,决斗、军官的荣誉以及事后忏悔这些主题,在多幅作品中得到了演绎。</p><p class="ql-block">1897 年,列宾绘制了一个较小尺寸的《决斗》版本,观者看到的不是决斗者互相宽恕的场景,而是刚刚发生的悲剧现场,获胜者正痛苦地意识到自己所作所为产生的严重后果。</p> <p class="ql-block">受伤的人</p><p class="ql-block">1913年</p><p class="ql-block">《决斗》(1913年,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藏)的预备习作</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呈现了一名在决斗中受伤的男子的特写。列宾将人物置于红白相间的织物条纹的明亮背景下,从而强化了伤者脸上的痛苦神情。覆盖其躯体的黑色织物则令人联想到丧葬裹尸布。</p><p class="ql-block">充满活力的速写式画法,昭示着列宾晚期在绘画表现力与造型方面展开的新探索。</p> <p class="ql-block">穿粉色连衣相的女子肖像</p><p class="ql-block">1897年</p><p class="ql-block">纸本水彩,石墨铅笔</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画中的女子身份尚未确考。据该肖像画原收藏家族所说,其或为亚历山大剧院女演员之一。</p><p class="ql-block">1897 年,列宾的长女维拉在圣彼得堡戏剧学校学习戏剧课程,曾在该剧院参与慈善演出。这张水彩肖像画以精湛而迷人的技艺呈现,色彩清透,造型自信且优雅,色调明快又含蓄。</p> <p class="ql-block">娜杰日达·伊里尼奇娜·列宾娜肖像</p><p class="ql-block">1899年</p><p class="ql-block">浅棕色纸本乌贼墨与石墨铅笔、水彩笔</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娜杰日达(1874—1931)是列宾的次女,自 1892 年起在圣彼得堡罗日杰斯特文斯医疗助理课程班学习。她曾在医院工作,参与了西伯利亚抗击斑疹伤寒疫情的工作。她正续攻读大学医学系,却因精神疾病恶化未能如愿。后来,她与父亲长期定居在佩纳特庄那里与世长辞。</p> <p class="ql-block">庆典时分</p><p class="ql-block">19世纪90年代前半段</p><p class="ql-block">黄色纸本印度墨,水彩笔,钢笔</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描绘了餐厅公众宴饮的场景。这个小个子男人看起来非常滑稽,立于宴会厅的中央,伸展双臂,单足前踏,正在忘我地发表演说(或朗诵),然而周围的满座宾客觥筹交错,对其鲜有注目。单色水墨画精妙地呈现了灯火通明的大厅空间内,众多身着黑色礼服的宾客或坐或立,人影幢幢,宛若流动。此番庆典,诚可谓极尽豪奢!</p> <p class="ql-block">猎鹰狩猎(“旧与新”)</p><p class="ql-block">1897—1900年</p><p class="ql-block">浅棕色纸本乌贼墨;水彩笔,钢笔</p><p class="ql-block">这是为库捷波夫的历史著作《俄罗斯大公、沙皇与皇帝狩猎史》第三卷所做的插图,是研究俄罗斯千年狩猎文化的鸿篇巨制。基于该出版物作者建议的创作主题,这是彼得大帝革新沙皇狩猎传统的寓言式表现”,并隐喻“(俄罗斯)首都从莫斯科之后的历史转折。但此插图最终未出版。</p> <p class="ql-block">欢笑的骑马人</p><p class="ql-block">1900年</p><p class="ql-block">纸本印度墨,钢笔,水彩笔</p><p class="ql-block">与“扎波罗热人”主题一样,这些未完成的速写描绘了17世纪身着长袍、策马扬鞭代表着对欢笑、直率的快乐和潇洒的青春力量等主题的另一种诠释。本作亦是为史著作《俄罗斯大公、沙皇与皇帝狩猎史》第三卷所作的插图。</p> <p class="ql-block">I900-1917</p><p class="ql-block">晚年的自由之境</p><p class="ql-block">1900年起,列宾定居圣彼得堡附近库奥卡拉的佩纳特庄园,此处成为他后半生的居所与画室。1894至1907年,他任皇家美术学院教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20世纪初,列宾受托创作巨幅群像《1901年5月7日国务会议百年庆典》及系列草图,呈现81名国务成员,堪称俄国艺术史上的独特之作。1903年的《“多么自由!”》以浪漫笔触描绘海浪中牵手的情侣,褪去了现实主义的沉重之感。正如列宾所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我)还在无尽的艺术魅力中探寻深不可测的内涵。”年龄的增长,从未使列宾丧失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他那超越时代的艺术之光,至今仍照亮俄罗斯的艺术苍穹。</p> <p class="ql-block">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奋·安德烈耶夫肯像</p><p class="ql-block">190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安德烈耶夫(1871—1919),作家兼剧作家,是列宾在库奥卡拉庄园的朋友、邻居。在他们多年的友谊中,列宾为安德烈耶夫创作了多幅油画与素描肖像,还参与了其作品《七个被绞死的人》的插图绘制工作。这幅于1904年绘制的肖像画,是列宾为这位作家创作的最早的油画肖像。</p> <p class="ql-block">190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列宾强大的天赋体现在他卓越的绘画技巧和对模特敏锐无误的洞察力上。这幅双人肖像画捕捉到了高列梅金(1839—1917)与盖拉尔德(1838—1929)两位政治家专注而私密的对话瞬间,他们对话的内容观者永远无从知晓。然而,画家巧妙运用凝固的姿势、动作以及低垂的眼脸,生动塑造出所绘人物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弹钢琴</p><p class="ql-block">1905年</p><p class="ql-block">纸本炭笔、意大利铅笔、赭色粉笔、擦笔</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据推测,画中描绘的是玛丽亚·阿尔贝托芙娜·费多罗娃,她是一位歌唱家、音乐教师,同时也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教授。1904年至 1910年,费多罗夫一家居住在库奥卡拉,常赴佩纳特庄园参加那里定期举办的有音乐和歌唱表演的“周三聚会”。</p> <p class="ql-block">1812年被围困的莫斯科</p><p class="ql-block">191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这幅油画是为纪念俄国1812年卫国战争胜利100周年而创作的。这幅作品是列宾后期艺术探索的典范之一。画面色彩丰富,充满动感,无论在色彩运用还是构图设计上都极具表现力。</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以其豪放的绘画风格、富有质感的笔触以及画面明暗的强烈对比,突出了当时弥漫在这座城市中动荡与不安的整体氛围。</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p><p class="ql-block">1909年</p><p class="ql-block">纸本水彩</p><p class="ql-block">1899年,列宾在圣彼得堡附近的度假村落库奥卡拉购置了一小块土地。这个家在佩纳特”:在古罗马神话中,“佩纳特”诸神是家庭的守护者,寓意对家庭与家园的庇护。</p><p class="ql-block">列宾彻底离开俄罗斯,其晚年创作生涯与“佩纳特”息息相关。他在这里结束了自己!</p><p class="ql-block">去世后也被安葬于此。</p> <p class="ql-block">果戈理焚烧《死魂灵》第二部手稿</p><p class="ql-block">190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画作讲述的故事与果戈理生命的最后岁月相关,彼时作家正陷入严重的精神危机。绝望中,内心的疑虑让果戈理痛苦不堪,他在去世前不久,焚烧了《死魂灵》第二部手稿及大量创作手稿。</p><p class="ql-block">为突出作家病弱的身心状态与这一瞬间的悲剧性,列宾称这幅画作为“果戈理的自焚”。</p> <p class="ql-block">纳塔利娅·鲍里索芙娜·诺尔德曼肖像</p><p class="ql-block">1910年</p><p class="ql-block">纸本炭笔、意大利铅笔、赭色粉笔和水彩</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诺尔德曼(1863—1914)是列宾的第二任伴侣,拥有作家(笔名“塞韦罗娃”,或双姓“诺尔德曼—塞韦罗娃”)、.专业摄影师等多重身份。她宣扬女性平权、婚姻改革、仆役解放以及素食主义理念,并身体力行地证明这些思想理念的有效性。</p> <p class="ql-block">1917·在喀山大教堂</p><p class="ql-block">纸本印度墨;水彩笔、钢笔</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与上一作品同一构图的这幅变体作品展现了列宾独特的创作方式,恰如他的年轻朋友、作家科尔涅伊·楚科夫斯基记录的一则逸事所言:列宾的亲友为了让他受伤的手得以休养而藏起他的铅笔和画笔,列宾却并不听从,他竟用烟灰缸里的烟蒂蘸墨作画。</p> <p class="ql-block">1917·在喀山大教</p><p class="ql-block">纸本印度墨、水彩;水彩笔、钢笔</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喀山大教堂是圣彼得堡的大教堂之一,由建筑师安德烈·沃罗尼欣于 1801—1811年以古典主义风格建造而成,配有宏伟的柱廊。1812年卫国战争后,它成为彰显俄国军事荣耀的纪念碑。</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巧妙融合了钢笔素描的初稿线条与棕褐色水彩的透明薄涂,展现出了极致美感。</p> <p class="ql-block">阳光下</p><p class="ql-block">190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画中所绘年轻女子是列宾的次女娜杰日达。列宾笔下的女儿不仅是一位明媚动人的年轻女子,还流露出她作为一名目标明确的学生所特有的专注与持重。这幅画作反映了列宾作品中肖像画理念的转变:画家逐渐摒弃正式的甚至带有沙龙风格的处理方式,转为户外写生,以捕捉自然及人物情态的瞬息变化。</p> <p class="ql-block">“多么自由!</p><p class="ql-block">190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在20世纪初俄国绘画艺术多元发展的背景下,列宾创作的这幅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作品引发广泛反响。尽管画家本人坚称该作品的创作灵感仅源于他在芬兰湾岸边库奥卡拉的直接生活体验,但评论家们却有充分的理由认为,画中那对沉醉于汹涌海浪之中的青年男女形象,蕴含着某种寓言意义。</p> <p class="ql-block">走出展厅时,我的耳边依然回荡着《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那根绷紧的纤绳发出的吱呀声。列宾曾说:艺术家的使命是揭露生活的真相。列宾的现实主义风格,既有对苦难的深刻记录,也有对人性光辉的细腻捕捉。他的画作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沙俄时代的矛盾与希望,也让我思考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真正的杰作从不是孤芳自赏的装饰,而是时代的呐喊与记录。</p><p class="ql-block">列宾的画展不仅是一次美学的巡礼,而是一场精神的考问。当我们在画布前驻足,看到的不仅是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更是每个时代都难以逃脱的人性困境。这种直面真相的勇气,正是现实主义艺术最珍贵的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