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古文观止》读书笔记之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篇目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齐桓下拜受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古文观止》</b>中收了<b>《左传》</b>中两篇有关齐桓公的篇章,<b>《齐桓公伐楚盟屈完》</b>,叙述齐桓公率八国联军阻止了楚国北上扩张。《<b>齐桓下拜受胙》</b>,记录齐桓公最后一次会盟诸侯,周天子对他的褒奖。</p><p class="ql-block"> 齐桓公是春秋时的第一位霸主。</p> <p class="ql-block">春秋初期分封了一百多个诸侯国,以姬姓的居多,基本上都在黄河流域。不论国之大小,人口多寡,都有共同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民族上,承认炎、黄为共同始祖;国家上,共认是“诸夏国”,或称“华夏〞,——有服饰之美为华,有礼仪之美为夏。就是说,所有的诸侯国都是一个祖先共同民族和共同文化的文明礼仪之邦。</p><p class="ql-block"> 少数民族呢,东边的叫夷,南边的叫蛮,西边的叫戎,北面的叫狄。文明程度很低,生存方式不同,服饰不同,饮食不同。特别是狄戎这些游牧民族,动不动就跑来杀人放火抢东西,打下一个地方,把成年男人杀了,女人和工匠抢去做奴隶,所过之处一片荒野。西周就是亡于戎,首都镐京变成一片废墟。</p><p class="ql-block"> 进入东周情况更甚。敌人的威胁未减,新增的不安定因素就是诸侯国的内乱和兼并。州吁搞政变杀他哥哥抢位置,臣弑君、子弒父多起来了。诸侯国之间天天互相厮打,周王室力量衰微,别说等诸侯上供,王室的粮食被抢,土地被瓜分,自己养活自己都成了问题,怎么管得了诸侯?说话都没人听。更惨的是,有一年被游牧民族山戎打到洛邑附近,逼得周王弃城逃跑。要是跑的慢点儿,弄不好就成了山戎的俘虏了。</p><p class="ql-block">华夏之地,“礼崩乐坏”,原先的政治秩序没有了,弄不好华夏之地会变成膻腥之地。</p><p class="ql-block">时代需要一种力量来维持华夏诸国的秩序,进而推动相关国家之间的团结,共同抵御游牧民族的侵袭。 这就是春秋霸主产生的背景。</p><p class="ql-block">齐桓公最先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齐桓公不像郑庄公那样怼天怼地怼周王,他聪明多了,采纳了管仲的建议,举起了周王朝的破旗,政治口号叫〝尊王攘夷”。用白话就说:我们华夏各国要尊崇周王室,他还是我们共同的大老板,要紧紧团结在周王室的旗帜下,共同去收拾那些野蛮的落后民族,维持我们繁荣稳定的大好局面。</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80年,齐桓公并吞了谭、遂、彰等小国,在鄄会盟诸侯成为盟主之后,几次帮助燕、邢等国,扺御了游牧民族的进攻。在华夏诸国内,几次会盟,召开诸侯峰会,订立盟约,约定各国的行为规范。当然齐桓公也很“双标”,和大国讲友好,讲平衡,对小国不顺眼的找个借口就灭了。不管怎么说吧,总是维持了一个基本稳定的局面。抑制住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势头,大国之间维持了一个斗而不破的局面,没有打到不可开交的地步。</p><p class="ql-block"> 过些年呢,和楚国的矛盾就突出了。</p><p class="ql-block">楚国对于到中原称霸非常执着,每一代楚王都想尝试一下?趁着齐桓公忙着在中原搞统一战线,对付敌人,楚在南边,灭了几个小国,打开了通中原的通道,又拉拢陈和蔡国派军队进攻郑国,包围魏国,直接威逼王室。再不压制一下楚,如果楚灭了卫国,就在中原打下了个楔子,局面会变得很糟糕。</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召集了八个诸侯国的军队,发起一场阻止楚势力北上扩张的军事行动。</p><p class="ql-block">《<b>齐桓公伐楚盟屈完》</b>开篇即称:</p><p class="ql-block"><b>“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b></p> <p class="ql-block"><b>《左传》</b>的这个篇目在这之前还有一段话,<b>《古文观止》</b>选编者没有选入。我感觉连起来读比较有意思。</p><p class="ql-block"><b>“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b></p><p class="ql-block"> 说是齐桓公从蔡国娶了蔡侯的妹妹,两个人高高兴兴地在后花园的水池里荡小舟。蔡姬,青春美少女,性格跳脱,活泼可爱。小船飘呀飘,嫌不过瘾,就左右使劲儿晃动。齐桓公一个中年油腻大叔,挺个大油肚,还要保持威仪,讲究风度气质,穿的人五人六的,哪里受得了小船摇晃,血压上来了,脸色也变了。</p><p class="ql-block">蔡姬见桓公手忙脚乱,水珠溅到头发上、衣服上,很是狼狈,越发开心,加劲晃动小船。大叔生气了,后果很严重。把青春美少女送给娘家,让她反省一下。</p><p class="ql-block">蔡姬也不高兴,一跺脚,她哥哥把她嫁给了楚王。</p><p class="ql-block">初读到这一段,以为这是桓公伐楚的原因,真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其实不然。</p><p class="ql-block">诸侯的婚姻多有政治考量。 </p><p class="ql-block">蔡姬嫁齐桓公时,蔡已经偏向楚。齐桓公不过是用荡舟一事做个借口,把蔡姬送回蔡国,并没有断绝关系,<b>“未之绝也”</b>。转而嫁楚,便是摆明了蔡国的政治立场要靠拢楚了。</p><p class="ql-block">齐桓公率八国联军先攻蔡,此时楚正围郑。攻蔡是要逼从楚从郑国退兵,也是打掉楚的一个支撑点。</p> <p class="ql-block">蔡国马上溃败,联军转而攻楚。</p><p class="ql-block">楚王派了使者来谈判,齐国出面谈判的是管仲。</p><p class="ql-block">楚使说:“齐君住北边,我们住南边,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到这边来呢?”</p><p class="ql-block">比喻很新奇。一说公马母马相诱为风,风马牛不相及,则是说牛马不同种类,请勿相诱。又一说,风指放逸,齐楚地相离盛远,牛马丢失,都不会跑到对方的疆域。</p><p class="ql-block">问话也很外交。出兵,讲究正当理由,所谓师出有名。你们为何而来呀?</p><p class="ql-block">管仲更能扯:“西周初,召康公就授权给我们姜太公了,不管多高的爵位,不管住在哪里的诸侯,我们都有权利征讨。”</p><p class="ql-block">接着说具体理由:</p><p class="ql-block">“你们应该进贡的包茅没有进贡,周王祭祀时没法缩酒,这个事,要问罪。另外,当年周昭王南巡,到了你们的地盘就没有回去,你们也要给个交代。”</p><p class="ql-block">两个罪名很牵强。</p><p class="ql-block">楚对周王室的贡品,其中一项叫箐茅,产于楚地的一种茅草,用来滤酒的。春秋时的酒杂质多,要过滤后才能喝。周王室祭祀时,用箐茅裹成站立形,称为包茅。祭神的酒倒在包茅上,称为缩酒,表示神已经享用了。</p><p class="ql-block">楚使回答说:“<b>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昭王之不復,君其问诸水滨。”</b></p><p class="ql-block">没贡箐茅这个错,楚使认了。周王淹死在汉水里,这个锅坚决不背,你们去问汉水吧。</p><p class="ql-block">楚国自从熊通称王,就不按时上贡,己经三代王,现在认错,是重新承认诸侯对周的朝贡制度,是很大的让步了。</p><p class="ql-block">双方没有谈拢。楚使回去了,齐桓公率大军驻到了楚的边境地区陉。</p><p class="ql-block">双方都不急于动手,在评估形势,一拖就几个月。</p><p class="ql-block">夏天时,楚王派大夫屈完来谈判。</p><p class="ql-block">齐桓公也做了和解姿势,让军队后退到召陵,然后弄了个阅兵式,军队排列成阵,旗帜鲜明,剑戟林立,十分威武。</p><p class="ql-block">齐桓公和屈完同乘一辆战车,检阅军队。齐桓公说:</p><p class="ql-block">“这些诸侯到这里来,是为了我继承我们先辈一直以来的友好关系,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p><p class="ql-block">典型的外交辞令,你可以理解为齐桓公表达愿意和楚国友好相处的愿望,也可以理解为齐桓公这是开出了谈和的筹码,让楚国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跟着当个小弟。 屈完回答说:</p><p class="ql-block">“ 你愿意为我们的国家祈福,还愿意收留我们国君,正是我们国君的愿望啊!”</p><p class="ql-block">这也是个典型的外交辞令:发展友好关系正是我们的愿望啊。好像回应很热忱,又好像虚情假意。</p><p class="ql-block">熊通时开始称王,想和周天子平起平坐,到现在第三代了,怎么可能轻易答应屈尊去给齐桓公当小弟?</p><p class="ql-block">齐桓公换成了威胁:“你看这军队多么强大,派出去作战,谁能够抵挡?派出去攻城。什么样的城攻不下?”</p><p class="ql-block">屈完不吃这一套:“你要是以德服人,谁不顺服你?如果想动武,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你的人马再多也没有什么用。”</p><p class="ql-block">方城并不是一座城,而是若干座方形城堡,互相用城墙连接,位于楚国边境的一条防线。后世史学家考察称之为楚长城,至今仍有遗痕。汉水也名汉江,至今仍同名。有方城为防线,有滔滔汉水为护城河,楚有拼死一战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双方最终签订了和平条约,史称“<b>召陵之盟”。</b></p><p class="ql-block">齐桓公先前那么强硬,怎么突然又怂了呢?又不打了呢?这正是齐桓公的聪明之处。</p><p class="ql-block"> 召陵谈判时,楚军已经从卫、郑撤军,齐桓公要逼楚退军、撤出中原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齐桓公喜欢的是武力逼迫、外交谈判解决问题,不喜欢纯靠武力解决问题。后世曹操称他这种做法是“<b>为霸之道,不以兵车”。</b>还有一条重要的是,楚国同意向周王室纳贡。齐桓公让楚国回归到了周的政治体系当中。</p><p class="ql-block"><b>“ 召陵之盟”</b>使齐桓公的声望上了一个高度。</p><p class="ql-block"><b>《齐桓公伐楚盟屈完》</b>是<b>《左传》</b>中描写外交谈判的出色篇章,故事完整,跌宕起伏。特别是外交谈判中常见的手段,都可以从这篇文章中看到,诸如<b>强加罪名、先声夺人、互相试探、虚以委蛇、软硬兼施</b>等等。而活跃于谈判过程中的管仲、屈完和齐桓公是很鲜明的文学形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公元前652年,齐桓公扶持周襄王登上天子位。第二年夏天,齐桓公在葵丘召开了诸侯峰会,是齐桓公最后一次盟会诸侯,是他一生中最后的高光时刻,也是他霸业的最高峰。</p><p class="ql-block">“<b>葵丘会盟”</b>在历史上意义很大,包含了各个诸侯国共同协调发展的内容。</p><p class="ql-block">周襄王派宰孔代表自己送来了一条祭祀用的肉,说:“天子忙着祭祀文王武王,派我来,赐伯舅一块祭肉。”</p><p class="ql-block">周天子见诸侯,称呼还是很谦虚的。凡姬姓的诸侯,不论爵位高低,封地大小,一律称伯叔。异姓的诸侯,一律称伯舅。</p><p class="ql-block"><b>这块祭肉政治意义很重大。</b></p><p class="ql-block">周王时对异性诸侯一般不“赐胙”,只有两个例外,一个是夏的后代,即是大禹的后代;二是商王的后代,是表达对前两代王的尊重。赐胙是给齐桓公提高了政治待遇,是对齐桓公几十年来“尊王”的肯定,是一个很高的政治荣誉了。</p><p class="ql-block">齐桓公一见周襄王这么给面子,马上就要下拜。按照礼仪的规定,天子有赐,诸侯须下台阶拜,再登台受赐。</p> <p class="ql-block">“等等,”姓孔的这位宰又说,</p><p class="ql-block">“后面还有命令呢。天子命令我告诉你说,伯舅年纪大了,加上还有功劳,提高一级待遇,而且不必下阶拜谢。”</p><p class="ql-block">齐桓公答谢说:“天子的威严离我不过咫尺。小白我岂敢贪受天子之命而不下拜。真那样做,只怕会垮台,使天子也蒙受羞耻。”</p><p class="ql-block">然后下台阶、拜谢、再登台、受赏。</p><p class="ql-block">乍一看,说了一通没营养的话,做了个没实际意义的动作。其实是周天子和齐桓公共同表演的一场政治秀。</p><p class="ql-block">齐桓公为盟主三十年,于周王室功劳不可谓不大,周王室又穷,拿不出实际赏赐,赏条五花肉,提高点政治待遇,算是树了个“尊王积极分子”的典型。把会盟大会搞成了表彰大会,号召诸侯向他学习。</p><p class="ql-block">齐桓公做足了姿势,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给予了周天子充分的尊重。虽然有周王的特别恩准,接五花肉时那些夸张的话语和一丝不苟的下拜,丝毫不敢违背礼仪规定,把“尊王”的表演进行到底,也是想借王室的名义继续霸业。</p><p class="ql-block">齐桓公还是谢幕了。之后霸主换成了晋文公,后来又有好几位诸侯登台扮演。</p><p class="ql-block">兼并争霸是春秋时期的主旋律。</p><p class="ql-block">《<b>史记</b>》称,春秋时“<b>政由方伯</b>”,是说霸主实际掌握了春秋时的话语权,确定春秋时的政治秩序。</p><p class="ql-block">春秋的霸主称“<b>春秋五霸”,</b>也称“<b>春秋五伯”。霸,非后世恶霸之意,霸即伯,</b>指方伯,统辖边远地区小诸侯和酋长的诸侯,周文王就曾被商封为西方伯。</p><p class="ql-block">“<b>春秋五霸</b>”有几个版本,<b>《史记》版</b>、<b>荀子版,</b>入选霸主的人物有差异,齐桓、晋文、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吳王阖闾、越王勾践等,不一一分析。 </p> <p class="ql-block">曹操很欣赏齐桓公,认为齐桓公的功劳是寻找出为霸之道,那就是“<b>尊王攘夷”。</b>曹操自己的“<b>挟天子以令诸侯</b>”,完全可以看成是“<b>尊王攘夷</b>”的2.0升级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汉语贡献的成语和经典词汇</p><p class="ql-block"> <b>风马牛不相及 五侯九伯</b></p><p class="ql-block"><b> 方城以为城 汉水以为池</b></p><p class="ql-block"><b> 天威咫尺 陨越 赐胙</b></p><p class="ql-block"><b> 夹辅</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来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