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升龙画论·第四章《诗画论》4.04(19)

孙建克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85rg79" target="_blank">叶升龙画论·第四章《诗画论》4.04(18)</a></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四、语言文字是所有艺术的基石(19)</b></p><p class="ql-block"> 今从西方的绘画名作库尔贝的《打石工》谈起。 《打石工》作于1849年,当时法国正处于“巴黎公社”活动时期。1871年3月巴黎公社起义,一举成功(以后又被镇压),距《打石工》创作仅有22年。</p><p class="ql-block"> 巴黎公社起义成功时,库尔贝马上被选任为公社委员并担任艺术家协会主席。这一史实,足以说明库尔贝早已为公社革命活动参与者,他的思想自然站在人民大众一边,这是不必怀疑的。 可以看得出来,《打石工》的主题是描写普通工人的贫困和劳苦生活,所以他画的打石工人,穿着破烂衣服,干着沉重的粗活。</p><p class="ql-block"> 西方画论界则把《打石工》视为无主题的绘画作品。因为西方历来画的都是神和名人,而神和名人早已有故事情节流传在人们心目中,所以画的神和名人画,人们一看就能获得内涵。而《打石工》画的是最普通的劳动群众,而劳动群众并无什么故事流传,因而看这幅画,也就看不出主题来了。(在本书“典型论·肖像画问题”中已谈过。)</p><p class="ql-block"> 西方绘画理论上既已抛弃了神和名人及古典派,打倒神权和封建名人,所以认为《打石工》画的是普通劳动者,为先进作品。而正因画的是普通人,就应该无主题,于是提出了无主题的理论,无主题才能出好画,于是库尔贝被西方视为现代派的开山始祖。这就是“借正为反”的例子。</p><p class="ql-block"> 但他们的理论说起来似乎也有些道理,因为库尔贝的《打石工》并没有用“三要素”构成某一情节性,也像画神和名人一样处理画面,于是从画面上观者无从发现主题。人穿得破烂并不一定是穷苦,也可为了节俭。而且做粗活,难道换上新衣?自应穿破旧衣服。“打石”,又是日常生活,没有特别突出的内涵,所以被视为无主题也是实际的。这就和作品本身的缺陷有关。</p><p class="ql-block"> 由于如此,产生了为无主题撑腰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有主题的作品反而捆死了观者的思想和个性,使其得不到发挥;只有在无主题作品面前,观者的思想才得到解放,才有了自由。这很能迷惑人,到目前为止,几乎无人反驳。</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种理论仅站在观者一方来设想,而把观者统统看成能触画中之景,生自己之情的人,个个都是天生艺术家。这种设想已严重地脱离实际。试问作者是不是人,有没有自己的情感?作者既创作无主题的作品,就应该不必用一点思想,那作者则应是一个麻木不仁的人;观者则个个都是艺术家了——有这样的事吗?这在逻辑上说不通。而且观者每人都有每人不同的见解,则这成为多主题了!所以,“多主题”论又产生出来。</p><p class="ql-block"> 然而我又试问,作者连一个主题都没有的无主题作品,既无主题,多主题的“多”从何来?不管多到什么程度,总该先有作者的一个明确的主题之后,观者或可再在这一个主题基础上发现另外一两个新主题,于是才有多主题的现象出现。哪有在无主题作品上产生多主题的,岂非咄咄怪事?纯系空谈。这种理论关于对个性解放的认识,也很不正确,笔者在本节的“音乐问题”中已谈到。</p> <p class="ql-block"><b>【附】</b></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a3t8e1" target="_blank">叶升龙画论·第四章《诗画论》4.04(20)</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