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塔尔寺(青甘游记之三)20250827

东篱釆菊人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晰晰沥沥的小雨中来到塔尔寺,这实际上是我们青甘游的第一站。</p> <p class="ql-block">塔尔寺沉浸在烟雨雾霾之中。</p><p class="ql-block">塔尔寺坐落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莲花山坳,塔尔寺周围山势形似八瓣莲花,塔尔寺占地600余亩,建筑群依山而建,融合汉藏风格,共有9300余间殿宇,殿堂25座。</p> <p class="ql-block">这是塔尔寺的中山门,兼具汉藏建筑风格,上面屋顶是三座犹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大屋顶风格,下半部门楼则是典型的藏族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回望门楼</p> <p class="ql-block">塔尔寺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进入塔尔寺,这是大门的门槛,进门可有讲究,不能踩到门槛上,要一脚跨过来,意喻跨过人生的波折。</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塔尔寺向朋友们问好!</p> <p class="ql-block">进塔尔寺后打卡</p> <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来到大金瓦殿</p><p class="ql-block">大金瓦殿是塔尔寺最古老的建筑,殿顶覆盖1300公斤黄金瓦,供奉宗喀巴大师银塔(塔内藏有其脐带血长成的菩提树),四周镶嵌宝石,金光璀璨。‌‌</p> <p class="ql-block">大金瓦殿牌匾“护国保民”。</p><p class="ql-block">塔尔寺是宗喀巴大师(本名罗桑扎巴,1357-1419)的诞生地。宗喀巴大师早年学经于夏琼寺,16岁去西藏深造,改革西藏佛教,创立格鲁派(黄教),成为一代宗师。传说他诞生以后,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旃檀树,树上十万片叶子,每片上自然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释迦牟尼身像的一种),“衮本”(十万身像)的名称即源于此。</p><p class="ql-block">宗喀巴去西藏六年后,其母香萨阿切盼儿心切,让人捎去一束白发和一封信,要宗喀巴回家一晤。宗喀巴接信后,为学佛教而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一幅,并写信说:“若能在我出生的地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指宗喀巴出生处的那株白旃檀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与我见面一样”。第二年,即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香萨阿切在信徒们的支持下建塔,将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包裹于其中,取名“莲聚塔”。此后180年中,此塔虽多次改建维修,但一直未形成寺院。</p><p class="ql-block">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禅师仁钦宗哲坚赞于塔侧倡建静房1座修禅。17年后的万历五年(1577年),复于塔之南侧建造弥勒殿。至此,塔尔寺初具规模。塔尔寺是先建塔,尔后不断扩建,才形成寺,故名之“塔尔寺”。</p><p class="ql-block">大金瓦殿是塔尔寺的核心建筑,以鎏金铜瓦顶著称,内部供奉11米高的大银塔,象征宗喀巴大师的诞生。</p> <p class="ql-block">菩提树(指宗喀巴出生处的那株白旃檀树)被包于大金塔内,其根系向外蔓生,在墙外形成冲天大树,真的是“墙内开花墙外香”。</p> <p class="ql-block">塔尔寺最受尊崇的三位菩萨为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金刚手菩萨,合称“三族姓尊”,分别代表智慧、慈悲和力量,在藏传佛教中具有核心地位。‌‌三位菩萨共同供奉于九间殿,信众常围绕九间殿诵经祈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塔尔寺其他重要建筑</span>,主要为大金瓦殿、大经堂、九间殿、小金瓦殿、花寺、大拉让、弥勒佛殿、释迦佛殿、依怙殿<span style="font-size:18px;">及如来八塔等</span>。最盛时有僧侣3600多人,解放初期尚有 1983人。</p><p class="ql-block">因塔尔寺建筑,开始并无规划,不像我们汉人寺庙,有一个中轴线,基本是左右对称,布局也有固定式样,由前向后,依次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左右则有晨钟暮鼓……,而塔尔寺是不同时期、不同人各自建殿、或塔、或堂,布局无定数,但也因此,塔尔寺整体布局倒显得错落有致,更显自然。</p> <p class="ql-block">塔尔寺作为藏传佛教的圣地,除了最为出名的三尊佛像: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和金刚手菩萨外,宗喀巴大师像是塔尔寺最为核心的一尊佛像,它代表了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同时也是此寺的创始人。</p><p class="ql-block">以上介绍的菩萨因寺中不让摄影,所以均无照片。</p> <p class="ql-block">该寺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这是其中的医明经院。</p><p class="ql-block">藏语名称意译为"昌盛医明利他珍宝洲",建于一七五七年(清乾隆二十二年)。内供宗喀巴、释迦牟尼、药师佛、度母等佛像和八座药师佛立体坛城。</p><p class="ql-block">该院学僧经、医双修,经学方面主修药师佛、不动佛、积密金刚等。医学方面主要学《四部医典》,曾培养出不少医术精湛、享有一定名誉的藏医专家。对各方面成绩优秀者授予"曼仁巴"(医学博士)学位。</p> <p class="ql-block">我们进入学堂</p> <p class="ql-block">医明经院课堂一隅</p> <p class="ql-block">重要介绍的是塔尔寺以“三绝”闻名:</p><p class="ql-block">‌酥油花‌:用酥油塑雕的佛教题材作品,需在低温下制作。‌‌</p><p class="ql-block">‌壁画‌:矿物颜料绘制,内容涵盖佛教史诗。‌‌</p><p class="ql-block">‌堆绣‌:绸缎剪贴的立体唐卡,如《十八罗汉》。‌‌</p> <p class="ql-block">酥油花是用酥油混合矿物颜料塑成佛教故事场景,需艺僧在-10℃环境中耗时数月完成。代表作《文成公主进藏》含200余人物,每年正月十五展出,被誉为“凝固的信仰”</p><p class="ql-block">酥油花馆建于1988年,2013年国家拨款重建,一进二院格局,造型精致,庄严华丽。该馆以供展"塔尔寺藏艺三绝之冠"酥油花而著称,供奉地藏王菩萨,陪衬壁画、堆绣。公元1612年正月神变法会开始塔尔寺供养酥油花,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悠久历史。酥油花题材取自佛经传记、民间故事,传承藏传佛教"精、繁、巧"的工艺特色,捏塑的佛像人物神态自然,花卉鸟木栩栩如生,亭台楼阁惟妙惟肖,故事情节委婉动人。2006年塔尔寺酥油花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酥油花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形象生动。</p> <p class="ql-block">壁画</p><p class="ql-block">塔尔寺壁画主要分为三类:‌布面画‌(经处理的布幔镶嵌于墙)、‌壁面画‌(直接绘制于墙面)和‌木板镶嵌画‌,以天然矿物颜料绘制,内容涵盖佛经史诗,历经数百年色彩仍鲜艳如新,技法融合印度、尼泊尔风格。</p> <p class="ql-block">堆绣</p><p class="ql-block">塔尔寺独创艺术,用绸缎剪贴填充羊毛制成立体佛像唐卡,《十八罗汉》等作品悬挂于大经堂,立体感极强。</p> <p class="ql-block">参观回头,又来到塔尔寺大门内广场,这里的八座白塔叫功德塔。</p> <p class="ql-block">作者</p> <p class="ql-block">在此打卡</p> <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物的墙体呈赫红色,在藏传佛教中,这种赭红色象征着庄严,经常和白色墙体形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种墙体是用白玛草建成的,这种白玛草</span>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特别耐寒耐旱,枝条非常坚硬。</p><p class="ql-block">工匠们要先剥去树皮晾晒,将其晒干,<span style="font-size:18px;">用药物浸泡来增强防腐性能,</span>再用牛皮绳捆扎成束,然后涂上特制的红色浆液。这种浆液是用红泥、牛奶和红糖等天然材料调配的,固定在墙体外侧,形成30~40cm厚的红色保护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再染上颜色,捆扎起来,做成墙体还会配合另一种叫鞭麻草的高原植物,形成复合墙体结构,这种墙体减压、透气、防虫、防潮、防震、隔音,再加上特殊的盲窗,为僧侣们创造了安静休闲的理想环境。</span></p><p class="ql-block">过去这种材料可不是谁都能用的,只有寺院、宫殿和大贵族的建筑才能使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离开塔尔寺时,回想起这次旅程,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塔尔寺用它那庄严而不失温暖的气息,告诉我:信仰与文化的力量,能穿越时空,温暖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我们带走一份心灵的宁静与美好,离开了塔尔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