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城夜话:请勿动辄讨伐家人

张光友

<p class="ql-block"><b>  【内容提要】</b>切勿动辄对家人进行讨伐,温馨的家庭需要由亲切的语言来织就。那些藏在言语里的肯定,那些映在眼睛里的欣赏,会像阳光一样,慢慢照亮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毕竟,我们这一生,会遇到无数人,可唯有家人,是始终陪在我们身边的人。别让“讨伐型人格”变成刺向亲人的刀,多给家人一点温柔,多留自己一点耐心,因为家是讲爱的地方,最该装满的,是温暖,不是冰冷的指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请勿动辄讨伐家人</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礼记》中那句“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道尽了一个家庭最本真的幸福模样。所谓“家之肥”,从不是橱柜里码放的金银,也不是墙角堆起的玉帛,而是饭桌上一句“今天的菜真合胃口”的肯定,是孩子犯错时眼里藏着的理解,是伴侣疲惫时嘴角扬起的心疼。可偏偏在最该温暖的屋檐下,许多人习惯了带着“讨伐”的姿态与亲人相处,把本该裹着爱意的话语,变成了刺向彼此的尖刺。</p><p class="ql-block"> 生活里的讨伐,往往藏在最寻常的细节里。妻子忙着做饭忘了关火,丈夫不是问一句“没烫到吧”,而是皱着眉指责“你怎么总是这么粗心,万一着火了怎么办”;孩子考试没考好,父母不是摸着他的头说“下次努力就好”,而是翻出旧账念叨“平时让你好好学不听,现在知道后悔了吧”;丈夫下班晚了几分钟,妻子不是递上一杯温水,而是抱怨“你心里到底有没有这个家,永远都这么没分寸”。这些话里藏着的,或许是担心,是期待,可裹上“讨伐”的外衣,就成了伤人的利器。亲人之间的关系,本就像一张细密的网,每一次讨伐都是在网上划开一道口子,次数多了,再紧密的网也会变得千疮百孔。</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对陌生人的包容,我们给了太多;对亲人的温柔,我们却总嫌不够。细想来,确实如此。路上遇到陌生人不小心踩了自己的鞋,我们会笑着说“没关系”;可家人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碗,我们却容易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毛手毛脚”。我们总以为,亲人之间不必在意措辞,反正彼此足够亲近,可恰恰是这份“足够亲近”,让讨伐的话语更具杀伤力。陌生人的批评,我们或许转身就忘,可来自亲人的指责,会像小石子投进心湖,涟漪久久不散。有位朋友曾说,小时候母亲总爱说“你看邻居家的孩子多优秀”,这句话像一根小刺扎在他心里,哪怕后来他早已长成母亲口中“优秀”的模样,可每次想起母亲当时的语气,心里还是会隐隐发疼。讨伐式的话语,从来不会因为“出发点是好的”就失去伤人的力量,反而会因为来自亲人,在心里刻下更深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其实,克制讨伐的冲动,从来不是一件难事,只需要在开口前多停那么一秒。当看到家人犯错时,先压下心里的火气,想想他或许已经足够自责——妻子忘了关火,说不定她正为刚才的疏忽后怕;孩子没考好,或许他已经在房间里偷偷抹了眼泪;丈夫下班晚归,可能他在公司已经处理了一整天的麻烦。这时候,一句“没关系,下次注意就好”,远比十句批评更有力量。家从来不是论对错、辩输赢的战场,没有谁会在与亲人的争执中真正“赢”,就算争出了是非,输掉的却是彼此的温情。就像有人说的,在家人面前,低头不是认输,而是懂得珍惜;少说一句不是理亏,而是在乎这份情。</p><p class="ql-block"> 往后的日子里,不妨试着把“讨伐”换成“体谅”。家人做饭咸了,就说“下次少放点儿盐,我就更爱吃啦”;家人忘记了重要的日子,就笑着说“没关系,咱们今天补上也一样”;家人偶尔犯了小错,就轻轻拍着他的肩说“谁还没个糊涂的时候”。那些藏在言语里的肯定,那些映在眼睛里的欣赏,会像阳光一样,慢慢照亮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毕竟,我们这一生,会遇到无数人,可唯有家人,是始终陪在我们身边的人。别让“讨伐型人格”变成刺向亲人的刀,多给家人一点温柔,多留自己一点耐心,因为家是讲爱的地方,最该装满的,是温暖,不是冰冷的指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