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山世界文化之旅(399):走进祖国宝岛台湾

野山

<p>经过退休后十几年的世界旅游,夫人发话了,最后一个旅游愿望就是能到祖国的宝岛台湾去看看。于是积极投入台湾旅游的筹备中,看了大量资料,做出了详细的旅游计划。2024年2月18日夜里,我们乘坐飞机飞往台北。</p> <p>图1、飞机上夫人早早躺下</p><p>因为商务舱的条件好,夫人没有吃飞机上的第一餐,躺下后很快就进入梦乡。我是吃了第一餐,只是吃了头道开胃菜,主菜没吃,把水果吃了就睡了,等醒来,已经快到台北了。空中小姐服务态度很好,空中伙食也不错,年纪大了,有条件还是要坐商务舱。</p> <p>图2、凯撒大饭店</p><p>下了飞机,先在机场每人换了台币,然后购买悠悠卡,充值200台币,地铁、公交、长途汽车都能刷,旅游比较方便。桃园机场有机场捷运(地铁)A1线可以到达市中心台北火车站,我们预定的凯撒大饭店就在火车站旁边。</p> <p>图3、天成大饭店</p><p>火车站旁边还有一座天成大饭店,老友海峰问我:“老刘,你怎么没有预定你们本家的饭店?”我说:“我当时看了游客的评论,对凯撒大饭店的好评似乎更多些。第一次来台北,当然要选好评的。以后再有机会来台北,会选择天成大饭店。”</p> <p>图4、监察院大楼</p><p>到达饭店,是早上六点,饭店下午三点才能入住,于是把行李存在饭店,到隔壁的连锁店7—Eleven解决了早餐问题。走出饭店不久,看到了建筑风格属后期文艺复兴式建筑的监察院大楼,大厅入口处有八根托次坎柱式圆柱支撑门廊,顶部为扁形铜制圆顶,被选为台湾第十一大建筑。</p> <p>图5、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处</p><p>这 是一栋衙署建筑,1912年至1915年期间建造,1945年日本投降,该建筑成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的“省府大厦”,1958年改为改作为监察院。监察院设有“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处”。</p> <p>图6、警政署</p><p>警政署为台湾省警察事务的最高主管机关,下辖各种警察组织,并指挥监督县、市政府警察局。</p> <p>图7、善导寺</p><p>不远有座建筑引起我的兴趣,我一个人过了马路特意进去看了看。这是善导寺, 1926年,由信徒捐资建立,原名“净土宗台北别院”,外观简单,和中国寺庙的精雕细琢有很大的不同。</p> <p>图8、大雄宝殿内庄严的佛教气氛。</p><p>1981年8月,善导寺在大雄宝殿旁兴建九层楼高的慈恩大楼,1986年10月完成,其中四楼是太虚图书馆,五至七楼是佛教艺术品展览场地,珍藏了中国北魏、六朝、隋、唐朝、宋朝、元、明、清至近代的艺术品,其中还有一尊“宋代木刻观音菩萨自在坐像”,年代约在公元1000至1100年,连基座高约一百公分,非常具有历史价值,曾在故宫博物院展示。</p> <p>图9、日本占领时期的总督府</p><p>日伪时期的总督府建于1912年至1919年,新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分为五层楼,府中有南、北两个庭园,正面宽约140公尺、侧面宽约85公尺,中央塔高67公尺,整栋建筑充满廊柱、山墙、拱廊及圆拱窗,中央纵轴线上穹窿下敞厅是整座建筑最华丽气派的部位,由于曲锥穹窿位于高塔与四翼之后,因此有东方宫殿隐密、幽静深远与深不可测的肃穆,被视为台湾代表性建筑。2005年10月,市民票选“台北市十大建筑”活动,该建筑位列第五大建筑。</p> <p>图10、二二八和平公园</p><p>经过“二二八和平公园”。已经是二月下旬,每年二月二十八日在该公园都要举行纪念活动,今天经过这里,我们决定进去看看。</p> <p>图11、二二八纪念馆</p><p>“二二八和平公园”原名台北公园,1905年初具规模,为一座西式与日式风格混合之公园。公园内建有中央二二八纪念碑、和平钟、音乐堂、喷水池、台湾博物馆、台北“二二八纪念馆”(原台湾广播电台),以纪念当年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二二八起义”。</p> <p>图12、二二八和平纪念碑</p><p>该纪念碑1994年3月15日正式开工,并于1995年2月28日落成,基座以一角站立、一边互黏合的三个正方体组成,以彰显秩序和稳定。纪念石碑位于水池中央;水池上一粒粒的黑色钢球,象征死亡者所流得滴滴鲜血。上方的铜钟以电子控制钟响,每次敲响二十八次,声音两短一长,听似“二二八”,纪念碑由市府管理。</p> <p>图13、和平钟</p><p>和平钟塔于1998年6月由国际狮子会台湾总会以“服务社会 造福人群所名义赠,位置约在二二八纪念馆的右前方。</p> <p>图14、台北宾馆</p><p>台北宾馆兴建于1901年,外观样式为文艺复兴式风格,1913年改建为华丽的新巴洛克形式。原名“台湾总督官邸”,除了是总督住所之外,也是总督接待与宴请贵宾、皇族的地方,共有16位总督曾居住于此。1945总督官邸曾短暂成为台湾省政府主席官邸,1950年改为台北宾馆。</p> <p>图15、国家图书馆</p><p>国家图书馆正对着自由广场,于1986年启用,为地上六层、地下二层,内部使用功能分为阅览区、书库区、行政区与文教活动区。阅览区为整座图书馆之主体,居核心位置,自地下一楼至地上六楼,提供读者宽阔舒适的阅览空间。书库区分布于三至七楼,地下一楼并有密集书库,以存放复本及过时罕用图书。</p> <p>图16、自由广场牌楼</p><p>自由广场面对中山南路及国家图书馆,高30公尺、宽80公尺,是台北市区内最大的牌楼。该牌坊规制是“五间六柱十一楼”规格,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最高等级,广场上的“中正纪念堂”曾被改为“ 台湾民主纪念馆”,马英九执政后恢复了“中正纪念堂”。自由广场名字没变。</p> <p>图17、从广场牌楼看自由广场全景</p><p>自由广场四周为杭州南路、中山南路、爱国东路和信义路,以中正纪念堂为主体,分布中正公园、自由广场牌楼、瞻仰大道、国家戏剧院、国家音乐厅等公共建筑。国家戏剧院为戏剧、舞蹈等表演活动的场地,经常举办大型的表演活动,包括京剧、戏剧、儿童节目等;国家音乐厅是台湾最具水平的音乐展演空间,经常举办室内乐,交响乐等大型的音乐活动。而两厅院前广场也会不定时举办戏剧、音乐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欣赏。</p> <p>图18、从纪念堂看自由广场</p><p>纪念堂采用的蓝白两色,纪念堂顶部天穹的装饰是12道光芒,铜像朝西面对中国大陆,有特殊的意义,传说当年蒋介石有把遗体迁回浙江老家之说。我们之所以来参观纪念堂,就因为毛泽东主席肯定了蒋介石晚年反对台独的政策。</p> <p>图19、中正纪念堂</p><p>&nbsp;&nbsp;&nbsp;&nbsp;中正纪念堂1980年建成,外表同位于故都南京紫金山的孙中山陵寝一样是以蓝、白2色为主;纪念堂平面为方形格局,象征蒋中正的“中正”,坐东面西,遥望中国大陆;仿效北京天坛和广州中山纪念堂的琉璃瓦八角攒尖顶代表八德;而隐藏其中的人形象征天人合一。纪念堂正面共有花岗石84阶、大厅阶梯5阶,合计89阶,代表蒋中正享寿89岁。</p> <p>图20、仪仗队交接</p><p>&nbsp;&nbsp;&nbsp;&nbsp;&nbsp;从上午九点开始到中午十二点,每隔一个小时,中正纪念堂会举行仪仗队交接,我一看已经十二点了,急于前往纪念堂。因为时差和太阳酷热,夫人对纪念堂的高台阶望而生畏,躲在阴凉处休息,我冒着酷热阳光登上了89个台阶。整点换岗仪式持续约15分钟,但它却是中正纪念堂参观的一大看点。</p> <p>图21、正厅置放蒋中正坐姿铜像&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正堂上层青铜大门高16公尺,重达75吨,其上天花板则有大型藻井设计,蒋中正铜像位于正堂后方,高达6.3公尺,重21.25吨,面露微笑坐姿,穿着传统长袍。铜像基座刻有蒋公遗嘱全文,铜像后方墙壁则悬挂有“伦理、民主、科学”字样,以及“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等蒋中正生前语录。中国大陆民众对蒋晚年反对台独给与肯定,因而来台湾旅游,大多会来参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