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580106</p><p class="ql-block">驱车穿过黎巴嫩南部的丘陵,一片红白相间的建筑群突然出现在橄榄树掩映的山谷间——这便是贝特丁宫殿,这座由巴希尔·谢哈布二世缔造的19世纪建筑瑰宝,正以沉静的姿态诉说着黎巴嫩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推开厚重的雕花木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巴哈尼埃宫的庭院。青石板铺就的地面被岁月磨得光滑,四周拱门环绕,阿拉伯书法雕刻在白色石墙上蜿蜒,阳光穿过拱券的缝隙,在地面投下交错的光影。庭院中央曾是舞会与表演的舞台,想象两百年前,这里或许丝竹悠扬,身着华服的贵族们在月光下起舞,而如今只剩风吹过廊柱的轻响,仿佛在延续着当年的韵律。</p> <p class="ql-block">宫殿由巴希尔·谢哈布二世酋长于1788-1818年建造,作为其行宫。1840年巴希尔流亡后,1861年被政府收购作为行政驻地。1930年被列为历史古迹并完成修复,1943年黎巴嫩首任总统扈利将其改为夏宫,并将巴希尔遗骨迁葬于此。</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阶上行,马厩改造的马斯塔宫别有洞天。原本容纳五百匹马的石砌空间,如今虽不见骏马奔腾,却能从高大的穹顶与整齐的石柱间,窥见当年谢哈布王朝的军事与生活气息。马厩上方的庭院更为精致,雪松木雕饰的栏杆纹理清晰,藤蔓从石缝中钻出,缠绕着意大利风格的拱窗,阿拉伯传统与欧式元素在此交融得浑然天成。一侧的大臣办公室里,老式桌椅与公文柜静静陈列,仿佛下一秒就会有身着长袍的官员推门而入,商讨国事。</p> <p class="ql-block">最令人心动的是哈里姆宫——酋长与家眷的生活区。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透着细腻与私密:浴室的马赛克镶嵌图案色彩依旧鲜活,蓝绿相间的几何纹样宛如流动的溪水;闺房的木质天花板雕满花卉与藤蔓,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在地毯上洒下斑斓的光斑。厨房与备餐间的石制灶台、铜制器皿保存完好,仿佛还能闻到当年烤饼与香料混合的香气,让人瞬间代入昔日宫廷的日常烟火。</p> <p class="ql-block">宫殿内的博物馆藏着更多惊喜。17世纪的阿拉伯弯刀寒光依旧,刀柄上的宝石镶嵌工艺精湛;19世纪的丝绸长袍绣满金线花纹,裙摆的流苏轻轻晃动;还有那些镶嵌着绿松石的珠宝首饰,在灯光下折射出柔和的光泽,每一件文物都在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午后的阳光渐渐西斜,漫步至宫殿露台,远处的黎巴嫩山脉被镀上一层金边,山谷中的橄榄树随风摇曳。恰逢贝特丁艺术节筹备期间,工作人员正在搭建舞台,彩绘的布景与古老的宫殿相映成趣。很难想象,这座曾见证王朝更迭的宫殿,如今已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舞台,每年夏季,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此汇聚,让音乐与戏剧的声音回荡在山谷间。</p> <p class="ql-block">该宫殿被认为是19世纪早期黎巴嫩建筑的杰出代表,明显受到意大利建筑风格的影响,同时融入了许多阿拉伯传统设计元素,如精美的拱门、马赛克镶嵌、雪松木雕饰以及阿拉伯书法等,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离开时回望,贝特丁宫殿的红白墙体在暮色中愈发庄重。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黎巴嫩历史的缩影——阿拉伯的浪漫与欧洲的典雅在此碰撞,王朝的兴衰与文化的传承在此沉淀。当车轮驶离山谷,那份刻在石砖与木雕里的精致与厚重,却已深深印在了记忆深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