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在空虚时,总爱翻看旧日的日记,以此唤醒沉在时光里的记忆。昨日看了短剧《茶山下的少爷》首映,拍得轻巧,带着些讨好年轻人的俏皮,却像调了糖精的茶——甜是甜了,回味却薄。</p><p class="ql-block">这般评价或许过于苛刻,短剧本就追求轻松讨喜,何必强求它承载太多深意?只是那终究不是我心里印着的茶的至味。于是我想在日记本里找回二十年前深山寻茶时的那片青气,却不料,一指翻停在了2018年4月19日——那一页没有茶山云雾,只有人间至暖至味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4月19日 晴</p><p class="ql-block">“我们又来啦——”</p><p class="ql-block">一声带着粤语腔调的欢呼裹着春风撞进店里。我抬头,又看见这群耄耋老人,背着双肩包,互相搀扶着,笑意盈盈地走进店来。他们中最年长的已九十二岁,背微驼,眼睛却格外明亮。</p><p class="ql-block">旅行社的小张悄悄告诉我,这群香港客人前天在你们韶山饭店吃过一顿后,便不肯换地方。“原本订了好几家网红餐厅,他们集体‘罢工’,非要回你们这儿。”小张擦着汗,脸上却带着笑。我望着老人们颤巍巍却执拗的身影:这不是任性,而是岁月赋予的特权——活到耄耋之年,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选择自己真正想要享受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给他们添茶时,最年长的陈伯拉住我的袖口:“小妹,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回来吗?”他指着桌上那盘最普通的红烧茄子,和冒着热气的小钵米饭,“我活了九十二年,第一次吃到这个味道,软烂、豉香……你们这里的菜很多都特别好吃,我们去过很多地方旅游,都不及你们这里的菜有家的温暖,让人难忘。”</p><p class="ql-block">他的老伴笑着插话,眼睛弯成月牙:“我们在香港吃了几十年茶餐厅,在欧美尝过米其林,却在这里找到了最想记住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另一位阿婆掏出手机,屏保是她1962年站在罗湖桥头的黑白照。“那一年我们离开家乡去香港,身上只带了一包泥土。”她说,“你们店里的米饭,有那股泥土的香气。”</p><p class="ql-block">我很感动,也忽然懂得,他们追寻的不是什么山珍海味,而是被岁月发酵过的乡愁。92岁的味蕾早已褪去浮华,要的不过是一口真实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临走时,陈伯郑重地将名片收进贴身的布袋:“明年我们还来。要是不来了……”他眨眨眼,望向墙头挂着的毛主席像,“就是去找毛爷爷吃茶啦。”</p><p class="ql-block">他们手挽手走出店门,夕阳给白发镀上金边。我想起父亲临终前说的话:“开饭店不是做生意,是给漂泊的人一个回家的借口。”</p> <p class="ql-block">二十几年来,总有人跨越千山万水寻回这里。有的带着新婚的伴侣,有的抱着新生的婴儿,有的只剩孤身一人。他们点的永远是那几道家常菜,吃的是一去不返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几十年的坚守,是为了这些个惦记? 被信任,就成了类似归属感的记忆.于是就有了责任。</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今天,重温这则日记,我忽然明白,这份坚守不是为了被记住,而是为了记住——记住那些在烟火人间里相遇的灵魂,记住92岁老人眼里闪烁的星光,记住每一个推开店门说“我们又来啦”的瞬间。</p><p class="ql-block">世间的美味终会褪色,唯有真诚的相遇永远新鲜。就像那页偶然翻到的日记,隔着七年光阴,依然能让我这个写日记的人,重新学会为什么而感动。</p><p class="ql-block">人间至味从来不是珍馐,而是九十二岁老人穿越世纪的风尘,只为尝一口记忆里的家乡;是游子们走过万水千山,终于在这里找到了那把打开乡愁的钥匙。而我的责任,就是让这把钥匙永远挂在门上,等待每一个想要回家的人。</p> <p class="ql-block">可是……我到底还是卸载了这份责任。让这一切,只留存于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