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清的美篇

宗清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孟子是中西大哲之先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孟子首创心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宗 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 尊敬的读者,此文难读一点,但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希望对你有所禆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孟子创立心学,指出人具有与上天相同的品性,具有天生的本原信仰。他在《尽心》篇中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人如果充分扩展自己的善良本心,就会体会到人的本性。体会到人的本性,就懂得天命了)。天命即天之本性。孟子指出人之善心即本性,它们是上天赋予的,与上天相同。这种本性或仁善究竟是什么?就是人天生即具有羞恶之心,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这是天赋良知,即一千多年后西方哲学所谓“天赋观念”。因此,孟子主张从人出发研究世界。他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只有探求才能得到,舍弃就会失去,这种探求有益于获得,因为探求的对象即在自身中)。所谓“获得”即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并保持扩展。他主张向内心探求,如果向外部世界探求是无益的。又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万物都具备在我心中。反求于自己的本心又诚实地去做,没有什么比这更快乐了。努力地推己及人去做,对仁的求得没有什么比这更近的了)。这个认识论当然是区别了未有人类之前的“混沌”和有了人类之后的世界,把人看作世界主宰,如果没有人,只存在“混沌”,并没有世界。是人的良知把世界从“混沌”中分离出来。从这方面看,万物之理念存在于人心之中,就是“万物皆备于我”。西方哲学说上帝创造万物,孟子则认为上帝在人的心中赋予了万物之理念,这样,人们才可以认知万事万物。只有从自心去理解世界,才能求得仁善。这就把人心和天理结合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孟子真的了不得呵!他研究的对象是人,是人的理性和心灵。这个哲学问题西方中古时代至文艺复兴研究一千多年。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士多德,奥古斯丁,笛卡尔,斯宾诺莎等哲学大家都在这个问题上下了扎实功夫。为了探究宇宙第一推动力,他们都力证上帝的存在。他们认为上帝是无限的尽善尽美的唯一存在。其研究途径就是研究人的感知,观念,理性,心灵,灵魂,信仰,以人反证上帝的存在并且上帝按照自我创造人,人的观念乃为天赋,人神同一。没有想到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人的心灵中具有与上帝相同的美善,这种羞恶之心,恻隐之心,是非之心就是天命,就是上帝的品性。上帝在哪里?上帝就住在人的心灵这个最高境界中(当然佛祖也住在那儿)。可以说,大凡有理性的仁善者就是上帝,就是佛。孟子指明了人天生具有的信仰,即天命或上帝。这个信仰是生命本原的信仰,与政治无关。只不过孟子意识中的天命或上帝不是耶和华而已。如此说来,王阳明龙场悟道,其实就是对孟子《尽心》学说豁然开朗。孟子的“反身而诚”就是“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回到自身探求而且诚实地实行。他能吸纳道学的精华。曾云:“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培养善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欲望,一个人欲望不多,即使善心有所缺失,可缺失的很少,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即使还存在善心,也一定不多了。)清心寡欲是孟子保持善良之心的修养方法。他认为仁善之心人人有之,只有贤者能保持,平凡者皆因欲望过多损害或遮蔽本心,要保存本性的通明,就必须减少欲望。因欲望而失去了本心就要收回。孟子告诫人们“收回放心”,就是招致失去的善心,不要背离上帝。他恨恨地说,失去了一只猪,也知道追回来关进猪圈,为什么就不能追回仁善呢?王阳明主张做为善去恶的工夫,所谓射心中之贼,就是孟子的减欲修心的解说。当然,王阳明根据大学的“正心诚意”有所发挥,他认为本心发动为意念才出现善恶,本心空灵,不存在善恶和欲望。人的意念不能妄动,妄动就被物欲遮蔽了良知。只能说,王阳明继承发展了心学,其首创之功在孟子。令人遗憾的是心学被理学引偏了方向。理学竟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与人欲完全对立,这是不是把真理向同一方向发展了一步。戴震极力纠偏,指出人生基本欲望就是上帝或大自然赐予的,就是天理。用理学杀人比用刑法更厉害,这个思想对鲁迅影响极大。大凡读过鲁迅作品的都能理解,这里无须阐释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