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史文化鉴赏与临模~精品桑榆文化课堂开学啦!李老师讲得好②①珍藏课件2025年9月2日周二16周二倒记

志明拒聊拒礼

<p class="ql-block">第二课</p> <p class="ql-block">今天课堂上,我们又回到了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唐朝。李老师讲到了《步辇图》,这幅画不仅记录了唐太宗与吐蕃王松赞干布的联姻大事,也展现了当时外交的风采。画中,唐太宗端坐在步辇之上,神情庄重,而禄东赞则恭敬地站在一旁,身后是通译者。这幅画让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代,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接着,我们又走进了周昉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画中人物骑马缓行,线条流畅,色彩明快,前疏后紧的构图让整个画面充满动感。李老师还提到了吴道子,他的画风充满动感,仿佛每一笔都带着风的节奏。他笔下的人物仿佛随时会从画中走出来,让人不得不感叹他的技艺高超。</p> <p class="ql-block">周昉继承了张萱的仕女画风格,他的作品展现了唐代贵族女性的生活状态。李老师还讲到了庄子笔下的“解衣般礴”故事,那个不拘礼节、坦然作画的画师,让我明白了艺术家最真实的状态。魏晋时期的绘画和画论也让我印象深刻,那个时代的思想自由,文人雅士们用画笔表达内心,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艺术遗产。</p> <p class="ql-block">在一幅描绘唐代贵妇生活的画作中,我看到了“对镜理妆”的场景。一位穿着华丽的妇人正对着镜子梳妆,旁边有人执镜而立,画面温馨而生动。还有“绣案做工”和“挥扇闲憩”的画面,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女性的优雅与闲适。</p> <p class="ql-block">李老师还介绍了几部重要的绘画理论著作,比如裴孝源的《贞观公私画录》、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张彦远的《历代名画录》。这些书籍不仅是对当时绘画艺术的总结,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p> <p class="ql-block">第一课</p>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日,津品桑榆文化课堂迎来了新学期的开课。李丹宇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历代名画鉴赏”的第一讲。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历史背景、绘画特征、代表画家和绘画理论。从北宋到南宋,从构图到笔法,再到墨法,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感受到中国绘画的博大精深。顾恺之、李成、范宽、黄公望这些名字仿佛穿越千年,与我们对话。而荀子那句“井井兮其有理也”,更是让我明白美术理论与创作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p> <p class="ql-block">课堂上,一张白纸静静地铺在桌面上,旁边是两棵树的素描,还有毛笔、砚台、墨水和一个鼠标。李老师用毛笔蘸墨,准备开始示范。这一幕让我想起小时候第一次拿起毛笔时的忐忑与期待,仿佛时光倒流,又回到了那个充满墨香的午后。</p> <p class="ql-block">课程目录清晰地列出了“先秦美术”、“秦汉美术”、“魏晋绘画及理论”,右上角的小窗口里,李老师正在讲解,背景是红色的“津品桑榆文化课堂”字样,下方写着“历代名画鉴赏(第一节) 教师:李丹宇”。整个画面简洁而庄重,仿佛一本打开的历史书,等待我们去翻阅。</p> <p class="ql-block">在讲到先秦美术时,李老师提到那个时代以人物肖像画为主,壁画盛行。《庄子》中“叶公好龙”的典故,让我联想到古人对龙的崇拜与想象。而屈原的《天问》竟然是在参观楚国宗庙壁画后所作,这让我对壁画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庄子笔下的“解衣般礴”故事更是让人印象深刻——那位不拘礼节、坦然作画的画师,正是艺术家最真实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如武梁祠西壁的画像石,弋射收获图等,不仅展示了汉代的社会生活,也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烟火气。狩猎、农耕、宴饮、出行……一幅幅画面,像是定格的历史瞬间,让人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左传》中“使民知神奸”的记载,让我对青铜器上的纹样有了新的理解。那些真实的虎、牛、象,还有想象中的龙、凤、饕餮,不仅是装饰,更是古人对世界的认知与表达。而孔子的“绘事后素”则让我明白,绘画如做人,先有纯净的底色,才能绘出精彩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李老师讲到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时,我仿佛看到了画中山水与人物的灵动。天师坐在石上,弟子们神态各异,有的惊恐,有的沉思,有的专注,画面生动传神。顾恺之不仅注重形似,更追求神似,这种“传神写照”的理念,至今仍是绘画的至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宗炳的《画山水序》让我对山水画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提出“卧以游之”,将山水与“道”联系在一起,认为山水画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寄托。这种“畅神说”让我想到现代人通过旅行、摄影来寻找心灵慰藉的方式,古今虽异,心境却相通。</p> <p class="ql-block">王微的“致”与“情”让我意识到,山水画不仅是自然的再现,更是情感的表达。他写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这种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正是艺术最动人的源泉。</p> <p class="ql-block">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局部唐摹本,让我看到了东晋时期女性的风采。人物姿态优雅,服饰精致,背景细腻,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那个风雅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课程介绍中提到,我们将学习临摹宋、元、明、清的山水名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李老师是天津美术学院的山水研究生,作品曾入选多个展览,教学经验丰富。她的风格温婉细致,课程广受欢迎,直播观看人次近3000,回放点击过万,可见其影响力之大。</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第一讲让我受益匪浅,不仅了解了中国绘画的发展脉络,更感受到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期待接下来的课程,与李老师一起走进更多名画的世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顾恺之明确地提出了绘画表现对象的要求,他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榭一定器尔,难成而易好,不诗迁想妙得也。”他特别在阐明传达人物神情气质的同时,又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图片显示一位女性讲师在讲解绘画理论,背景有“津品桑榆文化课堂”的标志,左侧列出了顾恺之、谢赫、宗炳和王微的画论作品,右侧有教师李丹宇的名字和课程标题“历代名画鉴赏(第一节)”。</p> <p class="ql-block">《画云台山记》描述了天师坐于山涧中的场景,画中人物神态各异,弟子们的表现生动有趣。</p> <p class="ql-block">王微的《叙画》强调山水画创作的“致”和“情”,反映了当时的画家对自然山水娱情作用的认识。他写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圭璋之琛,岂能仿佛之故。”</p> <p class="ql-block">宗炳的《画山水序》让我对山水画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提出“卧以游之”,将山水与“道”联系在一起,认为山水画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寄托。</p> <p class="ql-block">王徽作为山水画家,强调山水画创作的“致”和“情”,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艺术家的审美理想。</p> <p class="ql-block">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局部唐摹本,让我看到了东晋时期女性的风采。人物姿态优雅,服饰精致,背景细腻,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那个风雅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历史背景、绘画特征、代表画家、绘画理论。绘画理论部分,提到顾恺之的画论有《画云台山记》《魏晋胜流画赞》和《论画》,谢赫的《画品》是绘画史上最早出现的理论专著,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也是重要的绘画理论著作。</p> <p class="ql-block">课程介绍海报,标题为“历代名画鉴赏”,每周二上午9:00-10:00,课程内容包括美术理论与实践结合,讲述历史背景、绘画特征、代表画家及绘画理论,指导学习临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