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进入九月中旬,天气逐渐凉爽,昨天穿短袖还嫌热,傍晚一场冰雹顿时使天气发生了戏剧性改变,一夜之间穿长袖衣衫还嫌凉。我常常呆在书房里,书在我面前展开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学则明,不学则愚。当代作家、学者王蒙指出:“读书不仅仅是一种获取知识、教育的手段,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我们生活的一种方式,读书是一种风度。”孟德斯鸠说过:“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读书是精神的放牧和漫游,如同牧羊人在无边的草原上放牧羊群,在风烟俱净中自有一番体验。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我爱书。我爱读书。这些日子与书结伴,伴日伴夜伴黄昏。不经意间,在时光不留痕迹的流逝后,我阅读了很多过去想读却没时间读的书。阅读是一种养分,一种汲收,一种感受,一种轻松,一种愉悦。阅读就是阅读人生,阅读生活,阅读快乐。平平静静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一种境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移,可以长久”,这就是“知足者常乐”。 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在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淌不过去的河,一切过分的纷争和索取都显得多余。因而,就会得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人生的空虚不在于人的孤独,而在于心的寂寞;人生的智慧不在于观察,而在于分辨;人生的寻找不在于千山万水,而在于咫尺之间;人生的境界不在于跟随,而在于自我探求;人生的档次不在于外在的包装,而在于内在的品质;人生的成败不在于环境的优劣,而在于是否选对了自己的位置。刘长乐先生有一个观点:读书和上网是不一样的。上网叫"浅阅读",人在上网的时候,阅读非常重要的文章不会超过十五分钟。但你在看书的时候,只要真的看进去了,何止十五分钟呢?此言不差。沉得住气、静得下心,才能开卷有益,我切身体会在网络上浅阅读易记易忘。上网不可以取代读书。书就像“柴米油盐酱醋茶”,它们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浓缩在字字句句中,让我们捧起它就像捧起了对生命的感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求知模式,亦是古人自我修养的途径,而可古为今用。一个人要想丰富自己,必须读万卷书。但真正得到知识和能力这座金山,还要靠走出门去“行万里路”。我喜欢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 编写的两本书,一本是《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文》,另一本则是《应该熟读的中国古诗》,这两本书我经常翻阅。这两本书是面对浩瀚的古文、古诗词汪洋时最好的观澜平台。这两本文选选录标准严谨,文辞优美,感发人心,读时让人愉悦,读后让人流连。这两本书有益于我们平常对中国文化素养和理解。最近,我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外,还喜欢他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他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刘禹锡的《陋室铭》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托物言志,既反映了作者遇变不惊、处危不屈、甘于清贫、坚守节操的形象,更表达了作者对最高道德规范着意追求的坚定信念。重读此文,感悟颇深,刘禹锡居陋室而悟人生的境界。文章告诉人们:做人是成事之道,人品则是谋事之基。山山唯落晖,树树皆秋色。我想刘禹锡赞美秋天,因为他不是悲秋客;他爱秋天,秋天让他充满收获的喜悦! 纵观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然而总是有些人闷闷不乐,也有些乐得开怀。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因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而是因为生活在不同的心态中。就像下雨天,有人看见了灵活灵现的小雨,有人看见充满忧郁的雨,其实不管凡人的我们用什么言辞描绘雨,它都只是一滴透明的水珠。 十三年前我徜徉在本溪市下马塘镇落满了秋叶山径里,品味着那句“行踏空林落叶声”秋词的意境,忽然感觉大自然万物的生命,在四季轮回中相互依偎竟是如此的悲壮与大气。一次飘落就是一次生命的结束,飘落的秋叶忠贞不渝地恪守在树下,又蕴育了一次生命的诞生,这脱离世俗的灵魂,竟被其在轮回中演绎得淋漓尽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