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二道街:一条街道的城市记忆

张工资

<p class="ql-block">在郑州这座由火车牵引着步入现代化的城市肌理中,有许多脉络虽细微却深刻,它们记录着时光的层叠、生活的变迁与记忆的沉淀。二道街,便是其中一条隐秘而重要的脉络。它蜷在京广铁路东侧、铭功路西旁的夹角里,短促、安静,甚至有些不起眼,却像一枚时间的胶囊,封存了这座城市近百年的呼吸与心跳。</p> <p class="ql-block">关于“二道街”之名的由来,众说纷纭,最广为流传的一种与铁路息息相关。早年,这条路贯通京广铁路,往来通行须经过两个铁路道口,“过两道”成了人们口耳相传的日常,久而久之,“二道街”这个名字便落地生根。</p> <p class="ql-block">这与哈尔滨“道里”“道外”的命名逻辑异曲同工,烙印着传统铁路城市特有的空间认知方式。如今,横穿铁路的通道早已封闭,二道街被拦腰截断,成为一条“断头路”,仿佛时间在此突然刹停,留下一隅供人回望的角落。</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今天的二道街,仍能清晰触摸到过去的质感。街边矗立着几栋红砖砌成的筒子楼,约四五层高,外墙裸露着斑驳的连廊,整齐又略显粗犷。这些建筑与布厂街一带的老楼风格近似,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铁路系统职工宿舍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它们沉默地站立着,如同退役的老兵,诉说着郑州作为“火车拉来的城市”那段蓬勃发展的岁月——曾经,京广铁路沿线遍布此类红砖宿舍,构成了一代铁路工人及其家庭的生活现场。</p> <p class="ql-block">细看这些楼宇,细节里藏着过往生活的密度。楼与楼之间的院落狭小拥挤,电线如藤蔓般在空中交错飞绕,与晾衣绳、攀缘的爬山虎纠缠在一起,织成一张巨大的、动态的网,被喻为“蜘蛛窟”,凌乱中透出强烈的生命力。这是物质尚未极大丰富时期的居住图景,是集体生活留下的视觉印记,嘈杂、窘迫,却也充满了邻里相闻、互助共生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然而,改变已在发生。二道街靠近铁路的一侧,一部分棚户区被拆除,代之以一小片精心打造的绿地——解放路游园。新铺的草皮、栽种的树木、增设的步道,试图为老街区注入新的呼吸空间。这是城市更新的缩影,是人们对于更宜居、更安全环境的期待,正如期待那些纵横交错的老旧电线能早日被规整入地,消除隐患。</p> <p class="ql-block">秋天的夕阳为二道街的红砖楼镀上温暖的光晕。值得注意的是,郑州的红砖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暗沉的铁锈红色,与西南地区泛着浅橙色的红砖楼迥然不同。这种色调源于本地烧砖的土质,是七十年代整个华北地区普遍采用的建筑色彩,是一代人的共同视觉记忆。</p> <p class="ql-block">随着城市化浪潮席卷一切,这样的“赤红”正逐渐被玻璃幕墙和金属立面所取代,地域之间的建筑差异性慢慢消弭, homogenization(同质化)正在重塑每一座城市的脸庞。</p> <p class="ql-block">二道街的故事,远不止于空间与建筑,更深植于人的记忆与命运。一位107岁老奶奶的口述历史,为这条街赋予了时间的厚度。她于1920年来到郑州,亲身经历了从民国至新世纪的社会变迁。她记得解放前二道街的院子里曾住过国民党官兵,也记得三十多年前因街区拆迁而搬离故土。据老户籍记载,当时二道街的原住民仅有197户。她的个人史,就是一部微型的郑州城市史。</p> <p class="ql-block">透过她的回忆,我们得以窥见二道街更早的面貌:1948年,从火车站到大同路、二道街一带,遍布的是低矮简陋的“趴趴房”,瓦房极为罕见。彼时,西陈庄一带有打蛋厂、棉花厂等初具规模的产业,而二道街周边则渐有盐业公司、煤建公司等聚集,显示出街区从居住功能向工商业功能的缓慢演进。</p> <p class="ql-block">更早时期,社区生计多依靠手工业集体协作——村里购回棉花,组织妇女纺线、织毛巾、织布售卖,这是一种朴素而自足的经济模式。后来,随着人口不断涌入——从最初的百余户发展到如今的成千上万户——二道街“有钱了”,工厂增多,生活场景也日益繁华,从相对冷清演变为充满市井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人口的增长、产业的萌芽、建筑的更新、管理的细化(从早期办事处机构的稀缺到后来的成熟),所有这些变迁,都在这条长度不过数百米的街道上密集地上演。它像一块海绵,吸收并保存了郑州自铁路开通以来每一次时代转折的潮汐。</p> <p class="ql-block">因此,二道街不仅仅是一条路,它是一个活生生的博物馆,收藏了郑州的草根记忆与工业脉动;它也是一位沉默的史官,见证了从手工业到集体化生产,再到市场化改革的经济历程;它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后来者仍能凭借残存的红砖楼、老人的娓娓讲述和即将消失的地名,想象并触摸到这座城市最初的温度与肌理。</p> <p class="ql-block">这篇关于二道街的文字,是郑州城市记忆系列的收篇之作。我尝试通过一条街道的变迁,去捕捉一座城市成长的轨迹,去聆听历史深处的回响。文字记录在此告一段落,但那些深藏在街巷阡陌中的故事,依然等待着被倾听、被铭记。每一次对过去的回望,都是为了更清晰、更坚定地走向未来。而二道街,将会继续静静地躺在城市的角落,如同一个永恒的路标,时刻提醒着我们:从哪里来,身在何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