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淮安府署是中国古代官衙建筑的重要代表,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东门大街38号,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占地面积超五万平方米,正堂高10米、面积500余平方米,是全国衙署正堂中规模最大的。</p> <p class="ql-block"> 淮安府署的前身是五通庙。元代改为沂郯万户府。明洪武元年:知府范中修葺元代淮安路总管府署建成淮安府署,但被淮安侯、淮安卫指挥使华云龙占用。明洪武三年,新任知府姚斌在现址重建府署。清咸丰十年(1860年),正堂毁于大火,后由陶金冶修复。民国时期,曾作为淮安县政府驻地。2007年,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 全国仅存较具代表性的两大古代府署是山西霍州署和江苏淮安府署,- 历史渊源: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清时期管辖范围涵盖九县两州,是当时江苏辖区面积最大的府署。占地五万余平方米,有房屋50余幢、600余间。建筑分为中路、东路和西路。中路有大门、二门、大堂、二堂等办公区域以及上房等知府生活区;东路主要用于迎宾宴客,有古戏台、酂侯祠等;西路为军捕厅署,设有仪门、待质所等。淮安府署地处漕运咽喉之地,见证了明清时期漕运的繁荣以及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其大堂规模宏大,是全国衙署正堂中规模最大的,保留了明清时期官式建筑的典型特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官衙建筑和漕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还曾审理过诸多重大案件,如李毓昌案,为文学创作如《窦娥冤》等提供了现实蓝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