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桥楼沟,生我养我的地方

张绍鸾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美丽的桥楼沟,生我养我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广袤的华夏大地,四川剑阁的山水之间,隐匿着一处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存在——桥楼沟。这里一面临河,三面环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了它独特而迷人的风貌,悠悠岁月又为其镌刻下深厚的人文印记。它不仅是一方地理意义上的家园,更是我灵魂深处永远的归宿,承载着我无尽的童年欢乐、成长足迹与深沉眷恋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山水形胜,自然瑰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桥楼沟的山,形态各异,每一座都蕴含着独特的魅力与故事。南有白马垭,与挺拔的桅杆山紧紧相依,仿佛两位亲密无间的伙伴,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西是小垭子,与雄浑的白鹅山彼此依偎,宛如一幅宁静而和谐的山水画卷;北有双柏树,紧傍崩山子,它们相互映衬,构成了桥楼沟独特的天际线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白鹅岭,恰似一尊巍峨的巨神,沉稳地屹立在这片土地上,以一种俯瞰众生的姿态,默默见证着桥楼沟的兴衰变迁。它的山体雄浑壮阔,植被茂密葱茏,四季景色各不相同。春天,漫山遍野的野花竞相绽放,五彩斑斓,如繁星般点缀在翠绿的山林间;夏天,绿树成荫,凉爽宜人,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去处;秋天,枫叶似火,银杏金黄,整个山岭仿佛被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美得令人心醉神迷;冬天,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给人一种宁静而圣洁的美感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桅杆山,因其山巅曾立有石桅杆而得名,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往昔,山巅的石桅杆高耸入云,旁边的土神庙中祭祀着后土娘娘,据说她能通过石桅杆与神灵沟通,祈求风调雨顺,庇佑百姓安居乐业。尽管如今庙与桅杆已倾颓,砖石隐匿于草木之间,但这段传说却代代相传,为桅杆山增添了一份神秘的面纱,让人不禁对它的过去浮想联翩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条清澈见底的溪流,宛如三条灵动的飘带,蜿蜒曲折地流淌在桥楼沟的大地上。它们潺潺作响,一路欢歌笑语,最终汇聚入西河 。溪水清澈得如同明镜,水底圆润光滑的石子、摇曳生姿的水草清晰可见,仿佛一幅天然的水底画卷 。儿时的我,最喜欢在炎炎夏日,挽起裤脚,踏入清凉的溪水中,与小伙伴们一起嬉戏玩耍。我们或是在水中追逐着小鱼小虾,溅起一朵朵欢乐的水花;或是躺在溪边的沙滩上,感受着阳光的温暖与微风的轻抚;又或是在溪边的芦苇丛中捉迷藏,枯黄的芦苇在风中摇曳,芦絮纷飞,如雪花般轻柔地洒落在我们的肩头,如梦似幻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古建遗韵,精神地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清观,这座屹立在白鹅岭山腰的古老建筑,是桥楼沟宗教与文化融合的标志性建筑 。它地理位置优越,多数村民出门抬眼便能望见,仿佛是一位忠诚的守护者,时刻庇佑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原庙为立木结构,占地约一亩多,其始建年代久远,已难以追溯,仿佛是从历史的长河中缓缓走来,带着岁月的沧桑与厚重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清观主祭道教的三位至高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庙内除了供奉三清像外,还塑有菩萨与诸多神仙像,儒释道三教元素在这里巧妙融合,和谐共生,体现了桥楼沟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 。往昔,三清观香火鼎盛,每逢重大节日,村民们都会纷纷前来,虔诚地祈求神灵的庇佑,保佑家人平安健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里不仅是村民们心灵的寄托之处,更是传播知识的摇篮。在旧中国时期,三清观闲置的屋子被改造成私塾,朗朗的读书声从这里传出,为桥楼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为这片土地播撒下了知识的火种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清观因岁月的侵蚀与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损毁。然而,桥楼沟人对它的眷恋与敬仰之情从未消逝。2001年,在村老龄协会张星述等人的倡导与操办下,村民们纷纷踊跃捐资捐物,送瓦献木,齐心协力重建三清观 。重生后的三清观为砖木结构,规模比原来更加宏大,占地超过两亩,成为了“桥楼村文化园林” 。如今,每逢节庆时分,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雄狮舞动,歌声飞扬,热闹非凡,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祠堂,作为桥楼沟张姓宗族的精神堡垒,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传承 。它建于清代,坐落于如今村部所在地,是一座具有典型清代建筑风格的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势恢宏 。祠堂的门联“弓力千钧东风劲,长空万里北斗明”,巧妙地暗含着张姓始祖的传奇造箭功绩以及受封赐姓的无上荣耀,彰显了家族的辉煌历史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建成后的祠堂,在家族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族中举行重大事务的场所,长辈们会在这里论事断理,扬善惩恶,激励后辈修身立德,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 。同时,它也是教育的圣地,桥楼沟历代重视文教,先辈们将祠堂辟为学堂 。蒲玉瑶等多位外乡与本地先生,先后在此执鞭任教,为孩子们传授知识,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 。桥楼沟众多杰出人物,皆在此启蒙发端,这里浓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才俊贤能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教育发展和村务拓展的需求,祠堂被拆除,原地建起了石木结构学校 。尽管祠堂的实体已不复存在,但它所承载的孝道、重教等理念,却如同基因一般,深深地融入了桥楼沟人的血液中,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桥梁故事,岁月见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桥楼沟的桥,是先辈们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也是他们团结奋进、造福后代的见证 。两百多年前的清代,村民们为了改善交通条件,在四组的水涧上修建了一座三孔石桥 。这座石桥的石墩高达一丈一尺八,桥板宽阔,六尺八宽,二丈零八寸长 。在当时落后的生产条件下,修桥全凭人力,开山凿石,肩扛手抬,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然而,村民们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坚定的信念,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建成了这座石桥,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随着桥楼沟文化的兴盛,文人渐多,大家又计划在下游石沟处再建一座新桥,并于桥上起楼,打造一座标志性建筑 。然而,世事无常,当时天灾频发,粮食歉收,苛捐杂税繁重,村民们连温饱都难以维持,建桥所需的资金粮草难以筹集,工程最终只能半途而废 。如今,残留下的桥墩石眼与石柱,孤独地伫立在那里,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曾经的遗憾与无奈 。虽在桥上建楼的计划因连年旱灾和苛捐杂税未能实现,但"桥楼"的名称却从此流传下来。也就是桥楼沟的名称和现在的桥楼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但桥楼沟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并未被挫折所打倒。有一对张姓石匠兄弟,身材敦实,肤色黝黑,被村民们亲切地唤作“罗汉” 。他们不忍看到交通不便给邻里带来的困扰,决定独自出力搭桥 。他们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四、五组河沟中央的天然巨石作为桥墩,铺设石板,建成了一座简易小桥 。这座桥虽然规模不大,却方便了村民们的往来,成为了连接两岸的重要通道 。岁月悠悠,后来因升钟水库蓄水,这座小桥被淹没在水底 ,但“罗汉桥”的名字,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了桥楼沟人不屈精神的象征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外,柏林口与一、二组交界沟中的小桥,也陆续在村民们的努力下建成 。这些桥梁,如同纽带一般,将桥楼沟的各个角落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见证了先辈们为宗族发展而团结拼搏的历史,是他们造福子孙的不朽功绩碑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今日新貌,幸福家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桥楼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历任村领导张兴达、张绍明等干部的带领下,村民们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将昔日的梦想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前坎坷难行的小道,如今已被宽敞平坦的水泥路所取代。这些水泥路环村绕组,不仅通达众多农户,还与附近村镇紧密相连,为村民们的出行和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两级自来水站的建成,让清澈的自来水流入了各家各户,彻底解决了村民们的饮水问题 。水、电、气一应俱全,电信、移动、广电等网络全面覆盖,让这个曾经偏僻的小山村与世界紧密相连,村民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获取各种信息,紧跟时代的步伐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毛泽东时代修筑的大堰塘,经过清淤整治与硬化,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它不仅成为了农田灌溉的重要水源,保障了农作物的生长,还为村庄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村部也焕然一新,卫生站的设立,为村民们的健康提供了保障;图书室里丰富的藏书,满足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他们在农闲之余可以充实自己 。新修的办公用房、会议室整洁明亮,硬化的广场上,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村民们在这里锻炼身体、休闲娱乐,享受着幸福的生活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桥楼沟土地肥沃,阳光充足,非常适宜农作物与果树的生长 。水果产业是村里的传统王牌产业,声名远播县内县外 。村办林场占地六十亩,上千株果树在这里茁壮成长,在村民们的精心照料下,它们枝叶繁茂,硕果累累 。各组果园星罗棋布,家家户户庭院内外果树成荫 。苹果红得像灯笼,梨子汁水饱满,桃子甜蜜多汁 ,每到收获的季节,果园里便弥漫着浓郁的果香,让人垂涎欲滴 。全村果树占地450亩,并且不断有新品种引入,年产量可达几十万斤 。果香不仅飘满了沟谷,也鼓起了村民们的钱袋子,让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 。如今,全村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家都住上了砖木楼房,生活美满幸福,稳稳地迈入了小康行列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乡土情长,心灵归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桥楼沟,是我生命的起点,也是我永远的精神家园 。1947年,我在桥楼村4组呱呱坠地,从此便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睁开眼,映入眼帘的是青山含黛,侧耳倾听,是溪水潺潺,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幼时的我,在这片广袤的乡野间尽情地奔跑嬉戏,追逐着斑斓的蝴蝶,在山坡的草丛中翻滚,弄得一身泥土,却乐此不疲 。与伙伴们在溪中摸鱼抓虾,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衣衫,也浇不灭我们心中的欢乐 。夜晚,长辈们围坐在院子里,摇着蒲扇,讲述着石锣石鼓对石号、双柏传奇等古老的传说,那些神奇的故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童年的梦境,让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与向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1954年9月我走进了村里的小学,那是一间位于桥楼沟祠堂里的质朴教室 。桌椅虽然粗糙,黑板也有些斑驳,但这丝毫没有影响知识的传递 。蒲玉瑶老师用粉笔书写的板书苍劲有力,同学们整齐而清脆的读书声,至今仍在我的耳畔回响 。在课堂上,我开启了求知的旅程,从识文断字到算术运算,每一次的进步都让我感到无比的兴奋与自豪 。课余时间,我常常坐在教室外的石凳上,手捧着书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只有文字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成长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生活中也会遇到风雨波折 。升入元山中学后,由于国家遭遇三年困难时期,学校被迫停办,我不得不休学返乡,扛起农具,开始了繁重的农活 。破晓时分,我便走进田间,除草、施肥、收割,每一项农活都充满了艰辛,身体的疲惫让我感到不堪重负 。然而,心中对知识的渴望却从未熄灭 。每至夜晚,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种书籍,书页的翻动声仿佛是我与命运抗争的号角 。在知识的世界里,我暂时忘却了生活的苦难,找到了前进的力量,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随后,1964年末我有幸成为了桥楼村耕读小学的一名代课教师 。面对由破庙(井角头的土地庙)改造成的简陋教室,以及孩子们纯真而渴望知识的眼神,我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我精心备课,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孩子们 。我不仅教授他们文化知识,还通过讲述英雄事迹,为他们种下理想的种子 。我组织踢毽子、跳绳等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 。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与满足,也让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教育的价值与神圣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5年12月,我告别了家乡,踏上了军旅之路 。离开的那天,我一步三回头,桥楼沟的山水草木、乡亲们的笑容,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底 。在远方的日子里,无论我身处何地,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桥楼沟始终是我心灵栖息的港湾 。梦里,常常会浮现出它的模样,那山、那水、那质朴的村庄,是我灵魂的根脉,是我永恒的精神原乡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桥楼沟,你是岁月酿成的美酒,越品越香醇;你是镌刻在我心间的诗行,韵味悠长 。你的山水、建筑、人文与今朝新貌,交织成了我生命的底色 。对你的眷恋与热爱,如潺潺的溪水,永不停息 。愿你在未来的时光里,锦绣如画,美好绵延,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灿烂篇章 ,成为更多人心中向往的人间仙境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18px;">广元市统计局退休职工张绍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