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把日历翻到五十八年前,“革命大串联”结束后,我随上山下乡的大军回到家乡广鹿岛吴家村盐场生产队。第一天,生产队长分配我跟牛车拉泥。傍晚收工了,就在我情绪最低落的时候,奶奶喘着粗气又加了一句,这不是一辈子得“扎牛腚”吗?过了几天,我发现生产队场院上有个篮球架子,青年们除了上工干活,还可以打打篮球。这在那紧张枯燥的政治空气中,添加了一丝的生机。</p><p class="ql-block">听说这个篮球架子是大个子宋太耀组织一帮青年人搞起来的。太耀是长海老高中的高才生,由于家庭成份高,被阻挡在大学门外,回到了家乡盐场生产队;太耀比我长五岁,按发小的角度讲,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然而,对文学的爱好,人文的追求,我们俩很快就走到了一起,成为密切的邻居加知心的朋友。</p><p class="ql-block">当年学习“最高指示”雷打不动;传达“最新指示”不过夜。爷爷王立福和太耀一起为生产队筑起的那块黑板报成为《社员学习园地》,太耀带着我把它办得在全岛数一流。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为公社广播站写广播稿,太耀就成为我的启蒙老师了。记得有一篇稿子,我写的是“清晨”,太耀改写为“当东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虽然太耀没说什么,但是我却朦朦胧胧的悟出了要用文学的语言。五十八个春秋过去,当时太耀对我说的一句名言,始终铭记在心:“业精于勤荒于嬉”。记得当时“荒于嬉”的语音没听懂意思,我叫太耀写在纸上。“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从此,这句名言成为我人生的座右铭。</p><p class="ql-block">太耀家庭成份高,使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span>经了人生苦难的煎熬。极左派把他奋发向上,做为祖国出力青年的励志日记翻出来,批判宋太耀走资本主义的“白专”道路。</p><p class="ql-block">太耀是一位聪慧知性,干一行就干在前列的人。一气之下他改行,离开生产队,成为岛上一流的瓦匠和木匠,长期在驻军部队那里做木匠活,以此躲过这一劫。</p> <p class="ql-block"><b>作者与太耀(</b><b style="font-size:18px;">右</b><b>)游览燕山天女峰</b></p><p class="ql-block"><b>即兴之下题写如下诗句:</b></p><p class="ql-block"><b>燕山脚下石作凳,天女峰畔有怡景。</b></p><p class="ql-block"><b>仰望苍穹显风范,岂言古稀不年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太耀的熏陶下,我爱好上写作,加之生产队和大队的工作需要,真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当听了驻军政治部金献林同志如何搞好新闻报道的报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暗暗下定决心:旅大日报一定要有自己的新闻报道;大连广播电台一定要播送自己的广播稿件。</p><p class="ql-block">由于向往军事化的管理,1968年末,我走进了“深挖洞广积粮”的309工地,转过年出岛来到金县大李家曹家屯的4097工地,由于能动动笔,就离开坑道走出山洞,来到驻军政治部帮助写材料了。我采写我的同学程绍义牺牲在挖坑道工地上的事迹通讯《青春红似火》,发表在旅大日报的二版头题位置。当时,刘德才司令员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地方和驻军都要把本单位见报的篇数统计在册。县里和公社发现了我,不久,公社就把我调了回来。几个月下来,较为出色的完成了公社的报道任务,县里指派我到刘德才司令员委托大连日报举办的新闻班学习。这个期间,新闻班安排我们到全市几个典型去采访,当然包括我所在县的海上大寨獐子岛。新闻班结业后,我就到县上去工作了。当年獐子岛成为全国学大寨的先进典型。我一到县里,就加入了宣传报道海上大寨獐子岛的行列之中。应该说我把青春献给了獐子岛,獐子岛又反哺培养提升了我的工作能力,成为我成长进步的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b>作者(右二</b><b style="font-size:18px;">)</b><b>陪同辽报记者采访獐子岛</b></p><p class="ql-block">在县里工作期间,省市先后对我四五次的调动,都被长海缺干部而辞掉。我深知是家乡哺育培养了自己,我本应为家乡的建设发展出力,因此我没有找一次县委书记谈话,要求放人。十五年过去,大连日报依然不放弃对我的调动。可是当时我已而立之年加五了,在长海工作进步的空间向好,因此我放弃了这次调动。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后来在“为夫人到市内工作让路”的迫使下,在一种不情愿的特定背景下,我迈进了大连日报社的大门。</p><p class="ql-block">走出山洞写材料——调回公社搞报道,再到市里新闻班学习——调到县里工作——直至走进大连日报社。在人生这四大拐点上,我不存在到新单位去熟悉工作,适应工作的过程,而是顺理成章地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新单位的工作之中。这都得益于启蒙老师的熏陶,扎实的打下人文素养之基础。有幸遇师,终生受益。</p> <p class="ql-block"><b> 笔者收听自作的叙事散文诗</b></p><p class="ql-block">结束了极左紧锢的时代,加之各方友人的奔走推荐,太耀终于摆脱了人生的坎坷和磨难,走进广鹿乡政府;后来调到县里工作;担任长海县委宣传部的副部长;大长山岛镇的党委书记;县农委主任。</p><p class="ql-block">在镇党委书记任上,太耀定夺了“建港口,促开放”的经济建设发展的战略。他们请来大连理工大的教授勘察设计,颠覆了有的专家“大长山岛的西部不可建港”的定论,举全镇之力,攻克重重难关,苦战三年,终于建成了大长山岛的鸳鸯港。鸳鸯港的建成,大大缩短了海岛与陆地的海路,长海的交通改善和发展,得益于鸳鸯港已达三十年了。</p><p class="ql-block">由于渔业资源几近枯竭,我在长海县委办公室的时候,起草了关于长海由海洋捕捞转型水产养殖,建设海上牧场的会议纪要和文件,没想到市委将这两份文件下发到全市县团级单位,为其提供借鉴与参考。因此,在新任县委书记那里建立了文字的信任度。那次我由市里回到长海,县委书记找到我议论党代会的报告不满意之处,我建议书记让常委宣传部长梁福德同志润色修改。其间谈论起长海的几支“笔杆子”,书记突然插话对我说,“宋太耀是维成的同乡”。我对书记说,“何止是同乡?我们俩是一个屯子里面的邻居,太耀是我的启蒙老师”。书记感到很吃惊,重复了两遍“启蒙老师”的话语。</p> <p class="ql-block"><b> 太耀与老友们游览祖国大好河山</b></p><p class="ql-block">“缘来有因果,天意无违过”。二十多年前太耀退休,全家搬到大连市内。老友们又走到了一起,而且密切来往依旧:</p><p class="ql-block">我们在绥中一脚踏两省的地方观览古长城遗址;我们在燕山眺望涂上水墨的山澜;我们在承德游览皇家的避暑山庄;我们在北戴河畅游,我们在熊岳洗浴……</p><p class="ql-block">一个花甲的深情厚谊,该有何等的难得珍贵!“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有幸遇师,终生受益”,久久回响在我的耳畔。</p><p class="ql-block"><b>2025年9月15日撰写于大连绿山</b></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王维成 笔名 海峰 微轻 意为人微言轻</b></p><p class="ql-block"><b>大连日报社 原报道部主任 高级记者</b></p> <p class="ql-block"><b> 维涛摄影 篇头篇尾图片除外</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