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庐山行(8)浔阳江畔

南海剑峰

<p class="ql-block">  浔阳江是长江干流流经九江北部的河段,其名源于秦汉时期九江的“浔阳”古称,因白居易《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而闻名。这里江面宽阔,碧波浩淼,来往船只如梭,风景优美。</p> <p class="ql-block">  元代散曲家周德清在《塞鸿秋·浔阳即景》中,以“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之句的炫丽笔触,定格了清秋江景的壮丽雄奇,韵味无穷,宛如一部流动的名胜风景影片。</p> <p class="ql-block">  然而,在千年的诗词长河里浔阳江似乎总萦绕着几缕愁绪。这或许源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愤,或是佟法海笔下“琵琶一曲断肠声”的伤感,亦或是韦应物诗中“重忆别离秋”的凄怆。电视专题片《唐诗里的中国》主题歌歌词,更是将“浔阳江夜”与“长安月下”、“塞外孤烟”并置,突出了其失意、离愁意象的深沉意蕴。</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浔阳江已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不再是在失落的浔阳江边寻找琵琶声,而是“云沉星暗事已往,月白风清江自流”。以浔阳江为轴,将九江长江大桥、琵琶亭、锁江楼、浔阳楼,九江租界(旧址)博物馆和大中路历史文化街区等景点串联起一条长达5.2公里的滨江风光画廊,续奏了浔阳新曲。</p> <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5日清晨,我们乘坐5路公交车前往琵琶亭,开始了我们的浔阳江畔之旅。</p> <p class="ql-block">  唐代元和十年(815年),诗人白居易由长安贬任江州司马。翌年秋天,送客于浔阳江头,偶闻舟中琵琶,一曲断肠,引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绝唱,让世人动容。江州为了纪念他,于唐代元和十一年(816年)修建了琵琶亭 。</p> <p class="ql-block">  琵琶亭是我国唯一因一首诗而千古留名的文化名亭,苏轼、陆游、文天祥等历代文人墨客都曾登亭题咏,成为“诗与江”的精神图腾。但千年沧桑,亭屡经兴废。如今的琵琶亭是1988年依清代形制在九江长江大桥东侧复建的。</p> <p class="ql-block">  步入庭院,中轴对称,庄重肃穆。刘海粟先生题写的“琵琶亭”金字在大理石照壁上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转身,是毛泽东1965年视察九江时挥毫写就的《琵琶行》狂草碑刻,笔走龙蛇,豪气干云,伟人的磅礴气魄跃然石上。</p> <p class="ql-block">  亭院正中汉白玉白居易塑像静立,他身着长袍,手持书卷,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淡然与深邃。主亭高踞花岗岩基座之上,红柱黛瓦,飞檐翘角,古朴典雅,透露出浓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左右碑廊里镶嵌56块石碑,每一块石碑上,都刻着或雄浑或细腻的文字,或是白居易的诗作,或是后人对他的赞美与敬仰。</p> <p class="ql-block">  登阶而上,视野豁然开朗。凭栏远眺,浩瀚长江奔流不息,不舍昼夜,九江长江大桥如钢铁巨龙横卧江波之上。</p> <p class="ql-block">  恍惚间,耳边似有琵琶声穿越时空而来。它时而低沉婉转,如泣如诉;时而激昂高亢,慷慨激昂。这不仅仅是丝弦之音,分明是两颗天涯沦落之心的碰撞,是命运洪流中不甘沉沦的呐喊,在千年的江风中回荡不息。</p> <p class="ql-block">  此刻的我,内心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时代的感慨。大桥的雄伟壮观与琵琶亭的古韵雅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在不经意间产生了奇妙的共鸣——它们共同见证了九江乃至中国从古至今的辉煌与变迁 。</p> <p class="ql-block">  离开琵琶亭,沿江边步道西行,不久便至锁江楼。其面积不大,但布局精巧,楼阁塔轩相映成辉,与滚滚长江东逝水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锁江楼沿袭清代形制,歇山顶重檐,廿四角飞甍,台楼环廊,斗拱交错,显其恢宏而不乏灵动。大门楹联“望中吴越穷千里,楼下波涛聚九江”,字字千钧,气吞山河。</p> <p class="ql-block">  锁江塔石雕砖结构,塔形如笔,六面锥状,共7层,高35米。最引人注目的是翘角檐边悬挂着铜质风铃,随风摇曳,叮咚悦耳,清越悠扬,仿佛在吟唱着古老的歌谣。</p> <p class="ql-block">  在锁江楼旁还建有观鱼轩,每当江面平静,鱼跃浪尖,凭栏观赏,饶有情趣。</p> <p class="ql-block">  然而,这秀丽的景致背后,是锁江楼塔坎坷崎岖的400年风雨历程。锁江楼塔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6年),知府吴秀为镇锁水患“孳龙”,在离江仅三米的回龙矶上建楼筑塔,并铸四尊铁牛。</p> <p class="ql-block">  但命运多舛的锁江楼塔未能锁住孳龙,其自身反而经历了无数凄风苦雨,屡遭劫难。1608年大地震,楼毁两牛沉江,仅剩塔和另两牛幸存。</p> <p class="ql-block">  清朝乾隆年间重建,但几十年以后,锁江楼又毁于太平军战火,仅存的2头铁牛也不知所踪,所幸的是锁江塔居然再次毫发无伤。</p> <p class="ql-block">  1938年6月,锁江塔遭受日军炮击,塔身留下3个炮弹口,塔身倾斜75.5公分。 但楼塔岿然不倒,昂立在浔阳江边。</p> <p class="ql-block">  400年间,锁江塔先后经历了6次特大洪水冲击,却始终昂然挺立,直至1986年加固、2002年重建锁江楼,重铸铁牛,才结束了四百年来锁江楼“有塔无楼”的历史,重现楼塔辉映的美景。如今锁江楼塔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锁江楼塔前,抚摸着沧桑的塔身,仰望高耸入云的塔尖,一股强烈的敬意油然而生。它何尝只是一座古塔?它是古代工匠智慧的丰碑,更是九江人民不屈精神的象征。砖塔可倾,脊梁不折——这矗立江畔的,就是九江人民不朽的风骨,就是九江城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  继续西行700米,我们来到名震天下的浔阳楼。其名字源自于九江的古称“浔阳”,唐代韦应物、白居易均有题咏。但真正让这座古楼名扬四海的,却是古典名著《水浒传》。书中宋江在浔阳楼上题反诗、李逵浔阳楼一跃而下劫法场等脍炙人口的传奇,使浔阳楼名噪天下。</p> <p class="ql-block">  现存建筑为1989年依《水浒传》描述和宋代建筑风格重建的仿宋楼阁,外三内四,九脊飞檐,江南韵味十足。赵朴初题写的“浔阳楼”匾额高悬,两侧楹联“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豪气干云,门前酒旗猎猎,古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  步入楼内,水浒气息扑面而来。一楼大厅,“浔阳楼里说水浒”大字醒目,全国唯一的水浒108将瓷像嵌于壁间,“宋公明发配江州城”等大型瓷板画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二楼还原了宋江醉题反诗的场景,临江壁上墨迹淋漓:“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宋江塑像前游人如织,争相与这位“反诗英雄”合影。 </p> <p class="ql-block">  三楼迴廊,“长江诗词墙”汇聚了李白至苏轼等56首九江诗作,其中陆游《夜泊浔阳》手迹碑刻堪称孤品。</p> <p class="ql-block">  四楼茶香袅袅,评书艺人正慷慨激昂地讲述着水泊梁山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登临顶层,凭栏远眺,豁然开朗。此处虽无黄鹤楼之高峻,却独得“近水”之妙。江面在此显得格外开阔浩渺,浊浪排空,奔流不息,仿佛伸手便可触及那翻腾的江水。对岸青山如黛,巍巍匡庐的轮廓在远方若隐若现。</p> <p class="ql-block">  手扶斑驳的木质栏杆,望着脚下滔滔逝水,不禁遥想当年宋江心境。宦海沉浮,壮志难酬,酒入愁肠,面对如此壮阔又永恒的长江,胸中块垒如何不化作笔底惊雷,悲愤写下“敢笑黄巢不丈夫”的豪言壮语。</p> <p class="ql-block">  那一刻的悲愤与豪情,穿越时空,似乎仍在这江天之间隐隐激荡。在这里,诗、酒、江湖、历史与壮丽河山浑然一体,确为人生至乐。</p> <p class="ql-block">  离开浔阳楼,我们乘5路车继续西行,探访了承载近代历史记忆的九江租界(旧址)博物馆和充满烟火气的大中路历史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  回望今日行程,从白居易的琵琶哀怨,到锁江塔的烽火伤痕,再到宋江的醉笔狂歌,最后汇入近代租界的屈辱与今日街巷的喧嚣,浔阳江畔的每一块砖石、每一段涛声,都在无声地讲述着这片土地的厚重历史。</p>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浔阳江夜”意象并未消失,它已融入这绵延5.2公里的滨江画廊,与现代的活力共生共鸣,谱写出属于新时代的、更加雄浑壮阔的“浔阳新曲”。江水奔流,故事永续,还看今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