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南极+走进南美系列之秘鲁(5)马丘比丘(完结篇)

2U-Angela

<p class="ql-block">马丘比丘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秘鲁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我们的行程把马丘比丘这个重头戏安排在了最后一站。马丘比丘位于的秘鲁境内库斯科西北130公里,整个遗址高耸在海拔约2350米的山脊上,俯瞰着乌鲁班巴河谷,为热带丛林所包围。</p> <p class="ql-block">马丘比丘被称作印加帝国的“失落之城”。20世纪初,传说在秘鲁安第斯山脉的崇山峻岭中有座神秘古城。西班牙人在长达300多年的殖民统治期间对它一无所知,秘鲁独立后100年里也无人涉足,在漫漫400年的时光中无人问津。充满神秘的印加文化有语言却没有文字,创造了无比辉煌的文明却留下无数不解之谜:印加人以其辉煌的建筑、农业和工程技术留存于世,但如何运输巨型石块至马丘比丘?据说印加帝国曾建了两万公里的官道,为何以疯狂掠夺著称的西班牙殖民者竟然未发现此地?遗址的精确天文与工程知识从何而来?没有文字没有纸笔仅靠结绳记事,又是如何把人口超千万的印加帝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为何考古挖掘出许多的印加人遗骨而多为女性?种种匪夷所思,太多不解之谜......</p> 马丘比丘确实隐蔽、不是那么容易到达。我们的探访之旅需要从前一天的驻地印加圣谷乘车去欧雁台,换乘观光火车到热水镇、再换乘景区的摆渡车,几经周折才能进入马丘比丘。 从欧雁台 Ollantay tambo 到热水镇 Agua calientes 的观光列车是垄断经营的。 <p class="ql-block">观光列车配备超大全景玻璃窗和透明天窗,车窗外掠过的是乌鲁班巴河(Río Urubamba),它不仅是沿途一道流动的风景线,更是印加神圣文明的灵魂之河。</p> 我们看中了车厢里的这幅充满印加风格的画作,戴上前一天在库斯科圣水殿路边摊买的印加毛线帽,轮流拍照。 印加斗篷也要披挂上~ 乌鲁班巴河在印加文化中被称为“圣河”,约725公里长,发源于秘鲁安第斯山脉的维尔卡诺塔山(Nevado Vilcanota),最终与坦博河(Río Tambo)汇合形成亚马逊河的主要源头之一。 <p class="ql-block">湍急的乌鲁班巴河一直伴随左右,时隐时现。火车在悬崖峭壁旁行驶,下方是奔腾的河水,景色极为壮丽。</p> 蜿蜒奔淌的乌鲁班巴河,孤独而悠远……时而河谷收窄,河流切入山体,形成深邃的峡谷。河水因流速加快和携带泥沙而变得湍急浑浊,呈现白褐色。 沿途看见了乌鲁班巴河上无数这样的桥。 河边有茂密的仙人掌和野花静静绽放。 也有怪石嶙峋、危峰兀立。 窗外风景极好,云雾缭绕,眺望影影绰绰的远山,俯看山谷的热带雨林。 乌鲁班巴河时而平静、时而咆哮。 乌鲁班巴河从安第斯山脉的雪峰奔流而下,雕刻出壮丽的神圣峡谷,一路护送我们抵达那个神秘的“失落之城”。 接近热水镇时轻柔的云雾轻盈飘动于群山之间,山峦碧翠,仿佛进入了仙境般的奇妙世界。 失落之城马丘比丘意为“古老的山巅" , 享有“庞贝”的美誉。是南美洲西部的印加帝国第八代国王帕查库蒂·尤潘基统治时期(1438-1463或1471年)的历史遗迹,位于秘鲁共和国库斯科省,面积13平方公里,其中建筑遗迹5平方公里;建于15世纪,大多数考古学家认为马丘比丘是印加贵族的休养地与祭祀地。马丘比丘共有包括神殿、避难所、公园、住宅在内的140个建筑,还有超过100处阶梯,以及数量众多的喷泉和完整的水利系统,在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和印加帝国没落时被遗弃,当然,当地秘鲁人一直知道它的存在。直到1911年,耶鲁大学的教授、探险家Hiram Bingham在寻找印加帝国最后一个首都Vilcabamba时歪打正着发现了这个当时已被原始森林覆盖的城市,然后通过国家地理杂志介绍给了世界,从此唤醒了睡梦中的马丘比丘。1913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用整个4月刊,把这座400年里唯有傲翔的山鹰和孤独的驼羊目睹过的古城雄姿展现在世人面前,立即轰动了全世界。 <p class="ql-block">热水镇马丘比丘Machu Picchu火车站出口。马丘比丘的国际地位相当于我们的长城,同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同样入选“世界新七大奇迹”;这里不仅是一座遗世独立的石头城,更是印加文明建筑、天文与信仰的极致体现。</p> <p class="ql-block">不同的是长城不限流、这里则为了保护这片世界双遗而严格限流。每天只允许共4500-6000人入场(分淡季/旺季),在景区内即时流动的人数不能超过2000人;实行实名制购票(层层关卡验护照验票)+分时段进入且在景区内逗留时长是有限制的。图为人头攒动的景区摆渡车。</p> 据说马丘比丘的门票至少需要提前1-3个月抢票,对自由行的旅行者来说非常挑战。景区实行了严格的单向游览路线制度和定时入园制度。 我们手里门票不仅指定了日期,还指定了入场时间段(上午或下午),并且必须按照预先规划的固定路线游览,不能随意逆行或乱走。 为了更好地分散游客并保护遗址,自2024年以来,马丘比丘的管理机构对游览线路进行了重大的重新规划和编号,推出了新的10条线路系统,我们被指定的线路是线路#3 Circuito III: Recorrido Ciudad Inka,这条路线是精华之旅,涵盖了马丘比丘上区(Zona Alta)和下区(Zona Baja)几乎所有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线路#3的具体内容如图,全部逛完需要2小时。 <p class="ql-block">领队说我们这条线路的优点是可以深入到核心区域如太阳神庙内部参观,缺点是拍摄全景不太友好。这是我能拍到的最好的全景了。广场上的金鸡纳树是秘鲁国徽中代表植物王国财富的象征;这个广场叫中央广场,曾是印加人的聚会场所。</p> 这是网上找的的最佳视角。 马丘比丘古城遗址外围是层层梯田形成的农业区 Zona Agrícola,最主要的功能是农业种植,在陡峭的安第斯山脉中,梯田创造了宝贵的平坦耕地,用于种植玉米、土豆、奎藜麦、古柯和各类蔬菜等,为马丘比丘的居民提供食物。 梯田另一个功能是水土保持与防止侵蚀:如果没有梯田,季节性暴雨会迅速冲走山腰的薄薄表土,导致山体滑坡和土壤流失。梯田有效地将陡坡分解为多个水平面,极大减缓了水流速度,固定了土壤。 同时,梯田系统作为巨大的“地基”,平整并加固了山脊,为在上方建造城市核心区的宏伟建筑(如神庙、广场)提供了稳定的平台。没有下层梯田的支撑,上层建筑难以在如此陡峭的地形上屹立数百年。 马丘比丘梯田的成功归功于其精密的设计和建造工艺:每一层梯田的石墙底部都嵌有精心放置的排水孔或通道。当中间过滤层的积水达到一定高度时,水会从这些孔洞中缓缓流出,而不是积聚起来。这些水会流入下一层梯田,如此逐级向下,最终被安全地引离山体。这套系统至今仍在有效运作。<br> 梯田与自然地形完美融合,其优雅的曲线和几何形态体现了印加文化中“秩序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从高处看,梯田像是从山体中生长出来的一部分,极具有美学意义。 在梯田时不时可以见到可爱的羊驼,在没有马和牛的印加帝国羊驼成了印加文明和安第斯地区延续千年的标志。 它们的出现让马丘比丘不再是冰冷的石头废墟,而是一个活着的文化景观。 天空阴沉下起细雨,我们在梯田穿行时不得不把防雨的冲锋衣穿在最外面,景区里是不允许打伞的。 我们终于跋山涉水、不远万里来到马丘比丘,看着这座被云雾笼罩的谜一样的古城,这一片废墟仿佛是天神遗落在人间的棋盘,每一块石头都在诉说着古老的秘密。 我们沿着古老的水道和干枯的护城河向太阳神庙走去。 云雾间的山峦绿荫迷蒙,轻盈的雾气在山巅起舞,轻扬飘逸,如梦似幻。古遗址被群山环绕之中,沉静而又深邃。 <p class="ql-block">太阳神庙 El Templo del Sol or Temple of the Sun,这是一座位于马丘比丘的中心位置的圆形的庙宇 ,据说还有个月亮神庙我们此行大概没有看到,毕竟有140所建筑、我们又只能走规定的3号环线。</p> 太阳神殿是专门供奉印加的太阳神的宗教建筑。印加人崇拜太阳神,自称是太阳神的子孙;他们相信太阳神不仅是世界的创造者和掌管者,而且是生命与自然界的根源与主宰。因此,太阳神在印加人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p class="ql-block">每年6月22日南半球的冬至那天,阳光会精准地穿过着扇窗户,照射在神庙中央的花岗岩石上。</p> 太阳神庙下方是皇家墓穴,这是一座小型洞穴式建筑,被认为是重要人物的埋葬地。 陵墓内雕刻着精美的壁龛,并设有祭坛。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座陵墓是用来埋葬印加高级贵族或祭司的。 该墓是印加石雕工艺的一个典范。 古城显然经过了精心的整体设计,完美的结构布局,巧妙地使建筑与山体相融,层层叠叠,纵横起伏。 集合了农业、祭祀、天文、居住于一体,规划有序。整体建筑保存完好,巨石垒砌的墙体巍然屹立,依稀可见当年恢弘气象。 三窗庙,因一堵巨大石墙上有三扇巨石叠成的大窗而得名。 三扇整齐排列的窗户,象征着印加世界的三层宇宙观: Hanan Pacha(天界):神灵和祖先居住的地方<div>Kay Pacha(现世):人类生活的世界</div><div>Uku Pacha(地下世界): 死亡和再生的领域</div> <p class="ql-block">印加文明与玛雅文明及阿兹特克文明并列为美洲三大文明。离我们是那么遥远、触不可及。</p> 神鹰庙,像是一尊振翅高飞的神鹰形象。 印加之家是一个住宅建筑,内设多个围墙。中央庭院由两间大房间和两间小房间组成,房间装饰精美,配有漂亮的门楣,三面墙,有证据表明曾有一个陡峭的倾斜屋顶。这应该是富人区;穷人区的石头会粗粝很多,建造得没有 这么精细。 印加之家配备了水管和排水管道。一条长约半英里的石渠从泉眼中引来淡水。建筑里有数量众多的喷泉和完整的水利系统,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就近打到天然的山泉水,有些至今还在运转。 马丘比丘的建筑为印加传统风格,城内所有建筑都以石头砌成,墙基直接凿嵌在岩层上,各种不同形状的巨大的花岗岩石块在不使用砂浆的情况下,被巧妙地相互拼合起来。 印加之家漂亮的门廊。这个区域是皇家区,是印加皇帝等高官贵人的住所。该地区的石结构建造得非常精细,石块的嵌合度非常完美,刀子几乎插不进去。 印加之家甚至设计了浴室。 地面的排水系统清晰可见。 这些略显凌乱、粗粝也不那么规整的建筑应该就是平民区了。 据说这是印加人发明的镜子,水中月、镜中花。 这个区域据说是印加储存食物和货物的地方。 遇到穿印加服装来游览的游客,十分友好, <p class="ql-block">在马丘比丘,感受到它的云雾、它的寂静、它的神秘和它的壮丽时,就像置身天空之城。</p> <p class="ql-block">马丘比丘,失落的印加古城,在太阳的庇护下,倔强地雄据在古老的马丘比丘山的峰峦之中。它以高山之巅的缄默,用孤独,荒凉,废墟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以天空之城的神秘魅力,向世人呈现出15世纪古印加文化的精髓和印加人的高超智慧与思想。它是古文明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离开马丘比丘,意味着南极、南美之旅走向尾声。八万里路云和月,大概是绕地球两圈的距离。行程36天,也是自己人生时间最长的一段旅程。感觉上帝把最夸张、最浓墨重彩的手笔留给了南美,这次旅行虽意犹未尽却必定终身难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The End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前序:走近南极+走进南美系列之秘鲁(4)库斯科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