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塞拜疆游 岩画与泥火山

David Wei

“火之国”是阿塞拜疆的一个别称,因为古老的拜火教起源于阿塞拜疆地域。<div>拜火教在阿塞拜疆虽未大规模复兴,但其圣地、自然遗迹和文化符号仍活跃于宗教与旅游领域,成为连接古代与现代的独特纽带‌。譬如火神庙的“不灭之火”祭坛和戈布斯坦岩画中的火焰图案,均体现了这一信仰的深远影响‌。</div> 上午我们旅游车直奔60公里来到了里海之滨的戈布斯坦岩画景点。这里安排非常人性化,游客先到博物馆听讲解对于岩画景点的历史,地理状况有个了解而后前往岩画景点去参观。 岩画遗址在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文化遗产。<div>通向博物馆的道路只是撒点碎石子与周边环境非常协调,博物馆外观及颜色与岩石区地貌高度相容,其高度如平常平房,主要展厅在地下一层。这点非常令人印象深刻!</div> 虽然博物馆不大,但是展品及内容非常充实。 穹顶装饰带都是岩画图案。 独木舟岩画,可见当时的人已经可以建造那么大的独木舟。 展厅通过视频来详细展示岩画的知识。 农耕与农牧的雏形。 岩画时间跨度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约2万年前)至中世纪。 岩画分布区的地貌主要是沟壑纵横的岩石高原。 这块巨石面向里海像个大青蛙。上万年了,它渴望跃向里海吧! 简单的小道通向无比神秘岩画遗址。 这片岩石在大自然的造化下显得多么婀娜多姿。 巨人屹立,雄鹰站在肩上。 这幅岩画经历近万年依然清晰可见长长的独木舟,上面足足近三十个人。一是这棵树足够大,二是制作独木舟技术已经有相当水平。<div>下面似乎几个耕地人。</div> 这张是大幅现场图。 这幅是特写近景图。 这幅画面丰富,众多人在舞蹈景像。 这幅似乎是人像群图画。 仔细看岩画后,抬头一看。我的天那!那几块巨石垒成一个大屋子。 这块巨石有点像裹着头巾的巨人。 哈哈,这块石头自然风化成一个三角旅游帐篷。 这幅是二头牛及一个农民形象,那时农耕景像展现在现代人面前。 整个画面非常丰富:农耕景像图。 巨石与里海。 形状各异的岩石堆积在一起。 二头牛对视图。 我给它命名为火炬石。 这像什么呢? 龟石。 这幅手拉手共舞景像图,太美了! 这是不是鸟型石啊? 站在山岗上,远处的里海直抵天边。 这边密集的房屋应该是住宅区吧。 天气太热了,在观景台休息下。<div>岩画时间跨度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约2万年前)至中世纪,完整记录了古阿塞拜疆人从狩猎采集到农耕社会的演变过程‌。<br>例如,早期岩画以野牛、鹿等动物为主,后期则出现农耕工具和集体舞蹈场景,反映了生产方式的转变。</div> 离开了戈布斯坦岩画遗址,我们就赶往著名的泥火山景点。<div>巴库泥火山群位于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郊外,是全球规模最大、分布最密集的泥火山群,拥有超过400座活跃泥火山,占全球总量的近一半,被誉为“泥火山之都”‌<br>其喷发物主要由黏土、岩屑、盐粉等构成,温度约22℃,因“凉火山”特性成为独特地质奇观‌。<br></div> 景点在一片荒敷的土地,刚刚开始修人行栈道。估计是安全起见,或者收门票准备吧。 二眼泥火山在缓缓喷着,这个小土包就是累积喷吐而形成的。 这眼泥火山在累积动力呢。这火山灰土据说是优良的美容产品。 哈哈,十来分钟后喷成一个漂亮的圆顶。 泥浆顺着小山包缓缓地流着。 泥火山在喷吐,蓝天映照在泥浆上。 一处泥火山全景。 从这个角度看这幅泥泡非常漂亮。 这眼泥火山正在积蓄喷力呢。 我努力拍摄最美泥泡呢。 参观了二个景点后我们一行来到了里海边的一家餐厅品尝阿塞拜疆的烤鱼餐。 海边餐厅是浪漫的,大太阳下受不了。我们是在遮荫棚餐桌就餐。 烤鱼味道不错! 午餐后,我们赶回市区游览巴库老城及希尔万沙宫殿,其实二者是在一个区域。<div>高高的城墙及城堡。</div> 老城还算有点规模。 这个角度看看城墙还是很坚固。 通过阶梯走到老城,看看城墙上的射击孔密度还很高呢。 从老城道路上看火焰塔楼及电视发射塔几乎近在眼前。 200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希尔万沙宫殿及巴库古城与少女塔共同构成的世界文化遗产。 坐在老城休息处的帅气小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