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古建筑名称: 下营伍家大屋</h3><h3>建设年代: 清同治至光绪年间</h3><h3>建筑结构: 砖木</h3><h3>建筑风格: 岭南砖木灰雕、锅耳</h3><h3>地址: 广东肇庆市封开县杏花镇下营村</h3><h3>拍摄时间: 2013年中秋节</h3><h3>制作时间: 2018年元旦</h3><h3>作者: 伍志强(尚字派)</h3><h3>背景音乐: 《故乡的雨》</h3> <p class="ql-block">这是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杏花镇伍氏的族谱,他们都是战国时代伍子胥的后裔!这是族谱里伍子胥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杏花伍氏(伍世明)于公元1502年由肇庆高要县分支到封川县(现封开县)杏花镇下营村。</p> <p class="ql-block">这是族谱里记载的伍家大屋的主人(创建者)伍文机和他的后裔名字! 和2016年捐资维修大屋的名单!</p> <p class="ql-block">先发几张航拍图片。</p> <p class="ql-block">2013年中秋前几天,突然一个念头出现:中秋节回老家过!也许是女儿不在身边,也许是动了思乡之情的原因吧。于是就回到老家,回到生我养我的老宅!再于是就有了这篇《清代古建筑……我的祖宅》</p><p class="ql-block">此篇图、文内容曾以游记的文体在全国最大的旅游网站“螞蜂窝”、“穷游网”、“中华伍氏网”等网站发表过。为方便手机观看,现特以《美篇》形式重新编排。谢谢围观,欢迎转发!</p><p class="ql-block">下面,由我来带您参观这座有近两百年历史的清代古建筑吧!</p> <h3>这是最能代表岭南建筑风格的“门楼”。</h3><h3>也就是这座下营伍氏大屋(以下简称: 大屋)的门户、主入口。</h3><h3>门楼顶上设置两个“锅耳”,所以这类古建筑也叫“锅耳屋”!</h3> <h3>这是门楼的石级</h3> <h3>大门两边的石”门墩”人们夏天经常坐在这儿纳凉,享受着阵阵清风。</h3> <h3>我也在这里坐坐,寻找回那份儿时的记忆!</h3> <h3>100多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从这里进出。</h3> <h3>门楼两边的花岗岩条石,也是人们最爽的小休地方。</h3> <h3>硬杂木制作的推笼“趟笼门”100多年来抵御了多少强盗贼人,偷鸡摸狗之辈!</h3> <h3>趟笼门的铁轨,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雨已荡然无存。</h3> <h3>黄铜打造的门拉环仍完好无损。</h3> <h3>门楼前草地上的几条花岗岩“石条”(条石)藏滿了儿时的记忆: </h3><h3>儿时,没有风扇更没有空调!仲夏的晚上,吃完饭洗完澡的我们,每人搬一块松木床板出来,一头架在“石条”上,躺在上面,手拿一把葵树叶子做的扇子(扇风兼赶蚊子)。老一辈讲着老到掉了牙的故事,我们听着田野里的蛙声、看着天上的月亮、追逐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数着数不完的星星,僮憬着美好的未来,不知不觉地度过了幸福的童年!</h3> <h3>这是门楼旁边的转角位,本来门楼是建到这个位置的,但左边建了一座伍氏祠堂,所以门楼就向后缩到现在位置。</h3> <h3>门楼的两个”锅耳”</h3> <h3>门楼上的诗词书画</h3> <h3>门楼上的诗词书画</h3> <h3>这是门楼墙壁上的枪🔫眼(枪孔)从里面可以直接射杀来犯之敌、强盗。</h3> <h3>大门外面的世界,绿油油的田园风光!</h3> <h3>经历了100多年风雨阳光已经滿目苍桑的大门,抵御了多少强盗、匪徒、偷鸡摸狗之辈,确保伍氏族人员、财产的安全!</h3> <h3>门楼的门官神位香火不断!</h3> <h3>从门楼进入大屋 ,迎面而来的“大天井”,这是大屋主要的公共活动场地!每逢节日、红白事都在这里举办! </h3><h3>特别是过春节(当地叫过年),从大年卅除夕开始 ,集中拜年、放鞭炮、打工夫(武术表演)耍醒狮、新姑爷“斗歌”(当地的一种过春节风俗,可惜现已失传)都在这里举行,一直热闹到元宵,才算过完年(春节)!</h3> <h3>对着大门的房子叫“旧屋儿” </h3> <h3>从横巷看门楼</h3> <h3>整座大屋方向是座南向北 ,这是从大天井进入主屋的门。</h3><h3>整座大屋是分两期建的,第一期建了上、下两座(进)主建筑,第二期建了门楼、大天井、两侧附屋。未建门楼之前这个门就是这座大屋的主出入大门。</h3> <h3>古香古色的琉璃花窗</h3> <h3>灰雕金鱼是雨水流水口。</h3> <h3>墙上的诗词书画</h3> <h3>墙上的诗词书画</h3> <h3>_</h3> <h3>这是头座(第一进)客厅</h3> <h3><font color="#010101">用硬木做的门套(推笼、门扇)</font></h3> <h3>采用琉璃花窗采光</h3> <h3>这是客厅的地板,是用青砖铺的,一直都未更换过。</h3> <h3>客厅的大门槛,左下方的小洞是让小鸡🐥小鸭进出的,设计得多人性化。</h3> <h3>这是架设在屋檐下的“猫桥” 方便猫猫捉老鼠。</h3> <h3>客厅斑驳的墙壁</h3> <h3>墙上的燕子窝,这个燕子窝不知道最早出现在哪一年,反正我小时候就有了,每年春天燕子就会飞回来,在这里生育繁洐下一代。</h3><h3>这座大屋已养育了文、学、依、时、尚、世、思七代伍子胥的后人,但谁也不知道这窝燕子繁殖了多少后代。</h3><h3>每当我唱(听)到这首《故乡的雨》就会想起这些燕子,就回想起家乡这座大屋! 思乡情结袭上心头!</h3> <h3>屋顶上的杉木桁条和桷子(当地叫法)据说当年文机祖先包了百里之外黄岗(地名)的一座山,请人砍伐后从水路运回来的。</h3> <h3>墙上的诗词书画</h3> <h3>墙上的诗词书画</h3> <h3>客厅上方的硬木花窗</h3> <h3>过去没有冰箱,晚上吃剩的菜就用个竹篮子装着,挂在这个勾上,凉风阵阵,也不会变质。</h3><h3>这个勾也不知道有多少年了,也算是古董啦!</h3> <h3>这块厚厚的松木板也不知道有多少年了,儿时夏天经常在这里睡觉,特别凉快。</h3><h3>木板依旧,但我已两鬓隹白。</h3> <h3>六十多年前,我就出生在这个小房间里。</h3> <h3>在出生的房间前拍一张,思绪万千,袓屋沧桑,人更沧桑!</h3> <h3>这是通向附屋的通道</h3> <h3><font color="#010101">通向附屋的侧门,当年第二期工程未完工之前,这两个侧门起到重要的防御作用。</font></h3> <h3>侧门的门槛石条(块),中间的方孔是安放顶门柱的,各有一条排水漕防止积雨水。内侧左右两个半月圆石门盅(当地叫法)是安装木门扇(门板)的。</h3> <h3>左边的小孔是狗狗进出的洞</h3> <h3>顶门柱上暗藏着机关,从外面是无法打开的。</h3> <h3>加了粗铁条的窗户,里面还安装有活动厚木板,防水、火。</h3> <p class="ql-block">大屋人都有种黄烟的习惯,晒干拿去集市上卖,帮补日常家用。</p> <h3>这是厨房,我就是吃着从这里煮熟的五谷杂粮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的!</h3><h3>还记得:厨房门外右下角这个地方是放一口大水缸的,很大的水缸,储存着日常生活和消防用水。</h3> <h3>这块石条(条石)放青菜、杂粮,还有猪🐷槽,那个时候家家都养着一、二头猪。</h3> <h3>厨房的琉璃采光窗</h3> <h3>头座厅堂是主要的活动场所</h3> <h3>小天井上这口压井是20世纪80年代打的,现已不用了。</h3> <h3>上座的山墙和高高的锅耳。小天井两边共有四个厨房。</h3> <h3>这里是我袓母的房间</h3> <h3>墙上贴的红纸是尚清弟结婚“上大字” 时张贴的”大号”</h3><h3>按当地习俗:男孩在结婚时由父母给他起一个“字”,选择吉时用红纸写好贴在此墙上,表示男孩已成家立室,有了完整的“名、字”。这个仪式就称为“上大字”</h3> <h3>这是大屋祖先的神楼,每当节日、喜庆、红白事,都在这里拜祭!</h3><h3>神楼上面放着一台老式木制织布机,记得儿时祖母还用这台机织过布。</h3><h3>还记得:我是长孙,袓母用这台织布机为我织了一张麻质蚊帐,留着我结婚时用,可惜我结婚时早已不用这种麻质布了。但祖母的一梭一线我永远铭记在心。</h3> <h3>祖先的神位,记得相框里的祖先像是穿着清朝官服、头戴花翎顶带的大清官员。</h3> <h3>从后面拍的大屋</h3> <h3>门楼的锅耳、屋脊、灰雕、檐口琉璃瓦当。</h3> <h3>门楼高高的锅耳</h3> <h3>上座的锅耳,中间的缺口不知道是哪一年雷击造成的。</h3> <h3>高高的后水墙采用双重檐口设计。更加显得厚重得体实用。</h3> <h3>精美的灰雕</h3> <h3>屋脊的灰雕。</h3> <h3>灰雕的麒麟吐火,栩栩如生。</h3> <p class="ql-block">屋脊的灰雕精工细作,可见独特的匠心。琉璃瓦当和雕刻精美的“封檐桷”</p> <h3>墙头的灰雕</h3> <h3>主建筑侧面的附屋是后来建的。</h3> <h3>由于长期没有人居住,青砖地面也长满了青苔。</h3> <h3>这里叫“旧屋儿”据说是未建大屋之前文机祖先就是住在这里的。</h3> <h3>花岗岩条石</h3> <h3>这里是高低门,低门是防止鸡、鸭跑进屋里的。</h3> <h3>随着大屋人口的增加,文机祖先创建的大屋已容纳不下他的后裔。</h3><h3>也乘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兄弟们的收入、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先后在大屋外面、杏花镇上、县城、东莞等地建(买)了新房(楼)。目前古老的大屋已没有人居住了!</h3> <h3>这是兄弟们建的小楼,远处的是白马🐴山</h3> <h3>兄弟们的小洋楼。</h3> <h3>兄弟们的小洋楼。</h3> <h3>虽然不在大屋居住,但大屋的养育之恩永不忘!每年春节兄弟们回来生养我们的大屋欢聚一堂,热热闹闹!</h3> <h3>兄弟们购置了“醒狮”高高兴兴地欢度春节。</h3> <h3>在家的兄弟姐妹来张新春全家福 !</h3> <h3>侄儿们结婚大摆宴席也在大屋举办,这是小龙侄儿的婚车。</h3> <h3>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放“天灯” (孔明灯)是少不了的。</h3> <h3>这是侄儿们用8张全开白纸制作的大天灯,就要放飞了。</h3> <h3>灯月相映!</h3> <h3>最后,在大屋顶上拍摄两张日落,作为本篇的结尾。</h3> <h3>编者结语:</h3><h3>本人不是摄影师,这些照片也无任何技术含量可言,文字也缺少雕琢。编辑这个《美篇》目的是为大屋的后人留下一片片不完整的记忆,共同维护好袓先创建、留下的祖宅,得以世世代代保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