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门诊的叫号声在嘈杂的走廊中响起:“XXX,请到2诊室。”片刻,门被轻轻推开,一位三十岁上下的女性步履蹒跚地挪进诊室。她的动作缓慢而不稳,双手微微颤抖,身旁无人陪同,仿佛每迈出一步都需要竭尽全力。她小心地扶住墙壁,语速缓慢地开口:“医生,您好。”声音略显含糊,却透出一种格外克制的礼貌。</p><p class="ql-block"> 在询问病史的过程中,她断断续续地解释:自幼便行走不稳,双手协调能力差,说话时常发音不清,近年来还出现了漏尿症状。当她颤巍巍地站到检查床前,忽然犹豫了一下,低下头轻声说道:“医生……我得了先天性共济失调,身上也许有味道,您……别介意。”那一刻,诊室里的空气仿佛凝滞了。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您放心,我是医生,绝不会嫌弃任何病人。”随后搀扶她慢慢躺上检查床,协助她穿脱衣物,每一个动作都尽可能轻柔。</p> <p class="ql-block"> 就诊结束后,我扶着她缓步走向门口,一再叮嘱:“小心门槛,走路慢一点,记得下周来复诊。”她眼眶微微发红,连声道谢。尽管这个过程比平常多用了二十分钟,尽管诊室外还有许多候诊的患者,但我明白,这一刻的陪伴对她意味着什么。</p><p class="ql-block">先天性共济失调:被束缚的身体与不屈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先天性共济失调(Congenital Ataxia)是一类罕见的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多见于婴幼儿或儿童期发病。因小脑、脑干或脊髓发育异常,患者的运动协调能力严重受损,如同大脑发出的指令无法准确传达至四肢。</p><p class="ql-block"> 常见症状包括:步态不稳、行走摇晃(医学称为“共济失调步态”),手部动作笨拙,言语含糊迟缓(构音障碍),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眼球震颤、吞咽困难及大小便功能障碍。该病多与基因突变相关,目前尚无法根治,仅能通过康复训练、辅助设备和药物来缓解症状</p> <p class="ql-block"> 然而,比身体的禁锢更残酷的,往往是外界异样的眼光。许多患者正如这位女士,不仅日日与摇摇欲坠的身体抗争,还需承受“举止怪异”、“气味难闻”等标签所带来的羞耻。漏尿是控制膀胱的神经受损所致,与个人卫生无关;言语缓慢是因小脑无法协调发音肌肉,并非智力低下。这些症状的背后,是一个个竭力维持尊严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烛光应当照亮黑暗</p><p class="ql-block"> 那位女士离开后,诊室内仍留有一丝气味。当我推开窗门通风时,脑海中更清晰浮现的,是她努力维持体面的样子:衣着虽不新潮,却整洁得体;言语虽吃力,却始终不忘使用“谢谢”、“麻烦您”这样的字眼。她身上有一种被苦难打磨过的柔和与坚韧。</p> <p class="ql-block">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医术是爱的艺术。”医生的职责不仅是开具药方,更要以专业与尊严照亮那些被疾病困顿的人生。在效率至上的医疗体系中,我们常陷入“多看几个病人”的焦虑,但有时候,一场耐心的倾听、一次真诚的搀扶、一句“我不嫌弃”,或许比药物更能治愈那些被边缘化的心灵。</p><p class="ql-block">曾读过这样一句话:“蜡烛的价值不在于燃烧多久,而在于能照亮多少黑暗的角落。”疾病可以摧残身体,却不能令灵魂卑微。那位女士的道歉让人心碎,却也提醒我们:医学的本质是慈悲,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被平等、尊重地对待。</p><p class="ql-block">她走出诊室时微微鞠了一躬。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并非施助者,而是受赠者——她让我重新想起自己选择这份职业的初心:不仅为治愈,更为守护;不仅为技术,更为人心。在这个充满消毒水味的世界里,有时候,最有效的药物,恰恰是一双愿意搀扶的手。</p> <p class="ql-block"> 后记:本文源于2025年8月28日的真实接诊记录。我习惯将日常所见所思记录于此,虽文笔稚嫩,却愿以此留存那些温暖的瞬间。类似情况在日常接诊中并不少见,我和我的同行们始终如此对待患者——在我们眼中,没有职位高低,没有身份贵贱,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医者仁心”吧。</p><p class="ql-block">作者:王小俭</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13940</p><p class="ql-block">音乐:古筝曲《花落时节》</p><p class="ql-block">写于:西安 2025-09-1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