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编号:8058822</p><p class="ql-block">背景歌曲:歌手魏新雨演唱《最美的情缘》</p> <p class="ql-block"> 今天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发布一篇由作者王健根撰写的《慈母倚门望》文章,这是一篇感人肺腑、值得学习的好文章。</p> <p class="ql-block">学习强国</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p><p class="ql-block">打开学习强国</p><p class="ql-block">慈母倚门望</p><p class="ql-block">地方平台发布内容</p><p class="ql-block">江西学习平台</p><p class="ql-block">2025-09-15</p><p class="ql-block">作者:王健根</p><p class="ql-block"> 1979年秋,我从江西赣州报名应征入伍。1984年7月,我所在的部队奉中央军委之命,赴滇担负重要的防御作战任务。为了部队行动的保密需要,也不想让母亲过早牵肠挂肚,我没将此事向家里透露半句。而是匆匆草拟了5封报平安的信交到部队留守处,叮嘱战友按顺序每个月寄出一封。</p><p class="ql-block"> 春节时,我们在前线打仗的事儿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家乡甚至有传言,说我所在的连队在激战中阵亡过半……恰巧此时,县委、县政府和县人武部主要领导例行节日慰问,也到我家慰问了,这又起到了“烘托”传言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1985年3月7日下午,我又要出发执行战斗任务,通信员送来了从后方转来的我大哥的信。大哥说,健根,很久没有收到你的来信了,你到底是什么状况?请尽快给家里写封信,报个平安。母亲每日倚在家门口望你的来信,头发都愁白了!</p><p class="ql-block"> 因为急着出发,我没来得及写信。第二天,我们便投入了战斗。战斗异常激烈。当天,我担任无名3号阵地攻坚破障队队长。当我穿越“生死线”,终于接近敌人的暗堡时,一发炮弹在我身旁爆炸。我左眼失明、肩锁骨断裂、肠子流出体外……万分危急之下,我将肠子塞回腹部,拼死把威胁战友生命安全的敌火力点炸毁……</p><p class="ql-block"> 当我醒过来时,已经过去了4个昼夜。我的双眼缠着纱布,手脚无法动弹……醒来后的第一件事,我央求护士帮忙写一封家书,给我妈妈报个平安。</p><p class="ql-block"> 后来大哥告诉我,母亲收到信后,欣喜若狂,一遍一遍地读……可细心的父亲却从字迹上发现,这封信不是我的笔迹。他告诉母亲,儿子要么牺牲了,要么是负了重伤。</p><p class="ql-block"> 父亲反复查看来信:信封上没有留下寄信人地址,从邮戳上辨认出,信是从云南省昆明市寄出的。父亲分析,如果我牺牲了,组织上没有必要大费周章地隐瞒。我肯定身负重伤,正在医院抢救!</p><p class="ql-block"> 母亲听了,彻夜难眠。她作出一个决定:到昆明寻找生死未卜的儿子!可母亲从未出过远门,昆明市那么大,她如何能够找到她的儿子?父亲实在拗不过母亲,最后决定,让两个姐姐陪同前往。</p><p class="ql-block"> 母女仨乘坐长途汽车,再挤绿皮列车,来到了昆明。她们一家医院一家医院查询,在第7天,终于来到了昆明军区总医院。</p><p class="ql-block"> 在医院门口,母亲被站岗的卫兵挡住了。母亲大声哭诉,惊动了该院朱副政委。由于我荣获一等战功,朱副政委曾陪同军区《国防战士报》记者采访过我,听说门口是我母亲,立即安排人员接待,并将母亲带至眼科病区与我相见。</p><p class="ql-block"> 母亲来时,我刚做完第3次手术。蒙住眼睛的纱布全是血,绷带缠满全身。母亲和姐姐吓得痛哭流涕。</p><p class="ql-block"> 我对母亲说,与那些牺牲了的战友比,我不算什么。</p><p class="ql-block"> 由于刻意隐瞒,母亲并不了解我的伤残程度。第4天,她见有些伤员痊愈出院归队,缠住朱副政委问:“首长,我儿子的伤治好后,要重返前线吗?”朱副政委说:“阿姨,伤员痊愈后都得回到自己的部队去啊!”母亲急了:“他仗打过了,伤也负了,血也流了,不能换别人去吗?如果一定要他重返前线,我替他去!”</p><p class="ql-block"> 两天后,母亲和姐姐踏上了回家的路。她的心却和我一起,留在了老山前线。</p><p class="ql-block"> 之后,医生为我做了8次手术,从体内取出了76块弹片……我的二等甲级“革命军人伤残证明书”上面写着:左眼失明,乙状结肠截去80公分,双肩锁骨断裂、左手臂神经受损,部分功能丧失,头和胸等部位仍残留7块弹片。</p><p class="ql-block"> 后来,部队把我安排到师宣传科。不久,我考进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其间,我像攻占山头一样夜以继日刻苦攻读,各门功课均取得优良成绩,被学院评为“全优学员”,受到通令嘉奖。1989年7月,我成为了江西省军区“新闻发言人”,连续5年被南京军区政治部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1995年秋,我晋升为正营职干部,分到了一套公寓。我当即决定把父母接到身边。20年前,我转业到省公安厅,职务上也有了变动。过去,我在战场上,母亲为我的生命安全担心,这时她看到儿子当了官,又开始为我会不会犯错误担心。有时,我加班回来晚了,她总是站在家门口或端坐在客厅里等我,劳心费神地关心我八小时之外的交友、应酬,比组织上监督还严。我在外留宿,到家时她要查点事由,甚至我出差返家时带回来的物品,她都要一件一件地查看……</p><p class="ql-block"> 母亲生育了我们兄弟姐妹6个,在我孩童时的记忆里,她在县粮食局下属粮油加工总厂担任搬运工,将一担担稻谷从粮库挑到生产车间,再驮着加工好的每麻袋150斤重的大米,沿着由3根木头搭成的跳板,一步一步走上大卡车……下班回到家,还要管一大家人的吃喝拉撒睡。每天晚上,我都是听着母亲在门外洗衣服的声响入睡的。母亲对我说,儿啊,我不求你们大富大贵,只要你们平平安安。</p><p class="ql-block"> 慈母倚门望,游子行路稳。这些年来,我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伤痛折磨,在平凡的岗位上尽心尽职,先后21次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公务员”“最美退役军人”。2019年10月1日,我作为全国“优秀退役军人”代表应邀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出席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大会阅兵观礼等活动。2021年7月1日,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的邀请,我作为全国“英雄模范”代表再次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出席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p><p class="ql-block"> 今年,母亲90岁。春节前夕,我回到赣州老家。母亲没有像过去那样倚门望着她的儿子归来。我走进卧室,骨瘦如柴的母亲鼻孔里插着引流导管。7年前,母亲摔伤,尽管我们兄弟姐妹不断寻医问药,又有大弟夫妻俩无微不至的照料,却无法阻止病情发展。大弟告诉我,母亲糊涂了,恐怕认不出你来了。可当我俯身靠近母亲的那一刻,我清晰地看见母亲的嘴唇在动,眼眶里有了泪花。</p><p class="ql-block"> 吃年夜饭时,我们把餐桌摆在了母亲的卧室,兄弟4个围坐在妈妈两边,当我们举起酒杯辞旧迎新时,奇迹发生了:母亲突然颤巍巍地向天空张开双臂。我们弟兄四个都激动不已。我的眼里再次充满了泪水。</p><p class="ql-block">责任编辑:余洋洋 欧阳倩</p><p class="ql-block">本文为地方平台发布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王健根同志简历:男,1962年10月出生,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人。1979年11月入伍。中共党员,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宣传干事、营长和师宣传科科长、《江西公安》总编辑、江西省公安厅宣传处二级调研员等职,三级警监警衔。作品见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文艺》《啄木鸟》《报告文学》等,其中32万字的纪实文学《“零口供”下的较量》荣获江西省首届金盾图书奖。</p> <p class="ql-block"> 王健根同志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英勇无畏,冲锋在前,荣立一等战功,是我身边的英雄。在这篇文章中,他充满激情地记叙了自己战斗负伤的经历和工作经历,字里行间充满了慈母倚门望的深厚情感,充满为党卫国铸忠诚的情怀,他在工作岗位上忠于职守、尽心尽责。这篇文章感人肺腑、值得学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