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在新的新视野——马在新先生大红袍美术作品新探

雪之韵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赋、勤奋、机遇,是艺术成功的三要素。这里分析一下三者之间的关系。大家知道,天赋:是先天具备的感知力、创造力等基础条件;而勤奋:是通过持续练习打磨技巧、积累经验,将天赋转化为实力;最后是机遇:指遇到赏识者、获得展示平台、契合时代需求等外部条件,能让才华被看见和认可。马在新先生三方面都具备,他是幸运的,也是有天赋的,更是靠勤奋转化后,让艺术插上翅膀。也有观点将第三点替换为“悟性”,强调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但“机遇”是更被广泛提及的组合。这句俗语核心是描述艺术创作或认知层面的三个进阶阶段,正如“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一样,都是围绕山字作文章。但本质内涵有根本之区别。前者是物象的客观存在,画家只是描临而已;中者从具象进化到自事物的表象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画家笔下的艺术已从原始状态裂变成形质无常,心象合一;最后对艺术开悟,九九归一又回到原点。其实,这早已不是那个山了,对山赋予了精神的属性。第三阶段是对第一的回望与坚守,是对第二阶段的扬弃与超越。这一哲学概念的呈现,让我们见到了艺术从初始牙牙学语早期,业已进化到质地飞跃的成熟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综上所论,对三个阶段绘画的核心分析,与马在新先生的绘画艺术成就如出一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 第一阶段:画花是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对美的入门或初始认知阶段。创作者以客观视角观察事物,绘画时追求对花的外形、色彩等表面特征的精准复刻,力求“像”,此时的“花”就是现实中具体可见的花,创作还停留在具象模仿层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 第二阶段:画花不是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进阶或深化认知阶段。创作者不再满足于外形模仿,开始思考花背后的内涵,比如通过花表达情感、意境或哲学思考。此时画的“花”可能打破现实形态,融入主观理解,它不再是单纯的自然之花的自然绽放,而是承载画家思想的艺术载体,故“不是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 第三阶段:画花还是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成熟或返璞归真阶段。创作者经过前两阶段的摸索和积累,已能驾驭技巧与思想的融合,看似回归简单的“画花”,实则是在深刻理解花的本质后,用简洁自然的方式呈现,既保留花的核心特质,又蕴含丰富内涵,达到“形神兼备”境界,因此“还是花”。简言之,这是从“具象模仿”到“主观表达”,再到“本质回归”的升华过程,适用于艺术创作、认知成长等多个领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马在新先生的成功归纳于注重艺术理论学习。仅以2007年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室为例,据说他反复研读《时代与民族精神-一李魁正研究生教学新思维与创作研究》这部专著中20来篇论文,此外他还研读过有关“大花鸟”画的理论和不少当代名家的论著及论点。他涉猎阅读的书目有《石涛画语录》、《吴冠中散文选》、《吴冠中谈艺集》、《黄宾虹话语录》《李可染话语录》、《潘天寿论画笔录》、《听天阁画谈随笔》、《石鲁学画录》、《黄永玉散文》、《赵无极讲学笔录》以及《古代西亚埃及美术》、《希腊罗马美术》、《马蒂斯论艺术》、《西方艺术大师论艺术》,于非闇著《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和《关于中国画颜色的研究》,张其翼著《我怎样画翎毛》,俞致贞著《工笔花卉技法》以及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百花工笔画集》等。参考作品集类有《中国民间年画》、《中国民间剪纸》、《中国古代画像石》、《中国藏族石刻艺术》、《敦煌石窟艺术精品丛书》、《新疆石窟壁画艺术》、《日本浮世绘精品》等。马在新先生都如获至宝般的千方百计地学习这些艺术理论。他既懂得理论学习是绘画艺术不可缺少的品质支撑,也深知承扬传统、寻根理脉是绘画艺术不可割断的血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马在新先生这次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红袍画集,是他第二次出版大红袍。出大红袍,是画家中的贵族。特别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少于百人。正如他N年前早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之后,又在去年再次个展入馆。但其作品反响热烈,令艺术界为之一振。他诚如一位资深收藏家一样,默默无闻,沉醉于藏。有语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他北漂十余年,据有关人士透露,他几乎没有卖过多少画,但他生计无忧专心创作。究其原因,据知情者云:他北漂只接过一单生意,为某艺术机构画了一万张画,一张按一千元计也就是千万富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先生藏得真深。平常水不动鱼不跳的,惊蛰期一过,他一出手就知有不有,出手就是天王炸,炸得空前绝后。从艺术分析,第一次的中国美术馆展与第一次出大红袍,与两个第二次,他的作品艺术含金量是有量级变化的。这次他的大红袍作品,同样是重彩双钩花鸟画,但色彩更鲜活,构图更爽劲。如果说第一本大红袍的作品,靠小心翼翼老老实实在画,第二本大红袍就是随心所欲质地飞跃在画。他的艺术思想更加精辟,他的色彩搭配更加大胆。创作中,他秉承重彩着色,双钩提神,以我写我心的理念,丰富探索之路。他的作品可谓重彩佳构,水到渠成。色调明晰中见华丽,构图神操作透仙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新,尚新,同出一辙,半斤八两。马在新先生的重彩花鸟画,无不折射出艺术的新视野。啊啊!欣赏中,不知不觉进入到一个新世界,仿佛画中见到一盏灯,一下子点亮观者的精神高地。与你同呼吸共命运,让孤独的灵魂出窍产生共鸣。在这艺术之圣殿,我多么希望搭乘马老先生艺术的诺亚方舟,去诗和远方领略蓬莱之仙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雪韵小语】19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艺术大咖》之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乙巳孟秋曾凡国写于璞石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