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用了近一周时间,徜徉于呼和浩特的大街小巷,在晨钟暮鼓之间,一座座古老的召庙犹如镶嵌在青城大地上的文化明珠,承载着时光沉淀的智慧与壮美,也妆点着这座塞外名城的独特风貌。走近它们,不仅是一次对其深厚文化内涵的领悟,更是一场沉浸式的艺术熏陶。</p> <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的召庙(藏传佛教的寺院)文化,是其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底蕴。它们静默地诉说着这座城市从古至今的开放与包容,让每一位走近它的人,都能感受到其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与精神传承。</p> <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素有“召城”之誉,历史上这里曾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的说法,堪称“一座城池半城庙”。据统计,到1900年时,呼和浩特就有召庙87座,这一数字充分印证了呼和浩特作为整个蒙古高原黄教中心的崇高地位。这其中,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主持修建的大召无量寺尤为著名。</p> <p class="ql-block">大召寺是康熙皇帝的家庙。建筑群为三院串联式,且东西各设有侧院,共有殿宇20余座。是呼和浩特地区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宗教建筑群。大召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藏、蒙三族的建筑艺术特点。</p> <p class="ql-block">它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银佛寺之一,寺内供奉着由三万两纯银铸就的释迦牟尼像。佛像高达3米,银质的温润与佛像的慈悲神态相融,是中国现存最大银佛之一,尽显工艺之精;佛殿前通天柱上的金色蟠龙雕像,龙身盘旋、鳞爪分明,似欲腾空而起,将力量与灵动定格,成为雕塑艺术的经典之作。更是一座融汇了汉、藏、蒙三个民族艺术精华的文化圣地,其银佛、龙雕、壁画并称为“三绝”。</p> <p class="ql-block">大召无量寺建筑采用汉庙形式,主要建筑沿南北中轴线对称分布 。其山门为多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屋檐下悬有“九边第一泉”匾额 。大殿是寺内唯一一座汉、藏结合风格的建筑,经堂、佛殿相连,庄重古朴。飞檐翘角与厚重墙体相映,既有汉地建筑的规整对称,又有藏传佛教建筑的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大召无量寺的美,不止于视觉的惊艳,更在于其将宗教信仰、民族文化与艺术创造融为一体,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岁月沉淀的文化底蕴。它在建筑、雕塑和绘画艺术上融合了蒙、藏、汉三种文化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与大召寺院一路之隔的席力图召,始建于明朝,也是座藏传佛教寺院,是为迎接三世达赖索南嘉措而建 。席力图召的建筑融合了汉藏风格 ,五进院落沿中轴线铺展,古佛殿是席力图召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殿内柱子上雕有盘龙,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寺东南隅的汉白玉覆钵塔,高15米,造型雄伟。全部用汉白玉雕刻垒砌而成。它是内蒙古地区现存最大、最精美的清代覆钵式喇嘛塔之一。塔身雕刻丰富,有佛教的七珍、八宝、瑞兽、梵文六字真言等图案,以及祝愿吉祥如意、长寿多福的图案。相传此塔是为祈求活佛长寿而建。</p> <p class="ql-block">五塔寺,<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名“慈灯寺”,</span>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藏传佛教寺院 。始建于清雍正初年。五塔寺的布局具有典型的汉族中轴线特色,中轴线南北走向,两边严格对称,共分为三个院落。</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五塔寺主体建筑金刚座舍利宝塔通高16.5米,由塔基、金刚座和座上的五座小宝塔组成,是一座砖石结构的金刚座式宝塔,仿造印度菩提迦耶式塔而建。塔身遍布浮雕,有1560余尊鎏金佛像以及狮、象、金翅鸟等浮雕,是清代砖雕艺术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整体为砖石结构,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仍保持着稳定的结构形态,是清代北方地区金刚座式塔的代表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乌素图召位于呼和浩特市西北郊大青山南麓的乌素图召是一处著名的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群,皆为明清建筑 。古代曾有七座寺庙,历经岁月变迁,如今只保存有庆缘寺、法禧寺、长寿寺和罗汉寺完整地保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乌素图召的建筑揉合蒙、藏、汉艺术于一体,总体布局以汉式院落为主,单体建筑则各具特色。如庆缘寺为藏汉式建筑,大雄宝殿古朴庄重,雕梁画栋;法禧寺是两进院落,藏式特点浓厚;长寿寺和罗汉寺则是纯汉式寺院。</p> <p class="ql-block">乌素图召的庆缘寺壁画古朴精美,将藏传佛教故事与蒙汉绘画技法深度融合,色彩历经数百年依旧鲜活,笔下的佛、菩萨形象兼具藏式的庄严与汉式的细腻,成为展现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观音庙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是呼市的汉传佛教寺院。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清代曾四次重修,历经岁月变迁,它是呼和浩特市内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汉传佛教寺院,也是昔日“汉佛庙之首”,见证了汉传佛教在呼和浩特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呼和浩特,观音庙是呼市区唯一完整保存的汉传佛教寺院,它见证了清代以来汉族移民在塞外的信仰传承,是蒙汉文化交融的宗教象征。寺内还设有佛教文化展馆,展示汉传佛教在塞外的传播历史。</p> <p class="ql-block">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南街,建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为呼和浩特市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清真寺。是一进两出四合院。建筑由西向东依次是山门、圣殿、南北讲堂、过厅、望月楼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清真大殿是寺内的主体建筑,为水磨青砖中式建筑,三开拱形门,上楣刻有精细的阿拉伯文。殿顶由十二根红漆大柱立撑,支柱上刻着《古兰经》,殿内可容五百多人聚礼。大殿房顶上有五座六角顶楼。望月楼是大寺东南侧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些召庙、寺院远非单纯的宗教场所,它们曾是这里旧时社会的经济、文化、教育乃至医疗中心,是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生动见证。</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宗教建筑风格兼具中原传统布局的庄重与藏式建筑的绚丽,飞檐斗拱间尽显庄严,朱红墙壁与琉璃金顶在阳光下交相辉映。</p> <p class="ql-block">殿内的佛像、壁画、唐卡、雕刻以及珍藏的宗教法器,无不凝聚着历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超凡审美,使得游客们每一次驻足观赏都成为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p> <p class="ql-block">大召寺的银佛静观四百年沧桑,琉璃金顶下汉藏建筑艺术完美交融;席力图召的经堂飞檐舒展,彩绘梁枋间蒙藏文化对话数百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塔寺的金刚宝座塔耸入云霄,塔身浮雕刻印着梵汉合璧的艺术密码;乌素图召的庆缘寺壁画古朴精美,将藏传佛教故事与蒙汉绘画技法深度融合,色彩历经数百年依旧鲜活,笔下的佛、菩萨形象兼具藏式的庄严与汉式的细腻,成为展现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观音庙的观音殿庄严肃穆,把佛教文化与北方地域建筑特色巧妙结合,殿内供奉的观音造像神态慈悲,梁枋上的彩绘既有佛教吉祥纹样,又融入了草原元素的灵动线条,尽显独特韵味;</p> <p class="ql-block">清真大寺的望月楼挺拔秀丽,将伊斯兰文明与中国传统建筑匠心相融;包尔汗佛塔的洁白塔身与殊胜装藏,体现了藏传佛教的庄严与宏伟;天主教堂的哥特尖塔与彩色花窗,则见证了中国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痕迹。</p> <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市这些宗教建筑不仅是信仰的载体,更是多民族文化艺术交融的立体画卷,那一砖一瓦间沉淀着呼和浩特作为塞外名城的独特气质,同时也体现出呼和浩特这座塞上古城的包容胸襟与多元文化共生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它让伊斯兰的穹顶、佛教的经幢、藏传佛教的壁画在此和谐共存,见证着不同文化在此碰撞、融合,最终凝练出独属于这座城市的历史温度与人文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