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如光 书香致远--北陵校区文学班庆祝教师节主题班会

丁志勇

<p class="ql-block">踏过阳春三月的明媚,穿越盛夏骄阳的炽热,步入金秋九月的丰盈,时光如笔,书写着季节更迭的诗行。在这丹桂飘香、硕果盈枝的时节,我们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新学期,也迎来了第四十一届教师节。北陵校区文学班班委会与党支部携手策划了一场以“庆祝教师节、迎接新学期”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将敬意化作墨香,将感恩谱成诗篇,凝聚起全班学员对师恩的深情礼赞。</p> <p class="ql-block">主题班会由邢春和书记与李凤春副班长共同主持。他们以温润而深情的语言拉开帷幕:“在这墨香与菊香交织的秋日里,我们再次相聚于这方书香氤氲的讲堂。第四十一个教师节的暖意仍在心间流淌,而我们对恩师的感念,早已超越言语的边界。此刻,请允许我们代表全体学员,向我们心中最敬爱的王汐濛老师,道出那句深藏心底的告白:谢谢您,亲爱的老师,您辛苦了!我们永远爱您!”</p> <p class="ql-block">由班里两位高龄学员吕淑琴大姐与邢春和书记代表全班同学向汐濛老师敬献鲜花,并致以节日的诚挚祝福。吕大姐动情地说:“在这三尺讲台、这个温馨如家的集体中,老师是最美的风景。第41个教师节如期而至,我们心中满是感慨与感恩——感谢您用辛勤的耕耘带我们走进文学的殿堂,用无私的付出点亮我们晚年的精神之光。今天,我们将最崇高的敬意、最真挚的感激,连同这束最美的鲜花,献给我们可亲可爱的汐濛老师!”</p> <p class="ql-block">副班长胡桂娟同学代表全班深情致辞:两年来,是汐濛老师用智慧点亮了我们的文学之路,用师者仁心抹平了年龄的沟壑。您引领我们走过的,何止是诗词的长河,那是以心灵铺就的星河璀璨。那些曾沉睡的文字,在您的讲述中苏醒、站立、奔跑,甚至与我们相视而笑。而您,正是我们生命中最动人的一首诗,年轻如早春初樱,才情似不竭夏泉。您不仅教会我们品读唐诗宋词的韵律之美,更让我们懂得文学,是一场温柔的抵抗,抵抗遗忘、抵抗孤独、抵抗时光的荒凉。这两年您给予我们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凝视世界的另一双眼睛,是步入新时代的一方山水,更是被书香浸润过的一颗心。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每一位同学,向您深深鞠躬,轻声说一句:谢谢老师,我们爱您。</p> <p class="ql-block">王汐濛老师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师节收到同学们如此真挚的祝福与肯定,是我莫大的荣光,也是对我教学工作最珍贵的褒奖。感谢各位“文学叔叔阿姨”一直以来的支持与鼓励,我将以此为动力,感恩这场美好的相遇。我愿做一名知心同行者,与大家一同追逐我们共同热爱的那道光——文学之光。让我们携手并肩,继续在书香中前行,向着心中的学习目标坚定迈进!</p> <p class="ql-block">学员代表程树伟深情发言,回顾汐濛老师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点滴历程:从《诗经》的质朴吟唱,到唐诗的雄浑壮丽,宋词的婉约深情,再到明清小说的艺术高峰,她以渊博的学识与独到的见解,为我们破解一篇篇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密码,带领我们触摸那些穿越千年的灵魂回响。她的课堂,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对话。我们深深感恩王老师的倾心付出与无私奉献。</p> <p class="ql-block">班长王健英代表全班作总结发言。他衷心祝愿王老师教师节快乐,并深情回顾了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的点滴付出:一字一句的讲解,一课一章的引导,无不体现着她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他说:“师恩如灯,照亮前路;师德如光,润物无声。我们将铭记这份深情厚谊,不负教诲,勤学不辍,以优异的学习成果回报老师的辛勤耕耘。”</p> <p class="ql-block">副班长李凤春同学宣布主题班会圆满成功,并开启由同学们自创自演的文艺节目环节。师生欢聚一堂,共庆佳节,书香与笑声交织,温情与才情共鸣。</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节目,</p><p class="ql-block">原创诗朗诵《致敬!老年大学的恩师》</p><p class="ql-block">创作 表演:吕淑琴</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节目:诗朗诵《致汐濛老师》</p><p class="ql-block">创作:李凤春</p><p class="ql-block">表演:邢春和 李凤春</p> <p class="ql-block">第三个节目:</p><p class="ql-block">原创作品朗诵《师恩如光 微以致远》</p><p class="ql-block">创作表演:杨淑芝</p> <p class="ql-block">第四个节目:《二十四式太极拳表演》</p><p class="ql-block">表演者:刘振杰 丁志勇</p> <p class="ql-block">第五个节目:电声管独奏《我爱你中国》</p><p class="ql-block">表演者:程树伟</p> <p class="ql-block">第六个节目:诗朗诵《赤壁赋》</p><p class="ql-block">表演者:张维兰</p> <p class="ql-block">第七个节目:古典诗词朗诵《木兰词》</p><p class="ql-block">表演者:王英 丁志勇</p> <p class="ql-block">第八个节目:女声独唱《你是人间四月天》</p><p class="ql-block">演唱者:刘翠红</p> <p class="ql-block">第九个节目:独舞《苏幕遮》</p><p class="ql-block">表演者:胡桂娟</p> <p class="ql-block">大合唱:《辽宁老干部大学校歌》</p><p class="ql-block">《歌唱祖国》</p><p class="ql-block">指挥:张宗参</p> <p class="ql-block">歌声渐歇,情意未散。金秋的暖阳透过窗棂,洒在每一张微笑的脸庞上,也将这一刻的感恩与敬意悄然定格。而我们深知,比鲜花更持久的是铭记,比掌声更深远的是传承。师者如光,照亮前行的路;书香致远,润泽晚年的梦。在这片文学的沃土上,我们将继续追随那束光,让诗意长存,让师恩绵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我喜爱的老师王汐蒙》 </b></p><p class="ql-block"><b> 文学班:卜海 </b></p><p class="ql-block">我作为辽宁老干部大学文学班的学员。通过跟随王汐濛老师学习的一点一滴、一幕一幕,越来越从内心深处喜爱王汐濛老师。</p><p class="ql-block">我喜爱她的知识渊博。王老师教授的古典文学课程,涉猎历史、文学史、经典作家和作品赏析等学科知识,她都能熟练掌握,如数家珍。在讲授屈原、曹操,嵇康、陶渊明等古代作家及其作品时,她都诿诿道来,象讲故事一样,作详细的赏析和阐述。使我们对作家及其作品的个性和影响有全面的理解。 </p><p class="ql-block"> 我喜爱她对教学的认真负责。王老师每堂课都认真备课,准备完整的教学课件,课后把课件在班群里发布,同学们通过课件巩固学习内容,缺课的同学,通过查阅课件,拾遗补缺,也能了解相关知识。 我喜爱她对老年教学的倾情投入。王老师根据老年教学的特点,经常增加文学常识和生活常识,课上遇到二十四节气时,讲授相关知识,提醒大家如何注意养生。文学班有很多文学创作的“大咖”,发表各种文学作品,她都利用休息时间,认真阅读,给予详细点评。 </p><p class="ql-block">我喜爱王老师高尚的品格。王老师对老年学员十分关心和爱护。在疫情期间,经常介绍疫情防控知识,嘱咐大家注意防护。她还针对季节变化,介绍流感病毒防治的情况,提醒什么药对当时的流感防治有效。 </p><p class="ql-block">我喜爱她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王老师在古典文学的教学中,注重宣扬作家和作品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同学们的作品点评时,既肯定艺术性,更特别强调思想性,体现了老师鲜明的政治特色。 </p><p class="ql-block">王汐濛老师不仅我喜爱,文学班的同学都喜爱,有很多同学幕名来文学班学习。 </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教师节写给老师的信》 </b></p><p class="ql-block"><b> 张淑艳</b></p><p class="ql-block">尊敬的王汐濛老师,亲爱的同学们:</p><p class="ql-block">在这个飘着墨香与菊香的季节,我们又一次相聚。第四十一个教师节的温暖仍环绕心间,而我们对您的感激,早已漫过言语的边界。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学员,向我们心中最珍贵的王汐濛老师,说出那句藏在心底许久的话:谢谢您,亲爱的老师,您辛苦了!我们爱您!</p><p class="ql-block">您带我们走过的,何止是文学的长河?那是用心灵铺就的星河—— </p><p class="ql-block">从《诗经》中走出的露珠与秋风,到屈原笔下那片忧国怀乡的月光; </p><p class="ql-block">您让孔子的仁、孟子的义,不再是遥远的高台道理,而是我们生活中温暖的灯火; </p><p class="ql-block">您把秦汉的风骨、魏晋的气度,一个个揉成故事,轻轻放进我们黄昏的年岁里。</p><p class="ql-block">还记得您讲曹操,就像讲一位故人,豪情中带着沧桑; </p><p class="ql-block">说曹植,仿佛说起少年时的梦,才气纵横却也脆弱易伤; </p><p class="ql-block">王羲之的兰亭,在您的语言里重新流动起来, </p><p class="ql-block">而我们,也仿佛成了那群与清风共饮的雅客。</p><p class="ql-block">您更把陶渊明的“归去来兮”, </p><p class="ql-block">变成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归乡之路—— </p><p class="ql-block">不是退避,而是归来;不是结束,而是开始。</p><p class="ql-block">您用风趣抹平了年代的沟壑,用智慧点亮了陌生的姓名。 </p><p class="ql-block">那些原本沉寂的文字,在您的声音里重新站立、行走、奔跑, </p><p class="ql-block">甚至与我们相视而笑。</p><p class="ql-block">而您,就是我们中间最美的那一首诗—— </p><p class="ql-block">年轻如早春的初樱,才情似不歇的夏泉; </p><p class="ql-block">目光温柔如秋月,言语清澈若冬雪。 </p><p class="ql-block">您不仅教会我们品读唐诗宋词的韵律, </p><p class="ql-block">更让我们相信:文学,原是一场温柔的抵抗, </p><p class="ql-block">抵抗遗忘,抵抗孤独,抵抗时光的荒凉。</p><p class="ql-block">这两年,您给我们的,不只是知识, </p><p class="ql-block">是凝视世界的另一双眼睛; </p><p class="ql-block">是步入新时代的一方山水; </p><p class="ql-block">更是被文学浸润过的一颗心—— </p><p class="ql-block">柔软,却更有力量。</p><p class="ql-block">所以,在此,我想代表每一个人, </p><p class="ql-block">向您深深鞠躬,也向您轻轻说一声: </p><p class="ql-block">我们真的爱您,如诗真诚,如文长久。</p><p class="ql-block">现在,请让我们一起举起杯来, </p><p class="ql-block">为我们了不起的王汐濛老师, </p><p class="ql-block">为她的才、她的情、她的美丽与初心, </p><p class="ql-block">也为她为我们打开的整片文学天空—— </p><p class="ql-block">干杯!</p><p class="ql-block">谢谢您,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文学班随想》</b></p><p class="ql-block"><b> 张志明</b></p><p class="ql-block"> “拨乱反正”后,各项工作走向正轨,干部老龄化和终身制问题日渐突出。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党中央提出废除干部终身制,大批干部以离休退休方式退出岗位,辽宁老干部大学也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四十余年过去了,形势又有新变化,老龄化社会到来了。现在的学员,在老干部大学开办之初,是工作骨干或刚走入工作岗位,文学班老师王汐蒙同志还未出生。</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学员,全程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也努力奋斗过了,已进入享受生活的阶段。汐濛老师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教学小有成效,处于事业蒸蒸日上的阶段。年老学员,年轻老师,这也算是老干部大学的特点,但也最能体现师德师心。</p><p class="ql-block">汐濛老师讲授很下功夫,立足文学本身,介绍历史背景,归纳发展规律,做到文史哲是一家。</p><p class="ql-block">汐蒙老师对学员很有感情,有意选择学员在学生时代接触过的文学作品作为素材,既有感情温度,又能做到事半功倍。</p><p class="ql-block">汐蒙老师对学校有使命感,老干部大学敦请其教学,她未因为对职衔晋升帮助不大而拒绝,而是用心准备,用情教授。</p><p class="ql-block">关于汐濛老师的美谈还有许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教师节来临了,祝老干部大学越办越兴旺!祝汐濛老师节日快乐!祝学员们身心健康!</p> <p class="ql-block">摄影: 李彦军 丁志勇</p><p class="ql-block">音响视频制作:程树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