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儿子还没有长大的时候,我,就是他的家。</p><p class="ql-block"> 那时,家是一个具体的、温暖的地方。是他读书放学后,背着书包就能冲进来的那个门;是他在外玩耍归来,满身尘土时嚷嚷着“我回来了”的那个窝。也是他在外被人欺负可以随性哭诉的地方。家里永远是我们三个人,围坐一桌,日子简单却也健康圆满。</p><p class="ql-block"> 后来,儿子长大了。是从他背上行囊去杭城上大学那一刻开始的。我们送他去学校,替他铺好床铺,那个陌生的宿舍,似乎转眼就成了他在外的“家”。他到家了,总是催我与他妈妈返回,我知道他怕我们在他那里陪着辛苦,但更知道我们的家,从此就变成了儿子电话那头的牵挂和寒暑假才能停靠的港湾。</p><p class="ql-block"> 从此后的每一个寒暑假就成了我们家团圆的日子,有时他因与同学有约而晚归我还是会望眼欲穿。 此后我们曾多次去学校看望他,每次的相见虽然开心,离别时我心里总有不舍;儿子大了总要成家立业,这道理我懂,儿子在校读书是他奔向他的未来的必经之路;今天与孩子的别离,终将成就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家。</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理想成真。儿子长大了,读研毕业了,寻到了他自己想要的工作;接着娶妻、生子,终于亲手建立了他自己三口之家。当初,我曾经是他的家,如今只是他时常回来探望的故乡;现在,他成为了我的家;正是这生命最美好的传承,家以血脉形式的延续,家才以爱的方式存在;我乐是他大家庭里最亲的家人。</p><p class="ql-block"> 家的定义,从此改变。它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地址,而是一种血脉的牵连和心的归属。我欣慰地看着他成为了像当年的我一样的丈夫和父亲,也坦然接受了自己角色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从此,我的有生之年将在儿子的家里接受爱护;儿子的家,就是我最坚实的根脉和最温暖的港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15日夜杭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