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 水

鼎山老秦

<p class="ql-block">  我们秦姓祖先明朝嘉靖年间迁移到湘南祁东白石町,町的两边都是几十米高的紫色页岩山峦,典型的页岩丘陵地带,衡邵走廊上的干旱死角,十年九旱,人畜饮用水极度困难。陶缸储水,木桶挑水持续了数百年。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用电钻开釆取地下水,才彻底改写了当地人饮用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一、清洁纯净的井水源自金排山脉</span></p> <p class="ql-block">  由于页岩山峰长年经雨水冲涮和烈日曝晒,容易风化,因此,衡邵走廊这一带很难看到崇山峻岭。满目小山重叠,丘峦起伏,山穷水瘦,<span style="font-size:18px;">紫色页岩形成的砂质田土蓄水能力极差,人见砂土</span>愁,禽兽难滞留。</p> <p class="ql-block"> 金排山是白石町里能看到的最高山峰,比南面层叠的页岩山峦高出不少,在这一带少有名气,不仅是衡南与祁东的分水岭,而且还储藏有丰富的重晶石矿。八十年代初,上面还组织开釆挖矿,在金排山里挖出了洁白的重晶石,并用人工一担担挑到甘棠集火车站,用火车皮运往外地,让金排山热闹了好一阵子。后因重晶石开釆利用价值太低,开釆挑运成本太高,便中断开釆了。</p><p class="ql-block"> 金排山是连排层叠的山峰,从北面的衡南县一直排闼将翠绿山林送至南面的白石町,金排山的西南面山嘴,将正福町与白石町分隔开,山嘴上有块平地叫安福坪,也住了一户秦姓人家,安福坪西北向是正福町,面对白石町,西望下白石。</p> <p class="ql-block">  金排山山嘴安福坪对面的山皂(皂有土旁,方言,山坳叫皂)叫禾一皂,禾一皂有两块巨大的白色石头从地里冒出来,其实就是金排山脉延伸过来的重晶石,象鹤立鸡群一样矗立在周围的紫色页岩砂石中。族谱记载,秦姓祖先就以此白石为界,町上面的院子就叫上白石,下面的院子就叫下白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正福町近金排山主峰方向的山皂里修了一座水库,离水库不远的金排山横子皂山脚下,有一口水井,不分雨水季节和干旱季节,常年流水不断,水质清澈甘甜。金排山东南面山嘴伸向了上白石,山嘴近白石町田边的地方,也有一口水井,水质与正福町的水质完全一样。很长一段时期,下白石的人都在这两处水井里挑水喝。到了七十年代中期,下白石也在安福坪下面的白石町农田里砌筑了一口水井,这口井里冒出的井水也源自金排山脉,下白石到这口井挑水走路要近得多,最大的缺点是,一到春夏涨水季节,田里的泥水会漫灌或渗进井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二、稚嫩的肩膀挑起的是一份家庭责任</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家世居白石町,祖父因其父亲早逝,三岁随母下嫁竹堤村。未及成年便随人去蓝山县学手艺,刚成年便被国民党抓壮丁当了通讯兵,官至通讯连长,后转业至祁阳县城,贩卖蔬菜谋生。偶遇部队上司来祁阳当县长,被上司安排到县电讯局任指导员,老家叔侄纷纷找上门来谋求差事,祖父尽力帮忙。1944年,日本鬼子从衡阳打到祁阳,祖父的住房和办公的电讯局,均被炸毁,两个叔叔在逃难途中病亡。解放前夕,祖父祖母带着我父亲又回到阔别了几十年的下白石老家。好在祖父为官任上安葬了其孤寡的三叔,院子里人便将其三叔的半截土砖房,让我祖父一家容身。</p> <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前,祖父母因饥寒相继病亡,父亲既要安葬好祖父母,还得负责其未成年的弟妹生活,自己又得成家立业。我上小学时就明白了什么叫一穷二白,我家就是典型的一穷二白。父亲因祖父积德,族上供他读了年多私塾,凭私塾底子,靠刻苦自学,成为了村里拿工分的民办教师,母亲成了没有工资收入,活得相当憋屈的“半边户”。</p> <p class="ql-block">  父母结婚后就碰上三年饥荒时代,接着就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战天斗地就是毛主席给父辈的精神力量。母亲早出晚归,修塘筑坝,挖山修田,插秧割稻,车水杀虫,什么脏活累活都得干。父亲上课,又得忙于修建学校,忙于自学和学艺,几乎以校为家,母亲成为家庭挣工分的主要劳力。我是家中长子,看到母亲在队里白天干活流汗,晚上开会还挨批流泪,深知母亲的艰辛,小学毕业后总想为家庭分担点什么责任。</p> <p class="ql-block"> 挑水便成为我为家里分担责任的最佳选择。十岁左右,每天傍晚时分,我会挑着水桶随院子里的大人们去上白石或正福堂的水井里挑水,两处地方挑水,离家来回距离差不多,估计有3公里多路。开始挑水,只挑小半桶,途中要歇息好几回,肩膀红肿,从不喊痛。初中毕业时,水桶可以装满水,路上歇两肩息,就可以挑回家了。去正福堂挑水,途经外婆家,路面宽些好走点,但院子里的狗叫,小孩是最怕的,必须有大人相伴,才敢去正福堂的横子塘水井里挑水。去上白石水井里挑水,走的是田间小路,上陡下坡,肩膀挑水,脚下走路得格外小心。记得有一年冬天,我在白石町水井里挑水回家,由于山边小路上结冰,路面湿滑,一脚不慎滑跌,一桶水滚落到路边几米高的岸田里去了,另一桶水将衣裤全弄湿了。捡回摔落的水桶,回家换了衣裤,又重新去井里挑水,不给母亲增添任何麻烦。只要我放学回家,母亲就不用操心厨房水缸里会缺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三、口口山塘留下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石町里秦姓人家,饮用水靠的是金排山脉,田土灌溉靠的是金排山对面的那绵延数公里的紫色页岩山。</span></p> <p class="ql-block">  农民最忙的应该是双抢季节,可在人民公社时代,我们那里的农闲季节,农民比双抢还辛苦。从上白石皂里修水库,下白石禾一皂修水库,油子皂修山塘,对门皂修山塘,马栏皂修山塘,屋后皂修山塘,仓一皂修山塘,牛栏皂修山塘。有山皂的地方,就修筑有水库和山塘,白石町伴山边就有两座小水库和六口山塘,不到十年时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靠人挖肩挑石夯筑坝,全</span>部修好,我们母亲那一代农民为改变紫色页岩地带用水困难的现状付出了多少汗水。</p> <p class="ql-block">  队里修水库修山塘是按家庭人口安排任务的,父亲在学校上课,母亲要独自承担全家五个人的任务。修两座水库和油子塘,我利用假期帮母亲挖土和挑土外,其余都是母亲一个人咬紧牙关起早贪黑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  水库和山塘修好后,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多好处,确实是功在当代,福及子孙的善举。水库和山塘不仅可以养鱼,还可以灌溉台岸田的禾苗,挑水还可以浇灌土里的薯苗和蔬菜,屋门口的水塘又可保证人畜日常用水。我家曾住在院子堂屋后面,家里日常用水就是我每天从屋后皂山塘里挑的。仓一皂的山腰上,我家的土里插了红薯苗,每天早晚,我会去仓一皂塘里挑水浇。我家在牛栏塘有块台岸田,干旱季节,我会去牛栏皂塘里挑水给禾苗救急。我家有块旱土在油子皂,我会去油子皂塘里挑水浇灌茄子和辣椒苗。</p> <p class="ql-block">  山脚下有井水可挑,是大自然的恩赐;水库山塘里有水可挑,是父母辈用汗水创造而遗留子孙后代的财富。</p><p class="ql-block"> 挑水承担的是家庭责任,让山塘水库有水可挑,承载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