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的享受 作者:钱平雷

qianpinglei

<p class="ql-block">“美杰三重奏”海报</p> <p class="ql-block">“艰苦”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悉尼歌剧院“美杰三重奏”音乐会欣赏记</p> <p class="ql-block">一 </p><p class="ql-block"> 昨天晚上(2025年9月14日)我与老伴,在女儿鹿怡、外甥女吴健琴和女儿的朋友董晔蒨的陪同下,到举世闻名的音乐圣殿——悉尼歌剧院,欣赏了由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大提琴演奏家秦立巍和钢琴演奏家孙颖迪等三位华人组成的“美杰三重奏”表演的音乐会。所有海报和广告上都是显示上述三位音乐家的照片。但据说钢琴演奏家孙颖迪“生病”了,临时邀请了一位白人钢琴家康斯坦丁• 沙马雷(Konstantin Shamray)接替了他的角色。说起吕思清、秦立巍、孙颖迪三位音乐家,我虽然从来没有在现场聆听过他们的演奏表演,但在电视或者其他媒体上,知道他们的演奏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都在国际大赛中得过大奖。尤其是吕思清他不仅与国内外交响乐团合作,还与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过《梁山伯与祝英台》。他在国内与盛中国、俞丽拿等一流小提琴家齐名。</p> <p class="ql-block">本应出场的“阵容”</p> <p class="ql-block">实际登台的演奏家</p> <p class="ql-block">昨天去音乐会前,我只知道这是三位著名的音乐家演奏会,不知道是采用“钢琴三重奏”的形式表演的。像我们这类泛泛的音乐爱好者,由于是 “爱好者”,又不是专一“追”星的“迷”,所以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更喜欢音乐形式呈现多样性和艺术性,达不到欣赏过于专业演出的水平,特别是对于西洋古典音乐而言。记得我在初中时代,曾经去上海我们家附近解放剧场观看由当年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教师,洪腾的钢琴,郑石生的小提琴和钱慧娜的花腔女高音的独唱独奏音乐会,那次还是哥哥买的较贵的票子。我这个初中生觉得,去看只有3个人表演相当专业的音乐会,有点不太值得。远远没有之前在“上海之春”音乐节展示期间,有10来位音乐家共同联袂演出的独唱独奏音乐会来得丰富多彩。这个印象对我一生影响至今。</p> <p class="ql-block">所以当我以为当晚的音乐会是三位演奏家的独奏音乐会,心里已经有点犯嘀咕了,没想到昨天的音乐会还不是三人分别独奏的表演,而是三人共同演奏同一首乐曲的“三重奏”,这是我在拿到节目单时才刚刚知道的。今天他们三人表演的节目是由贝多芬、舒伯特分别创作的“钢琴三重奏”两首乐曲,是我完全不熟悉的古典音乐作品。因此我在欣赏他们在上半场表演的第一首乐曲的时候,由于不了解该乐曲的创作背景,一直处于茫茫然的状态之中。于是在中间休息期间,急中生智,通过“DeepSeek”突击“恶补”了一下两首乐曲的背景,这才在下半场进入“似懂非懂”的阶段。最后,出人意料地在他们加演的三首的乐曲中,才逐渐获得了真正的音乐美感,可以说整个音乐会就是我的一次“艰苦”的艺术享受。</p> <p class="ql-block">当晚音乐会的节目单</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 昨晚当我进入悉尼歌剧院音乐会大厅时,发现我们是座位处于剧场靠后较高的部位。离舞台较远,但在舞台和观众席的中轴线上,视野是比较清晰的。从舞台到大厅最高处的观众席几乎满座,两侧的包厢位置左右只各有一处有观众,其它包厢的座位几乎都空置着,说明入座率处于一般尚可的状态。我还发现今晚音乐会的观众几乎都是华人,只有个别洋人。吴健琴说,这三位音乐界虽然属于国际一流的音乐家,在中国国内和海外的华人界已经相当著名,但还达不到世界顶级水平,所以像澳大利亚当地普通老百姓中名气就不是很大了。于是就导致绝大多数的听众都是华侨、华人的缘故。我们虽然坐在高处,离舞台较远,但作为我一名土木建筑科技人员观察大厅内部的建筑结构,倒是一个很好的部位,确实不愧是世界一流的音乐殿堂,气势非常壮观。吴健琴毕竟是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也是悉尼的音乐界专业人士,她对澳大利亚的音乐界的情况非常熟悉,我们的座位前后不少听众也都是她的同行、学生和朋友,她不时地与他们互相问候致意。也将我们介绍给她的亲友们。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不少本次演出的“花絮”。</p> <p class="ql-block">我和老伴在悉尼歌剧院音乐会大厅合影</p> <p class="ql-block">悉尼歌剧院大厅内景</p> <p class="ql-block">晚上8:00,演出正式开始,从舞台左侧走上4个人,三男一女。那三位男士显然是吕思清、秦立巍和康斯坦丁• 沙马雷。那位女士坐在康斯坦丁• 沙马雷旁边,是帮助沙马雷翻阅钢琴谱的。吴健琴说,那女士就是她上次请我们观看音乐剧《哈罗•凯蒂》的主持人,也是一位上海人。第一支乐曲是《舒伯特:降E大调第二钢琴三重奏,D.929》。随着三位音乐家的表演开始,我就陷入迷茫的状态之中,这是一支它的旋律我完全不熟悉的乐曲。看着三位音乐家的演奏,应该是完美无缺的,因为对于西洋乐器演奏的音色和演奏家的弓法、指法以及不同乐器发出来的声音彼此是否和谐,我这个“爱好者”还是多少明白一点的。但是我就是听不出其中的旋律究竟在表达什么意思?光是从节目单上显示的:第一乐章 快板;第二乐章 流畅的行板;第三乐章 谐谑曲-中庸的快板;第四乐章 中庸的快板。我根本无法从中找到什么启发和灵感。我估计大多数的听众也不会比我欣赏水平高到哪里去,他们往往在每一乐章结束时,会报以热烈的鼓掌。我只听见吴健琴在嘀咕,说乐章之间不应该有鼓掌声的。此时我觉得我自己好像处于寓言《皇帝的新衣》的意境之中,因为演奏家的水平和作曲家的创意是不容怀疑的,听不懂只能说明我的欣赏水平还远远不够。</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 将近40分钟的光景,第一支乐曲的表演终于结束了,进入中场休息的时间。我的感觉是五味杂陈,在世界顶级音乐厅聆听高水平演奏家表演,本身是一件非常荣幸甜蜜的事情,但问题是无法尽情地欣赏,于是就成了痛苦的经历了。我问了吴健琴这位音乐家,你听懂了吗?她说:“听懂了。”我说:“我听不懂其中的内涵,无法完整地欣赏。同样像舒伯特的《小夜曲》,我就听得懂。” 她说,音乐不必追求完全听懂,你自己认为是什么意思,就可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我倒是在微信中看到一位姓周的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在一次普及讲座中说过同样的话。但可能是我这个以工程技术人员为背景的人,就是具有总想弄个明白的思维方式。我们习惯了像在听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因为从越剧中我们已经预先知道了《十八相送》《楼台会》《化蝶》等故事情节,所以更加容易理解乐曲是如何用音乐语言来进行演绎和表达的。即使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古典乐曲,也因为通过各种渠道的介绍和解释,也就 多少知道一些其中的内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乐曲的精彩之处。</p> <p class="ql-block">我突然想到,从“DeepSeek”能否找到这两首乐曲想要表达的意思?抱着这样的希望,我打开手机,在“DeepSeek”的APP处,将其点开,输入《舒伯特:降E大调第二钢琴三重奏,D.929》的字样,屏幕上“哗啦啦”出现一系列文字:您好!这是一个非常棒的问题。舒伯特的《降E大调第二钢琴三重奏》(D. 929)远不止是一首优美动听的室内乐作品,它是一部蕴含着深刻情感、复杂矛盾甚至生命哲思的杰作。然后,它介绍了舒伯特创作该曲的时代和个人背景,接着解释了每一乐章各个乐器所表达的内涵。它的总结:舒伯特D. 929钢琴三重奏的深层内涵是 “在悲怆中追寻光辉,在有限中渴望永恒”。正如舒伯特自己所说:“我的音乐是我才华和痛苦的产物。” 这首钢琴三重奏正是这句话最完美的体现——它诞生于痛苦,却因其无与伦比的美和深刻的情感而成为了永恒的才华结晶。</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 我快速地看完有关舒伯特乐曲的内涵介绍后,立即再输入“贝多芬:降B大调第七钢琴三重奏《大公》Op.97”的字眼。屏幕上“哗啦啦”又出现一系列文字:贝多芬的降B大调第七钢琴三重奏,作品97号,被尊称为《“大公”三重奏》,是其室内乐创作的巅峰之作,也是整个古典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钢琴三重奏之一。这部作品献给贝多芬的挚友、学生和最重要的赞助人之一——鲁道夫大公(Archduke Rudolf of Austria)。他不仅是贝多芬的贵族赞助人,更是一位真正热爱并理解其音乐的朋友。他长期资助贝多芬,即使在其耳聋加剧、创作和生活陷入困境时也未曾中断。接着它介绍了各个乐章的乐器的处理情况。尤其是介绍了三种乐器的关系:在《大公》之前,三重奏通常以钢琴为主导,小提琴和大提琴处于伴奏地位。而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真正实现了三件乐器的完全平等。钢琴:技巧辉煌,承担了华彩性和结构支撑的作用。小提琴:旋律优美,经常与钢琴进行高水平的“对话”。大提琴: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和歌唱性,其深沉宽厚的音色得到了充分发挥(尤其是在第三乐章)。 这种“对话性”的内涵,不仅是一种技术上的创新,更象征着一种理想的、平等交流的伙伴关系,这恰好映照了他与鲁道夫大公之间超越身份的友谊。总而言之,它融合了高贵、力量、深情、幽默、挣扎与胜利,代表了贝多芬中期创作的思想和艺术顶峰,至今仍在向听众传递着无比的温暖、力量和希望。</p> <p class="ql-block">有了“DeepSeek”给我上述文字的“垫底”,中场休息以后的下半场正是“贝多芬:降B大调第七钢琴三重奏《大公》”这首乐曲的表演,我在聆听过程中,感觉就大不一样了。我多少知道一些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意思,晓得了每一乐章大概讲些什么内容。虽然“恶补”的效果毕竟有限,但至少自我感觉还是好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 真是没有想到,“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节目单上两首乐曲表演完毕后,在听众致以长时间的热烈鼓掌下,三位艺术家又加演了三首乐曲,而且一首比一首精彩。我说的“精彩”程度,是以我能够理解的程度,和其他听众掌声的响度来判断的。第一首我觉得其旋律有点熟悉,该乐曲属于比较和缓抒情的,但我不知道其曲名是什么?听吴健琴说是电影《辛德拉的名单》的背景音乐。第二首的旋律就比较熟悉了,是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这首舞曲以其飞快演奏速度著称,考验演奏者的娴熟的演奏技巧。自然得到满场听众的欢呼、鼓掌和赞美。在听众持续不断的鼓掌声中,三位演奏家演绎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旋律,尽管这是一首经过改编的乐曲,但原来小提琴协奏曲中主要的乐章和片段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吴健琴说,这是吕思清的保留节目,他的技巧得到了全面的显示。我因为太熟悉这首乐曲了。尤其是熟悉原曲中小提琴与大提琴“对答”的精彩片段,因此知道它们在吕思清和秦立巍二位演奏家表演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辛德勒的名单》</p> <p class="ql-block">《匈牙利舞曲(第五号)》</p> <p class="ql-block">《梁山伯与祝英台》</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几位原来对前面两首古典乐曲一知半解或者基本外行的听众,也因为在此时得到意外的享受,显得非常兴奋。老伴在我耳边说道,原来我认为你这次不会为出席这场音乐会,撰写散文了,如此看来,你肯定又会写上一篇新的观后感的文章了。我频频点头。因为在此场音乐会中,我对音乐的欣赏是一趟先苦后甜的“艰苦”享受,其过程是非常富有戏剧性的。如果再配上几张照片和录像,可以为我的下一本散文集中补上值得回忆的一章。我还在遐想,如果吕思清、秦立巍、孙颖迪三位华裔音乐家能够在此音乐会上演奏一首长度可以与上述两首古典音乐一样,是把脍炙人口的中国乐曲演变成为新颖的钢琴三重奏的乐曲,其演出效果一定会更好,这是我国作曲家和演奏家责无旁贷的天职,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更是每个炎黄子孙任重道远的历史使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