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的美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城大爱 恋恋宜昌</span></p><p class="ql-block"> 文 / 任 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宜昌的闻名,不出三种原因:它是地理要津,控巴蜀,引荆襄,通湘粤,达中原,是我国中部腹地承东接西、南北交流的中枢,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的称号。同时,它又是军事重镇,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素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此外,它还是水电之都。出于防洪和发电等综合效益虑,</p><p class="ql-block">这里已建成了三峡电站、葛洲坝电站、清江隔河岩电站和清江高坝洲电站。</p><p class="ql-block"> 宜昌,旧称夷陵、彝陵、西陵、临江、峡州、陕州、宜都、拓州、东湖等。其中,以峡州和夷陵之名使用次数最多,使用时间也最长。所谓“峡州”,因其地处西陵峡口。而“夷陵”则有两种解释:一说因西北有夷山;一说则是“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p><p class="ql-block"> 虽然宜昌城名几经变迁,城址却始终坐落在三峡的东口。今天的宜昌下辖五县三市五区,市域面积仅21083.58平方公里。其地势自西向东逐级下降,海拔最高点 2427米,最低点 35 米。境内高山、丘陵和平原兼有,属于“七山二丘一平”的地貌格局。按理说,如此僻远的地方,在广袤的中国本该名不见经传,但它却意外地享有着超乎一线城市的知名度。</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地理要津,我们先要引出一段佳话。清乾隆十七年,林有席中进士,授东湖(宜昌)知县。他一来,即修缮城垣,疏通沟渠,修复庙学。政绩之外,林有席在至喜亭题过一副对联:“急峡高岗盘蜀道,自黄牛佐夏,山至此陵,水至此夷。思明德而赛神功,试看天际风帆,片片落迤西一坝;雄藩重镇压荆门,溯白起开秦,郴还改府,府还改县,履升平面怀往迹。遥指江头云树,人人说至喜有亭。”宜昌人都知道,林大人的这副对联写的是一条走出三峡,渐入佳境的路线。</p><p class="ql-block"> 你从艰难的蜀道而来,不知经历多少险滩急流,然后经腰叉河,过鹿角滩,才进入了黄牛峡。这里据峡口的宜昌仅40公里,据今天的三峡大坝只有1000 米,海拔 1047米,是三峡坝区的制高点,黄牛岩有“三峡第一岩”的美誉,是俯瞰“高峡平湖”的最佳地点。</p><p class="ql-block"> 其南岸高崖矗立,三峰突起,峰壁呈灰白色。西边一峰的大石壁上有一幅天生彩画,若粗黑壮士牵一头大黄牯牛,昂首健步。《水经注》里记载“甫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笔致穷形尽相,惟妙惟肖。</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最后的险段。曾经暗礁棋布,犬牙交错。其间河道九曲回肠,泡漩如沸水翻滚。古歌谣唱:“白(滩)次牛,滩如竹节筒。”古歌谣还唱;“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但如今,这里已经属于三峡水库的范畴,航道平直而稳定。</p><p class="ql-block"> 黄牛岩下的黄陵庙,也称黄牛庙。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用以祭祀黄牛助夏禹开峡平江的千古功德。黄陵庙是这里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初建时,香火极盛,后屡遭兵祸,逐渐凋敝。三国时,诸葛亮过此,亲自主持重修,并撰《黄牛庙记》,所谓:“趋蜀道,履黄牛,因睹江山之胜。乱石排空,惊涛拍岸,敛巨石于江中。”到宋代,欧阳修任夷陵令,不信黄牛之力,废前名,始更名为黄陵庙,并赋诗:“江水东流不暂停,黄牛千古长如故。”至明代时沿江工程的情形。万历年间,黄陵庙再次重修;清代乾隆年间,此地刻《凿石平江记》,记载当时安工程的情形。</p><p class="ql-block"> 黄陵庙中现有山门、禹王殿、武侯祠、民居等古建筑,其外橘林环抱,风姿绰约。禹王殿是主体建筑。殿内有清慈禧太后所书的“砥定江澜”和名惠王所书“玄功万古”木匾。此殿由 36根两人合抱的楠木主柱支撑,柱上浮雕九条蟠龙。其中一根“水女柱”,立在殿之左侧,其离地约 4米的柱面,留有历经 120 多年的陈旧水迹。柱上挂着一木牌,书“庚午年洪水至此”。这珍贵的水文资料,记录了有史以来长江最大的一次洪水,时值 1870 年。庙内还存有许多记载洪水水位的碑刻。禹王殿的右侧是武侯祠,祠内有一株铁树、相传为诸葛亮亲手所植。院内还有一口石井,水质极佳。</p><p class="ql-block"> 此后、水夷山陵,远远的,至喜亭就在眼前了。你弃舟登岸,听纤夫棹歌,把栏杆拍遍、看江头云树,天际风帆,天青色的烟雨中,道道青峰隐现。那时候、江岸上的困花应该开得正红,汩汩的江涛兀自高一声、低一声地吟唱。</p><p class="ql-block"> 此时、你仿佛变身为这造化神功的山水长卷,甘心做这鬼斧神工的傀儡。700 里三峡的精魂、软软的,都化在你的血管、脉搏和呼吸当中。这一路,自夔门以来,劈面便鬼斧神工般壮阔。赤甲白盐壁立千仞,瞿塘滟濒急流涌动。继而江流逶迤,折入巫峡的重峦之间。然后,金盔银甲峡、登龙圣泉诸</p><p class="ql-block">峰、翠屏飞凤群峰、松峦集仙双峰联袂而来。背斜崩岩天阶之上,神女峰在流霞中明昧。其后巴东神农、屈原故里、香溪碧水舒缓过渡,及至西陵兵书宝剑峡,山势陡起,清滩镇流急,链子崖势危,相继崆岭滩鬼门、黄牛崖、天生桥、灯影峡,三游洞……至南津关,“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只剩下绕梁不绝的袅袅余音。</p><p class="ql-block"> 然后,你该去看看至喜亭。它和你在江上远眺时不同,这不同不止在于心理,还在于方位。最早的至喜亭位于宜昌古城西塞门外江津(镇江阁)附近,原为宋景祐四年(1037年)峡州知州朱庆基所建,时任县令的欧阳修为此作《峡州至喜亭记》,后由黄庭坚手书。</p><p class="ql-block"> 《峡州至喜亭记》上说:“岷江之来,合蜀众水,出三峡为荆江,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旅。顺流之舟顷刻数百里,不及顾视,一失毫厘与崖石遇,则糜溃漂没不见踪迹……夷陵为州,当峡口,江出峡始温为平流。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峡江凶险莫测,靠水</p><p class="ql-block">讨生活的船工们,只要能活着回来,必定要在这里祭水神,摆酒庆祝的。</p><p class="ql-block"> 后经战祸,至喜亭被毁,修复欧阳公遗迹成了历任地方官的一件要务。明天顺六年,知州李芳在东山重建至喜亭;弘治五年,知州陈宣又改建城内学官仅门外东伤,与“四贤堂”相对。后又经战祸,西坝庙明古建筑群、至长心编记高18米,亭分层、楼中設螺旋式楼梯、内藏古今书画数十幅。</p><p class="ql-block"> 从宋朝到现在,至喜亭的位置变了很多次。它宛如一座会行走的建筑,在城市边缘、在长江沿线、经历着历史的风霜,见证着官昌的旧事。但至喜亭的名字却从来没有改变,“且志夫天下之大险,至此而始平夷,以为行人之喜幸”的精髓犹在。</p><p class="ql-block"> 除了《峡州至喜亭记》。欧阳公还作《夷陵至喜堂记》:“夷陵风俗朴野,少嘉争、而令之日食有稻与鱼,又有橘袖、茶、笋四时之味,江山美秀,而邑居缮完、无不可爱。是非惟有罪者之可以忘其忧,而凡为吏者莫不始来而不乐。既至而后喜也。作至喜堂记藏其壁。”在我们可爱的谪官眼里,在曾经的“洛阳花下客”眼里,宜昌委实是一个能够让人乐而忘忧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真的沙场,便是杀生之场。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宜昌开篇就是一场大火。楚顿襄王二十一年(前 278 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籍。历史没有再多的废话,我们却能够想象当日。诸神渴了,既要征服,又要毁灭。一切都燃烧起来,那天,怕是连天地都烧红了吧!</p><p class="ql-block"> 宜昌作为战略要地在历史上流传,最重要的还有两个时代。一次是著名的三国时期。唐诗人杜甫流寓至此,曾经赋诗云,“壁立石城横塞起,金错旌旗满云直”,即是当年如火如茶的战场写照。还有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被称为“东方敦到尔克大搬退”的战略转移就发生在这里。虽然这些故事离我们很远,但我们不可以忘记。</p><p class="ql-block"> 三国时期,宜昌地区是吴、蜀地理上的分野胗域。当时豪杰并起,烽火连天。同样野心勃物、不受约束的两个邻国,正如同洗碗机里靠得最近的两只大碗,它们被时代的漩流裹挟着转动,磕碰和龃龉就在所难免。</p><p class="ql-block"> 今天,游走在官昌,你仍会发现一些别致的地名,比如点军。秋风乍起,毛孔顿感凉意——你被带间—千多年前的一个清晨:天色微明,冷风几近吹能病雾,微倒清寒同,你看见赤免股上的就毛在轻轻料动,只一刹那,青龙偃月刀上掠过一道霞彩,红彤彤的太阳跳出山谷。你站得格外挺直,听候点阅。你不过是云长将军的一个小校,你却感到格外光荣,你是将军的亲兵啊!但你心中又充满忧戚,将军究竟命不长了,这或者是他大限将至前最后的威仪!</p><p class="ql-block"> 东吴的荆州久借不还,刘备又去谋求西蜀的地盘。这让做舅子的孙权心中难免有些芥蒂。于是,东吴偷袭荆州,关羽两面受敌,终在临沮(宜昌境内)被杀。刚在成都称帝的刘备发誓为二弟报仇。蜀汉方面诸葛亮、赵云等人规谏再三,而吴方亦有媾和之意。但刘备复仇心切,全不理会当时的形势,于章武元年举兵。而魏文帝曹丕见到孙刘联盟内部分化瓦解,便多方寻找机会以加剧吴蜀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图坐收渔人之利。</p><p class="ql-block"> 刘备兵锋直指东吴,首先占领了秭归(宜昌境内)。蜀军乘胜东进,分兵围夷陵(古宜昌城),主力直抵夷道亭与吴兵相拒。第二年夏,蜀军疲困,终为陆逊所破,败逃四川。公元 223 年,刘备病死于白帝城。这场战争,即著名的夷陵之战,从此使得三国鼎立的局面不复稳定。</p><p class="ql-block"> 比夷陵之战更早,宜昌辖区还流传着不少三国传奇,比如张飞的喝断当阳桥,赵云的七进七出。这些故事依托不同的艺术形式,获得了持久的生命,成为三国的又一种表述。即使它们不是历史的真相,人们仍然无法释怀,那贩夫走卒的丈夫志,少年英雄的白袍子和草莽将军的惊雷吼。</p><p class="ql-block"> 正史《三国志》力图做到周全而无偏党,它既无“话本三国”明显的政治偏见,亦无“京剧三国”的脸谱人物,但有趣的是,它的“公正”却远不及小说戏曲的“歪曲”更得民心。或许,只有戴着有色眼镜,世界才能够更具风味。</p><p class="ql-block"> 宜昌又一次成为战争史的焦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938 年,这里发生了著名的宜昌大撤退。这次成功的战略转移由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指挥,共运送进川部队 270 多万人,其他各类人员 150 余万,各种战备物资 100 万吨,保存了民族抗战的最后实力。卢作孚的儿子卢纪国在回忆父亲时说:“他一反过去不愿担任政治上的职务的决定,接受了这一任命,他的目的绝不是做官,而是在祖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担负起救国的重担。”</p> <p class="ql-block">  1938 年武汉失守,从各地撤退到宜昌的重要物资堆积在长江两岸。这些物资是当时整个民族工业的精华,也是国家仅存的一点元气。卢作平说:“全中国的兵工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的生命,完全交付在这里了。”</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运力明显不足,能在川江里航行的轮船只有民生公司的 22 艘轮船和2.艘外轮。形势更为严峻的是,从10月中旬算起,长江上游只有40天左右的中水位,能勉强行驶较大吨位的轮船,此后便是漫长的枯水期,大吨位轮船根本无法航行,而中国抗战最需要的大型兵工设备,小吨位船只根本无</p><p class="ql-block">法运载。换言之,这批物资必须在 40 天内运走,只有 40 天。24 日,第一艘参与撤退的民生公司轮船从宜昌启航。除亟待抢运的物资外,船上还有几百名孤儿。汽笛声中,孩子们扒在栏杆上向卢作平挥手告别。那个场面谁看了都会落泪。</p><p class="ql-block"> 宜昌大撤退,是英雄一样撤退。民族存续的命脉就在这里!这个地处长江上的码头变得空前重要,而这个撤退计划却要掩饰得空前隐秘。头上日军的轰炸仍在继续,脚下密布的暗礁没有止息,但宜昌大撤退进行得有条不紊。</p><p class="ql-block"> 从宜昌到重庆,逆水上行至少走 4 天,顺水下行至少走 2 天,依照当时的运力,撤离计划无法完成。卢作孚设计了一种多段航行法。船队将少数最急需和不易装卸的物资直接运到重庆,其他东西运到万县、巫山或巴东,在尽量使人员、物资脱离险境以后,再分期、分批渐次送达目的地。当日寇进</p><p class="ql-block">人宜昌,这里已是一座空城。</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站在长江边上,任头发在江风中漫卷。尽管尘埃已然落定,烽烟已然不在,而关于那个时代的感受却慷慨如初,激昂依旧。</p><p class="ql-block"> 宜昌的被关注,还因为水和水利工程。宜昌江河纵横,水量丰沛,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富集,这些天然的优势成就了宜昌水电之都的绝对地位。长江流经市域237公里,清江流经市域 153 公里,此外还有 10公里以上的河流 99条。这里有不少闻名全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三峡工程。</p><p class="ql-block"> 历史偏爱宏大叙事。关于三峡工程的叙事,我们可以追溯到 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指出:“自宜昌而上,人峡行,约一百英里而达四川之低地,即地学家所谓的红盆地也。此官昌以上迄于江源一部分河流,两岸岩石束江,使窄且深,平均深有六旬,最深有至三十寻者。急流与滩石,沿流皆是。”“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其滩石应行爆开除去。于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汉口,上达重庆。可得而致。”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提出关于三峡水利工程的设想。</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西方水利界人士也实地考察长江,提出了若干三峡的水电开发计划,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 1944 年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萨凡奇提出《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也称“萨凡奇计划”。该计划提出了包括葛洲坝、黄陵庙在内的 5 个坝址建立大型水电站。“萨凡奇计划”是第一个比较切</p><p class="ql-block">实可行的、能够充分利用三峡水能资源的计划。抗日战争结束,萨凡奇复勘三峡,他说:“经过这次故地重游,更感到三峡工程的伟大。从发电、灌溉、航运、防洪这四个方面看,任何一个方面的效益都值得做三峡大坝。世界上没有这样好的地方,这么好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现在,三峡大坝巍然矗立在宜昌的三斗坪,坝顶高程 185 米,最大坝高181 米。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记得萨凡奇曾经说过:“三峡计划是我一生的得意杰作,如果上帝给我以时日,让我看到三峡工程变为现实,那么我死后的灵魂一定会在三峡上得到安息!”虽然,上帝早早地把他带走了!但</p><p class="ql-block">我想,他在天堂一定看得到!</p><p class="ql-block"> 宜昌到底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回头再去品读林知县的对联,我们发现那</p><p class="ql-block">绝美的字句里面,不仅讲了宜昌的地理,还讲了宜昌的来历。据史书记载,宜昌已有 2700 多年的历史。期间,改朝换代,易辙更张,这里经历过颇多的体制兴替。</p><p class="ql-block"> 远古宜昌,属西陵部落,据《宜昌府志》载:“夏商时为古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楚国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以后为历代郡、县、州、府的治所。”秦始皇二十六年置郡县,宜昌市大部分地域属南郡。</p><p class="ql-block"> 自东晋分夷陵西境置宜昌县,宜昌之名便始见于史。朝廷选择这样一个吉利的名字,多少包含着祈福性质的考虑,希望通过分境置县的举措,实现国运的昌盛。这样看来,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中说到的“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县治江之南岸”的“宜昌”,并不是我们文中的主人公,而不过是主人公的邻居……</p><p class="ql-block"> 官昌到底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清雍正十三年升彝陵州为官昌府,宜昌之名便沿袭至今。当它叫夷陵的时候,当它叫缺州的时候,或者当它叫西陵、临江、宜州、拓州、陕州、彝陵、东湖的时候,这地名便成了看向历史的一面镜子。这名称的更迭背后,便隐匿着宜昌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它们传递着一个过往时代的讯息,从很古老很古老的深处,直到很现代很现代的今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