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巍峨的太行山脉深处,有一条险峻幽深的沟壑,名为滚龙沟。这里不仅是自然风光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晋察冀日报社曾驻扎于此,以笔为枪,传播真理,鼓舞士气,成为敌后抗战宣传的重要阵地。如今,山风依旧穿林而过,仿佛仍在传颂那段用文字铸就的抗战传奇。</p> <p class="ql-block">《晋察冀日报》是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机关报,这份报纸创刊于1937年,终刊于1948年,之后与邯郸市其他报纸合并,成为中共中央党报《人民日报》。《晋察冀日报》是敌后抗战报纸中出刊最多的,共出报2800多期。</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共产党晋察冀中央局的机关报,《晋察冀日报》伴随着晋察冀边区根据地一起发展壮大,见证了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创刊最早、连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大区党报之一。在办报期间,面对敌人层层封锁和恶劣的环境,《晋察冀日报》的工作人员利用广泛的消息源,巧妙地绕过敌人的封锁线,源源不断地获取消息、出版报纸,像地雷战英雄李勇、狼牙山五壮士、英雄王二小等英雄事迹,都是在那段时间刊出的。</p><p class="ql-block">《晋察冀日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既有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又有副刊《老百姓》,还有漫画、顺口溜、诗歌等。每天都会出小评论,每周出周评。报纸不仅在解放区出版发行,就是在敌占区也发行。由于文章内容通俗易懂、幽默诙谐、脍炙人口,成为当时根据地广大军民了解第八路军政策和根据地战况的主要渠道,也是晋察冀边区党和人民对敌作战的重要宣传武器。2</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以邓拓为社长的《晋察冀日报》,创刊于1940年。当年11月7日,按照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决定,隔日出版的《抗敌报》从第457期开始,改名为《晋察冀日报》,并在头版上发表了简要的《革新启事》。</p><p class="ql-block">晋察冀日报记者</p><p class="ql-block">1948年5月20日,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大战略解放区合并。5月26日,《晋察冀日报》刊载了两区合并、正式成立华北解放区的消息。</p><p class="ql-block">1948年6月14日,《晋察冀日报》停刊。该报共出版了2845期。《晋察冀日报》最后一期刊载了社长邓拓撰写的《终刊启事》,对《晋察冀日报》办报10年的历史作了一个简要的总结。</p><p class="ql-block">1948年6月15日,《晋察冀日报》与邯郸市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为中共华北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p><p class="ql-block">这张党报是当年飘扬在华北地区军民心中的一面旗帜。</p><p class="ql-block">从1940年到1948年这不平凡的8年间,《晋察冀日报》传递着党中央、毛主席的声音,传递着前后方的各种新闻资讯,成为当时革命根据地广大军民了解第八路军政策和根据地战况的主要渠道。</p><p class="ql-block">在那不平凡的战争年代,《晋察冀日报》印刷制版设施之简陋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笔者看到一幅反映该报记者以简陋的设备进行摄影和洗印的生活照片,不禁对我们的新闻前辈的聪明、智慧由衷敬佩。在展柜里,我们还看到毛泽东当年批阅拟在《晋察冀日报》上发表的《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文稿的手迹以及发黄的报纸原件。</p><p class="ql-block">在艰苦的条件下,《晋察冀日报》不仅为推进我党我军的胜利发表了大量有关前后方的报道和评论,还出版了不少便于携带的小册子。</p><p class="ql-block">据介绍,全国第一个版本的《毛泽东选集》就出自《晋察冀日报》,共收入毛泽东29篇著作,约46万字,所选文章大都是抗日战争以来的作品,装潢形式有五卷分订的平装本和烫金封面的精装合订本。这个版本的《毛泽东选集》出版后,胶东新华书店、大连大众书店及渤海书店曾加以翻印。邓拓领导的《晋察冀日报》出版《毛泽东选集》一事,曾受到聂荣臻的称赞,认为这是全国第一个版本的系统编选毛泽东同志著作的选读本。</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开始组织成立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p><p class="ql-block">1951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在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出版说明中说:“这部选集,包括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中的重要著作。几年前各地方曾经出过几种不同版本的《毛泽东选集》,都是没有经过著者审查的,体例颇为杂乱,文字亦有错讹,有些重要的著作又没有收进去……这部集子尽可能地搜集了一些为各地方过去印行的集子还没有包括在内的重要著作。”</p> <p class="ql-block">晋察冀日报:战火中不倒的旗帜</p><p class="ql-block">10年半里,生与死只在一线之间,晋察冀日报的老报人在社长邓拓的带领下,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用八匹骡子驮着印刷器材,冲破了日寇一次次的“扫荡”,坚持出报打击敌人。日本鬼子把这张报纸看成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每次“扫荡”都把这张报纸列为重要目标。不惜使用快速部队对它施行长途奔袭。敌人想不到,在他们的飞机轰炸扫射时,报社的编辑记者躲在山崖的岩石缝中编稿写稿。敌人驻扎下来又想长期围困,他们更想不到,就在离他们不到十里地一个小山村老乡的牛圈里,报社的工人们正在排字印报。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晋察冀日报还在1944年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晋察冀边区的军民热爱这张报纸,在斗争最困难的时候,这张报纸给了他们战胜敌人的信心和力量。为了保卫这张报纸,阜平县马兰村被敌人包围,被俘的乡亲们谁也不肯说出晋察冀日报埋藏的机器设备。一个乡亲被杀了,又一个乡亲被杀了……直到19个乡亲被残酷地杀害,敌人绝望了,机器保住了。晋察冀日报在边区军民心中的地位高过了自己的生命。晋察冀日报的新闻战士忘不了这些乡亲们,社长邓拓日后写作的著名的《燕山夜话》所用的笔名“马南邨”就是取马兰村的谐音,他的女儿也取名小兰,以志不忘。</p><p class="ql-block">《晋察冀日报》社论、评论多,有1000多篇,在反“扫荡”最紧张的日子里起到了及时发动群众、指导工作、解决敌后游击战中紧急问题的作用,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及时而有力。《晋察冀日报》的通讯也多,有3000多篇。他们第一个报道了一系列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壮士》、《回民英雄马本斋》、《爆炸大王李勇》、《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还有冀中的地道战、白洋淀的《雁翎队》……这些形象在当时是人民反抗暴敌的楷模,今天则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中华民族抗日英雄的历史画廊中。《晋察冀日报》还记录下日寇对中国人民一次次的野蛮屠杀。在当时激起人民反抗的怒潮,今天则是揭露日本右翼分子妄图篡改历史的如山铁证。</p><p class="ql-block">陆定一同志称这张报纸是“无价之宝”,“他不仅为晋察冀立了功劳,而且为所有的抗日根据地立了功劳,为全国的抗日战争立了功劳。”“邓拓同志不在了,但他的功绩,他的崇高的共产党员的品质,永远值得我们,特别是青年同志们学习。”“我非常感谢晋察冀的《抗敌报》(即《晋察冀日报》)。”(见《人民新闻家邓拓》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