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听说上海有一座最不像寺庙的寺庙,那会是怎样的地方呢?抱着这样的好奇心,我驱车前去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 这座寺庙名叫国庆寺,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南曹路1106号,其来历可追溯到明万历八年(1580年)。以下是其详细的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 • 俞公祠时期:明朝万历年间,为纪念抗倭名将俞大猷,人们在上海浦东唐镇建立了“俞公祠”,用以缅怀俞大猷及为抗击倭寇而捐躯的将士。</p><p class="ql-block"> 寺庙初建与发展:后来俞公祠被重建为禅院,并逐渐发展。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进行了首次修缮,在清朝时期达到鼎盛,当时香火兴旺,僧众众多,占地面积达十余亩。</p><p class="ql-block"> • 战乱损毁与重建:历史上,国庆寺历经磨难,曾两次被日军焚毁,还在义和团运动期间毁于战乱。民国十年(1921年),在信徒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得以重建;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四方居士捐款再次重建,1943年进行了扩建。</p><p class="ql-block"> • 现代重建与更名:2013年,浦东新区佛教协会正式接管该寺,演因法师主持寺务,启动了现代性重构工程,并将其正式更名为“国庆寺”。2014-2022年,历时八载完成了建筑面积逾3000㎡的现代禅院群落,2023年12月31日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我想人们之所以认为国庆寺不像寺庙,主要是因为它的建筑风格吧。上海国庆寺现代重建选用清水混凝土,核心是以极简材质呼应禅意精神,同时兼顾历史传承与现代建筑的功能性,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p><p class="ql-block">1. 精神内核:契合禅院的“极简与本真”</p><p class="ql-block">禅文化追求“去繁就简、回归本质”,清水混凝土无需额外装饰(如贴砖、刷漆),以原材料的灰色肌理、自然质感呈现“素面朝天”的状态,与寺庙“不执着于外在形式,注重内心修行”的核心精神高度契合。这种材质的朴素感,能让空间更显宁静、肃穆,引导访客专注于禅意体验,而非被复杂装饰分散注意力。</p><p class="ql-block">2. 历史与现代的“平衡表达”</p><p class="ql-block">国庆寺有400余年历史,曾多次损毁与重建,现代重建需在传承中创新。清水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的代表性材质,既区别于传统寺庙的砖木、琉璃等古典元素,体现“当代重建”的时代印记;又以其沉稳、厚重的质感,与寺庙历经岁月沉淀的历史感相呼应,形成“旧记忆与新载体”的和谐统一,避免过度仿古导致的违和感。</p><p class="ql-block">3. 功能性:适配寺庙的长期使用需求</p><p class="ql-block">从实用角度看,清水混凝土具备显著优势:</p><p class="ql-block"> • 耐久性强:材质本身抗压、抗腐蚀,能长期抵御自然环境影响,减少寺庙后期维护成本,契合宗教建筑“长期存续”的属性。</p><p class="ql-block"> • 空间塑造力:可浇筑成简洁的几何形态,能灵活构建大殿、禅堂等不同功能的空间,同时通过光影在混凝土表面的变化(如日出日落时的光影移动),为寺庙增添静谧的空间氛围,提升宗教场所的体验感。</p> <p class="ql-block"> 香客与游人多从智慧门(又称般若门)步入国庆寺庭院。进门右转,可见一间咖啡馆,沿墙设着户外座位,墙面缀满层层叠叠的祈福卡片,在此小坐品茗,惬意十足。抬眼正对一方清池,锦鲤鱼群悠游其间;池岸堆叠着假山,山石之上错落立着石造小沙弥与佛像,另有一挂瀑布自山石间垂流而下,水声潺潺,景致清幽。</p> <p class="ql-block"> 上海国庆寺山门平时是关闭状态。朝西主要是基于建筑与环境的融合考虑,而非传统宗教或风水因素,具体如下:国庆寺位于城市内,用地紧邻一块小城市绿地。在现代重建过程中,通过与政府协商,将寺庙的朝向转至与小绿地连通的方向,两者一并设计,形成一体化的空间,绿地公园全天候开放,寺庙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这种设计使得寺庙与周边环境更好地融合,为信众和市民提供了更开阔、通透的空间体验。</p> <p class="ql-block"> 今天非常有幸,遇见一位热心敬业的义工姐姐,很热心也比较全面地向我们介绍了国庆寺。从她那流畅、娴熟的语言表达可以看出她对禅修文化的热爱。遇见的国庆寺的出家人态度也都很和善。希望下次去可以体验一下寺庙的斋饭、抄经活动。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国庆寺想要弘扬的精神。还有带有木质纹理的清水混凝土墙在光影下的质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