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原创作者 龙井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读罢宁夏中卫市税务局董新民科长撰写的《我的母亲》一文,百感交集,感慨万千,泪眼婆娑。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轸念之作,宛如一首悠扬哀伤的长歌,在时光长河中回荡着对母亲的无尽思念与深沉眷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章开篇点明母亲已离世十五周年,时光并未冲淡新民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反而让情感在岁月沉淀中愈发醇厚。新民以曾经的记忆和眼前浮现的场景为寄托,将对母亲的思念具象化,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牵挂。这种以时间为引的叙述方式,为全文奠定了深沉而哀伤的基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母亲临终前的描写是最令人动容之处。母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以各种方式提醒子女:到沙漠里安张床吧,娘要去那里睡。话语背后是母亲对生死的豁达和对子女的不舍。远嫁女儿未归、小女婿未到,母亲一口气喘着不停止,体现出她对家人的无限眷恋和牵挂。而当新民回到老宅时,神志不清的母亲还惦记着小儿子是否吃饭,这一细节如同一把利刃刺痛了作者的心,也深深触动着每一位读者。这是母爱的本能,即使在生命的尽头,意识模糊之时,母亲心中最牵挂的依然是自己的孩子。作者宁愿相信人有灵魂,正是因为这份超越常理的母爱,让他无法理解母亲为何能感知他的归来,这种情感表达真挚而强烈,让人感同身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回忆母亲日常生活的情节中,展现出了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面。母亲做饭总会有剩余,只因子女众多,她生怕哪个孩子饿肚子,或是哪个孩子付出重体力需要多吃几口。这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蕴含着母亲无尽的关爱与呵护。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岁月里,母亲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子女的温饱,这份朴实的母爱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子女的心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质朴的语言、真实的情感打动人心。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平凡母亲的伟大,她用一生诠释了母爱的无私与善良。同时也让我们懂得珍惜身边的亲人,因为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最永恒的情感。正如作者对母亲的思念,跨越十五年的时光依然鲜活如初,母爱也将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我的母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 董新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时光飞逝。2024年6月,母亲离世整15年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总是以曾经难以忘却的记忆和不时浮现于眼前的场景为寄托。母亲对子女们的呵护照顾和她内心深处的善良,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她在人世间存活时日不多的时候,以各种方式提醒子女们,几次对我说,儿啊,到沙漠里安张床吧,娘要去那里睡;远嫁的女儿尚未回来,小女婿没过来时,她的那一口喘着的气始终没有停止。那是母亲临走前的两三天,也是一个周末下午三点多的光景,几个姐姐围在一起侍候着躺在炕上挂着药瓶的母亲,而我自外面回到老宅。脚刚跨过门槛半步,耳旁便传来母亲唤我的声音:"新民,你饭吃了没有?"我随口应了一声"妈,我早就吃过了"。这时候,几个姐姐急忙连哭带喊地推搡着母亲问道:"妈,妈,我是谁?我是谁啊……"她们多想此刻身旁的母亲能睁开眼再看看她的儿女们啊,但却再也没有过。弥留之际,神志已经不清的母亲还惦记着他的小儿子吃饭了没有。那一刻,我的心被刺得淌出血一般。我宁愿相信这个世界上人是有灵魂存在的,不然,躺在炕上眼睛都无法睁开的她是怎么知道我进了家门,又是怎样开口说出话来的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我记事起的那些年月里,母亲做饭总是会有剩余,生养的子女多,生怕哪个没吃上饭饿肚子,或者她的哪个孩子付出了重体力,需要再多加上几口饭。因此,不论是寡淡少油的素菜还是偶尔有荤腥,饭菜总会有些剩余,而每次剩下的饭菜,多数是由母亲默默承担的,上顿混合到下顿,下顿又掺合到下下顿。母亲的饭碗里是轻易不会盛上当天新鲜饭食的。说实话,母亲做的饭味道不是太好,有时候还有些粗枝大叶,蒸的馒头碱面儿揉得不够均匀。也难怪,那么一大家子人,少油、差肉,调味品又极少,加之农田里及家务的劳作,还要在灰暗的灯光下糊褙子、纳鞋底、缝补衣衫,能为我们按时按顿做好热乎的饭菜而填饱肚子已是不易。我小时候最幸福的时光也总是受到母亲的偏爱,每年腊月二十八九,母亲准备春节的肉类时,总会卤煮一只大猪头供全家来享用。家里兄弟姐妹众多,肉是不能放开了来吃的,除了白日里忙碌没时间外,这也是选择在深夜煮肉的缘由。否则,可能还没等肉熟到位,你揭一次锅盖会少一筷子肉,他添一次柴火,肉也会少一块儿了,带着汤汁的肉块儿烫得在嘴里打着转儿。当然,偷嘴的快乐和惬意,那是与菜锅里、灶台上盛到碗里是有很大差别的。而我自认为是这个大家庭大快朵颐的第一人。我在家中男丁排行老幺,兄弟姐妹排行老九。深夜两三点的时候,母亲把煮好的猪头肉大块大块地摘取下来,把带着零星余肉的骨头端到炕上,悄悄推醒了瞌睡正沉正香的我,让迷迷瞪瞪中我抱着它啃食起来,手指伸进骨头缝隙中抠出肉一把塞进嘴里,满口的肉、满嘴边子的油,母亲在炉灶边望见炕上我的吃相,便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上小学三年级时,一天下午放学后,母亲将家里做好的凉粉、酿皮、面筋等盛了满满一大盆儿,让我给班主任W老师送过去。我家离老师家300多米远,出了巷口路对过街面往东走几步,家门口有个变压器,很好找见的。W老师本来就对我的学习很重视。我当时想,母亲是觉得老师家孩子多,便让他们尝尝的。现在想起这事,那大概是母亲对班主任老师一种无言的感谢,也是默默祈求老师对我的学习抓得更紧些吧。我们家户大,除了劳动工具外,日常生活用品及修理等方面的工器具也相应多一些,因此,街坊邻居有哪点紧缺急用的,大多会想到来我家借,而母亲无论多忙总是急忙放下手中的活计笑脸相迎。"董大妈,你家的……借给我们用一下。"这是那些年最常听见的一句话。东西外借出去,有的用完了忙着没顾上及时归还,到自家用时又一时想不起谁家借走了,为这事,母亲和我们当子女的没少挨过父亲的责骂,但向邻居外借东西却未因此而减少过。深秋,从菜地里铲回的菠菜,成堆成堆的,需要很多人抓紧来拣,扎成捆儿一层层码在背阴处覆上沙子保鲜待冬季无瓜菜时再售卖。巷口一位年事已高的裹脚老太,这时候常来我家从挑拣过的菜叶子堆里拣拾一些,临走时母亲不忍心,趁大伙儿不注意,偷偷掬一怀未挑拣的好菜塞进老太的布袋子里。对其他的街坊,诸如此类的接济之事,在母亲身上难以计数。每遇有上门乞讨者,母亲总会盛给当天煮好的饭菜或一些干粮,有的还会给些零星的钱物。我们不解地问:"有剩饭呢,为啥要把现煮的给了?"母亲悄声说道:"不到这一步谁上门讨要呢,都是个人啊,剩饭剩菜我们自己吃。"时间久了,母亲的乐善好施自然而然影响了我们,不论自己处于何种境地、有多困难,但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总是先想到他人、让着对方,也总是乐于为人以力所能及的帮助。"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这些年我们都平平安安的,大概亦是源于此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母亲经常在县电影院门口对过的大街边摆摊卖凉粉,我放学后会在人流多的时候去帮着母亲收拾桌子、洗盘子,这也让我多了些跟外界接触的机会,留意人们的穿着打扮、各异姿态及面部神情,偶尔也听到吃凉粉的顾客们讲一些有趣的见闻。在影剧院门口大理石台面的围栏作滑梯玩耍时,无意中捡到两张电影票,海报上介绍是一部印度影片《流浪者》,我和妹妹欣喜地走进电影院,片中主人公面对悲惨生活而乐观、坚韧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主题曲《拉兹之歌》,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了不可磨灭的时代印记。有一次,母亲卖凉粉收摊儿回来时,将剩余的酿皮、凉粉换了一大盆杏子。进了屋子,母亲便把其中近三分之一给了我,哥哥姐妹们见给我的过多,便涌过来抢走了些,我在炕上打起滚儿来,哭乏睡着醒来后,杏子更少了。后来再提起类似小事,那时候母亲对我的确过于偏爱,好在,我仍旧未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那年高考期间,当天上午考试结束后我因跟其他同学核对答案,回家晚了些。母亲看着村子边的考生一个个都回来了,而迟迟未见我,她一边热着炭炉上的饭菜,一边到路口不时地张望,还问邻居家同学是否看见了我。等我回到家时,母亲眼里已经浸出了泪花,嘴皮子抖动着,开口第一句声音很低却很清晰:"这时候了,不见你回来,妈以为你……考不上没关系,咱安安全全回家,以后再干个啥也都能成。"在我复读的这一年里,为了补充我学习用脑,多少个清晨,母亲再苦再累也要起身为我打上一两个荷包蛋,就是为了我能有个好点的成绩跳出农门,能有一份让她感到欣慰的职业。而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当更高的愿望难以实现时,父母首先选择的是让你平平安安地过一辈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我的儿子出生的那天,我是没来得及告知父母的,头天晚上出生后,第二天凌晨5点多我就跑回家向父母告知,父母齐声问道:"大人、娃娃都好着呢吧?"过了一阵子,母亲悄声问了一句,生了个啥?我回答,生了个男娃儿。母亲激动地连声说,生了个儿子,生个儿子好啊,谢天谢地,谢天谢地!我心里有点疑惑了,为啥生个儿子我的爹娘就这么高兴呢?我说,妈,我们双职工,只能生一个,不论男孩女孩都是自己的骨肉。母亲这时才把藏在心底的心思表达出来,我是家中兄弟们中的老小,三个哥哥均有了儿子,我只能生一个,能生个男孩是最好不过的事情,这也是母亲心里默默祈祷了一段时间的大事。此时的我,也才真正体会到父母为子女操心牵挂的太多太多,一个儿女一份心,十个儿女就得操上至少十份心哪,还有我们做子女不知道的或者有误会的地方,父母的心得有多大,才能够容得下这么多的操持、辛劳和牵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那个靠劳力计分配发口粮的年代,男丁在挣取工分上就显得很是关键,加之重男轻女思想依旧,父母对我这个老疙瘩的偏爱无处不在。让我记忆一辈子的,这大概属兄妹中唯一的一次,就是父亲接他的子女放学。家距学校也就四五百米的一个巷子路程,土路上平常就玻璃碴儿、粪便随处可见,下大雨就得提上鞋子光着脚走路,伤脚出血是常有的事。有一次下了大雨,巷子泥泞不堪。临近放学时,母亲惦记着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我,便让父亲穿上雨靴去接我。那时候,家长都忙于生计,耕作于田地,有干不完的农活,是不会轻易去接送孩子上下学的。父亲在家中的地位绝对权威,这次大概是碰巧心情好吧,欣然应允了。父亲背起我,脸上还露着笑意,我自然感受到了少有的幸福感,其他同学鲜有大人们去接,有的还向我投来了羡慕的眼神,那阵子我脸面上可能流露出了一点点的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母亲对我跟媳妇曾有一段时间出现过意见分歧,一直在心底放不下。在她辞世前的十多天里,以微弱祥和、满眼祈求的目光对我叮嘱了又叮嘱:"儿呀,你们两口子心要拢拢地好好过日子,照顾好乖孙子。"我硬是忍着眼里打转的泪珠,向母亲保证,让她老人家心安。我知道,这一刻,父母对儿女的情和爱,除了无尽的留恋与不舍,就是盼望着他们能完完整整走完自己的一生。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在世时,自己似乎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对父母的亏欠和愧疚实在是太多太多。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些年,回想起这些点滴往事,心中不由得泛起阵阵酸楚。但,父母对我的谆谆教诲时常萦绕在耳畔,也时刻提醒我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我,唯有将对父母的思念换作珍惜生活、勤奋工作,以友善他人、健康乐观的处事态度,坚定前行、永不懈怠,迈向人生的更高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母爱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