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我的中学语文老师

瓦土西

苏弥生老师 <p class="ql-block">  苏老师教了我们初中三年的语文课,她像个严格而公正的母亲,对学生一视同仁,好则表扬,差则批评。她以自己独到的眼光评判学生,对长处、潜能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其充满自信;而对因浮躁出现失误的学生则毫不留情地当众批评,令其认清自我,踏实做事。尽管苏老师不是我们班主任,但她的谆谆教诲使我们受益终身。</p> <p class="ql-block">  记得初一入学后不久,我因参加文艺宣传队的舞蹈排练,忘记复习功课了。“每日一考”的小测验,竟有几个生字词不会写!苏老师让我站起来,严肃地说:“学生还是要以学习为主,不能只想着蹦蹦跳跳的!班干部更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当时我真是羞愧难当、无地自容,恨不得有个地缝钻下去!因为之前自认为是好学生,一直听到的是各种表扬,从没被老师批评过,更没站在全班同学面前挨批评!</p> <p class="ql-block">  但也正是那次经历,使我重新认识自己,客观地看待表扬和批评,也学会了合理分配时间。现在回过头来看,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是要学会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和观点,不能一味地只听表扬,如此心智才能成熟和健全。所以我从内心是十分感谢和敬重苏老师的。</p> <p class="ql-block">  苏老师个头不高,整齐的短发总是捋到耳后。圆脸大眼,目光严肃。咖系列及蓝黑色的服装也如她讲课一样庄重而一丝不苟。</p> <p class="ql-block">  尽管苏老师平时给人的感觉一板一眼、不苟言笑,但她必定具有艺术天分,因为她曾与学生同台演戏!她饰演一位老母亲,记得那话剧的名字是《一块银元》,在北京大学校园西侧的一处大礼堂演出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一块银元》剧照</b></p> <p class="ql-block">  我们毕业后不久,苏老师就调到101中学任教了。</p> 几位临时代课的语文教师 <p class="ql-block">  1975年,我们升入高中后,“批林批孔”和“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政治运动先后席卷全国,又再次出现了批来批去、斗东斗西的情况。可能是因此缘故,造成老师们无所适从,以至许多班上课只读报纸,不能再按部就班地学课本,任课教师也是走马灯般频繁更换。而就在这种情况下,几位先后给我们上课的教师,都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尽可能地向我们传授知识,令我们终身难忘!</p> 1、方小山老师 <p class="ql-block">  方老师对我们许多学生而言,可以说是久仰其名!因为他之前带的高年级学生,各个文采飞扬,诗词歌赋常拿大奖。名师出高徒!所以我们觉得能带出如此厉害学生的方老师,那必定更厉害,那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机缘巧合,方老师被安排给我们代几节课。</p> <p class="ql-block">  记得方老师第一次来给我们上课时,散漫的惯性使教室里嗡嗡一片。穿着中式对襟棉袄的方老师大步走进教室,把书本放在讲台桌上,低头看着课本,并不说话,也不抬头。刮净的脸庞上那微蹙的浓眉,使他那高大的身材更有种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场。</p> <p class="ql-block">  很快整个教室安静下来,方老师这才抬眼扫视课堂。“我授命给你们代几节课,原想讲两篇鲁迅的文章,如果你们不想听,那我们也就读报纸。”方老师平静、不紧不慢地说。“讲鲁迅!想听!”同学们纷纷说道。“那好,说定了,就讲鲁迅!不听的可以不听,但不要影响我讲!”</p> <p class="ql-block">  印象最深的是讲鲁迅的《药》,方老师站在讲台上,用他那特有的低沉、富有磁性的声音,生动形象地讲述“华小栓”的疾病、恐怖的刑场和悲凉的墓地,无不有身临其境之感。至今说起,我还清楚记得他那伸出的右手及蜷曲的五指,似乎握着那鲜红的人血馒头!</p> <p class="ql-block">  每每下课铃声响起时,同学们都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p> 2、张志良老师 <p class="ql-block">  在所有语文教师中,张老师是个很奇特的存在。在那课上读报纸的特殊时期,多数时间大家心情都是压抑的。但张老师的课是个例外,是少有的放松课。</p> <p class="ql-block">  张老师当时应该四十岁左右,秃顶,独特的大鼻子让人误以为他是老外;高个宽肩,走路随意。</p> <p class="ql-block">  张老师的课堂从严肃到放松源自查字典。记得那次上课张老师强调查字典的重要性,提倡大家多查、勤查字典。还以自己为例,说他字典运用得十分娴熟,遇到生字,一下就能翻到要查的字。有同学大声说“我说个字,您查一下给我们看看。”结果是,一翻没翻到!同学们都笑了,张老师自己也跟着大家一起笑。还笑着自嘲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一次课讲儿化音。先讲明儿化音的一般规律,一般表示比较小、可爱。张老师举例时,却把本字和“儿”字分开读,形成了两个音节,最终又没将正确的音读出来。结果就是“花——儿”、“棍——儿”!下面有调皮的同学接下茬说“志良——儿”!不少人在低声笑,张老师也跟着笑。我想张老师是听见的,但他不理会,或装作没听见。也许那是他大智若愚的一种处世智慧吧!</p> <p class="ql-block">  一天放学后,我一走出教学楼,就看到张老师和几个男生站在楼旁大树下,望着一人多高树杈上挂着的自行车。张老师依旧笑着说:“这是谁呀?这么有本事,把我车给挂树上了,啊!”他并没有怒不可遏,我心想:这种玩笑有点太过分了吧!还好,旁边有几个男生很快就把车取下来。拿到车的张老师,看看车没啥问题,就骑上车乐呵呵地走了。</p> <p class="ql-block">  我是真心佩服张老师的心态!能笑对一切,不是有大智慧,就必有大爱心,抑或是某种超凡脱俗的观念吧!无论如何,在那特殊的时期,张老师以一种奇特的存在,让我们记住了他。</p> 3、“水浒老师” <p class="ql-block">  之所以称他为“水浒老师”,是因为我询问过许多同学,大家都不记得这位老师姓什名谁啦!但他洋洋洒洒给我们讲的全篇《水浒传》,却令大家印象深刻,至今不忘。</p> <p class="ql-block"> “水浒老师”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平”字,平和的神态,始终不急不躁;说话、走路不紧不慢;或蓝或灰的中山装、侧分头,更让人觉得不显山不露水。</p> <p class="ql-block">  当时除了三天两头的劳动、上课读报纸外,记得还要批《水浒》。要批《水浒》,先得知道《水浒》是咋回事吧!于是上课时老师就开始给我们说《水浒传》,这一开说不要紧,就一发不可收,一下讲完了全书。尽管“水浒老师”没有夸张的表情,也极少抑扬顿挫的语调,但我们却如同听评书般津津有味地认真听讲,再无课堂纪律问题!我想多数同学都是第一次完整地听《水浒传》,这样,老师也是在理直气壮之下向我们普及了文学经典。记忆中,似乎“水浒老师”就是专为给我们讲《水浒》来的!因为之后就又换了老师!而我也是在参加高考后,第一本读的书就是《水浒传》!</p> <p class="ql-block">  遗憾的就是没有记住“水浒老师”的名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图片皆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真诚感谢您的阅读!</p><p class="ql-block">真心期盼知情的同学补充、订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