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去山西看看一直是多年的夙愿,今年孩子暑假期间终于成行。</p><p class="ql-block">《大同古城》</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0日,驱车赶到大同时已是黄昏时分,从下榻的酒店放下行李骑上共享单车就上了路,用两个小时的时间仓促游览了一下中国第九大古都——大同。</p><p class="ql-block">走进大同古城,仿若踏入千年时光隧道。这里历史悠久,曾为北魏都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 。城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彰显着游牧与农耕文化交融之美 。</p> <p class="ql-block">在大同古城中心,矗立着标志性的四牌楼 。它始建于明洪武五年,由大将军徐达为壮军威、颂功德而建。四牌楼由四个相连的牌坊组成,分别对应东和阳街、西清远街、南永泰街、北武定街 。</p> <p class="ql-block">大同九龙壁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早的琉璃照壁,堪称古城的“艺术瑰宝”。它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原为代王府前的照壁,长45.5米、高8米,通体以黄、绿、蓝等琉璃构件拼接而成。</p><p class="ql-block"> 壁身之上,九条巨龙形态各异:或昂首腾飞,或蜿蜒盘旋,龙爪刚劲、鳞片鲜活,在云雾间尽显威严。底部以海水江崖纹为基,顶部覆以琉璃瓦檐,整体构图饱满、工艺精湛,既展现了明代高超的琉璃技艺,也寄托着古人对吉祥安泰的祈愿,如今仍是大同古城最具代表性的打卡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九龙壁局部</p> <p class="ql-block">在大同古城和阳街与太平街交会处,太平楼静静伫立。它始建于明正德十二年,因“应州大捷”而建,承载着大同人对安宁平和的祈愿 。楼为三层,十字歇山顶,每脊兽头飞角,底层砖砌券壁,开十字穿心门,二三层木构精巧,斗拱错落。</p> <p class="ql-block">大同魁星楼是古城东城墙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明代,曾毁于战火,后按原貌复建。它坐东朝西,楼高三层,飞檐翘角,气势灵动。楼内供奉魁星像,魁星手持朱笔,象征点定科举名次,承载着古人对文脉延续的期盼。如今,它既是古城历史的见证,也是登高俯瞰古城风貌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大同古城墙是中国现存较完整的明代城垣建筑,见证了古城千年变迁。它始建于北魏,明洪武五年由徐达主持扩建,形成周长7.24公里的方形城池,设四门及瓮城、箭楼等防御体系。夜晚灯光亮起时,城墙更显巍峨,尽显边塞重镇的雄浑气势。</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5000架无人机在大同古城代王府上空进行表演,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震撼的视觉体验。展现了大同的历史底蕴与现代风貌 。</p> <p class="ql-block">《大同云冈石窟》</p><p class="ql-block">石窟坐落于大同城西武州山南麓,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它始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由高僧昙曜主持开凿,历经十余朝营造,现存洞窟53个、造像5.1万余尊。</p><p class="ql-block"> 石窟以气魄宏大、造像雄伟著称。早期的“昙曜五窟”,佛像高逾13米,面容庄严雄浑,尽显皇家造像的威严;中期洞窟雕饰繁复,飞天灵动、菩萨秀美,融合了中原与西域艺术风格;晚期洞窟则更显精巧,题材丰富。</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些镌刻在山石上的佛龛与造像,不仅见证着北魏王朝的佛教盛景,更承载着千年的艺术传承,每一道纹路都在诉说着大同作为丝路节点的辉煌过往,成为海内外游客探寻历史与美学的必访之地。</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第20窟的主尊大佛象征北魏道武帝拓跋珪。</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第16 - 20窟 ),是北魏文成帝时期,由高僧昙曜主持开凿的皇家石窟,这五窟的主尊佛像象征北魏的太祖以下五世皇帝,体现了当时“皇帝即当今如来”的思想,将皇权和神权紧密结合。</p><p class="ql-block">第20窟主尊为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之一。佛像高13.7米,结跏趺坐,面容丰腴,广额方颐,大耳垂肩,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显示出一种超凡脱俗、凛然不可侵犯的气概, 雕刻手法上继承并发展了汉代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 。</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第19窟:帝王佛的庄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第19窟是“昙曜五窟”的核心洞窟,主尊为释迦牟尼坐像,高16.8米,面容雄浑庄严,据考象征北魏道武帝。佛像身披偏袒右肩袈裟,衣纹简洁有力,背光雕刻火焰纹,尽显皇家造像的威严。两侧耳洞各有一尊立佛,与主尊呼应,整体气势磅礴,是北魏早期造像艺术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第18窟:众佛环绕的“立佛之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第18窟是“昙曜五窟”中极具特色的一窟,主尊为释迦牟尼立像,高15.5米,身躯挺拔,身披千佛袈裟,衣纹厚重流畅。两侧胁侍菩萨与弟子像错落分布,形态各异。佛像面容沉静庄严,尽显北魏早期造像的雄浑气魄,是石窟中展现“众佛护持”场景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佛与众生</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6-13窟:北魏中期的艺术巅峰群</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6至13窟属中期洞窟,是北魏孝文帝时期艺术成熟的集中体现,风格由早期雄浑转向精巧灵动。</p><p class="ql-block">6窟被誉为“石上佛国”,中心塔柱四面雕刻佛传故事,从释迦牟尼诞生到成佛,浮雕层次分明,细节生动;7、8窟为双窟,题材丰富,飞天、供养人姿态飘逸,融入西域与中原艺术元素;9-10窟以华丽著称,窟檐雕刻繁复,壁面飞天、忍冬纹精巧细腻;11窟“千佛”密布,留存珍贵造像题记;12窟是“音乐窟”,刻有多种古乐器;13窟主尊交脚弥勒像旁有童子像,充满生活气息。这八窟各具特色,共同铸就了云冈艺术的黄金时代。</p> <p class="ql-block">第6窟</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北魏王朝的石上史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留给世界的文化瑰宝,它与北魏历史紧密交织。公元460年,北魏文成帝命高僧昙曜主持开凿,以佛教造像巩固统治,见证了北魏由武州山开启的“石佛时代”。石窟早期“昙曜五窟”,佛像雄浑庄严,暗含北魏五帝象征;中期洞窟融合中原与西域艺术,雕饰繁复灵动,呼应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的文化交融;晚期造像趋精巧,折射王朝后期的审美转变。作为北魏都城平城(今大同)的佛教核心,云冈石窟不仅是艺术巅峰,更承载着北魏推动佛教中国化、促进民族融合的历史使命,每一尊造像都是那段王朝兴衰与文明碰撞的鲜活印记。</p> <p class="ql-block">古道车辙</p> <p class="ql-block">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云岗皇家工程宣告结束。</p> <p class="ql-block">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悬崖上的千年奇构》</p><p class="ql-block"> 在大同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悬空寺如凌空飞挂的仙阁,被誉为“天下奇观”。它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是中国现存唯一集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独特寺庙。</p><p class="ql-block"> 整座寺院以“奇、险、巧”闻名,仅靠十几根木柱支撑,半数建筑悬于百米崖壁之上,下方是奔流的峡谷,登寺时步步惊心。寺内殿宇错落,供奉着孔子、释迦牟尼、老子的造像,三教造像共处一寺,见证了古代思想的交融。历经千年风雨与地震,悬空寺仍屹立不倒,其建筑工艺与文化内涵兼具,既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也是恒山脚下最动人心魄的人文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这份“悬”而不倒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地貌</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全景</p> <p class="ql-block">雨中游悬空寺</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中华边塞的千年雄关》</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坐落于大同市代县雁门山中,是中国古代“天下九塞”之首,素有“中华第一关”之称,见证了数千年的边塞风云。</p><p class="ql-block"> 它扼守晋北咽喉,自古便是中原王朝抵御游牧民族的重要屏障,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杨家将镇守三关等传奇故事均在此上演。关城依山而建,城墙随山势起伏,现存的关楼、敌楼、烽火台等遗迹,仍可见当年军事防御体系的恢宏。</p><p class="ql-block"> 关内的镇边祠供奉着历代守关名将,雁门古道上的马蹄印仿佛还回荡着往昔的征战声。如今,这座雄关褪去硝烟,以厚重的历史底蕴成为游人凭吊古今、感受边塞豪情的必访之地,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p> <p class="ql-block">在雁门关天险门外东侧,镇边祠静静伫立,它是雁门关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之一。其始建于明正德六年,最初为纪念赵国大将李牧而建,称武安君庙,后经变迁与复建,成为如今模样。步入其中,能看到诸多殿堂,如供奉着姬幸的偃公堂、纪念李牧的武安堂。这里还有忠武堂、群英堂、文定堂等,各堂内供奉着不同朝代守关名将。镇边祠宛如一部史书,承载着两千多年来的英雄故事,是边塞文化的精髓所在 ,让人不禁对先辈们的热血与豪情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公主洞,昭君出塞时在此住过。</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长城段</p> <p class="ql-block">望长城内外</p> <p class="ql-block">不登长城非好汉!</p> <p class="ql-block">《课本里的应县木塔:藏在书页间的千年木构奇迹》</p><p class="ql-block"> 翻开中学历史或语文课本,提及中国古代建筑智慧,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总会占据重要一页。这座矗立在山西大同应县的木塔,以“世界现存最高古木塔”的身份,成为课本里讲解古代木构技艺、辽代文化的鲜活案例。课本中会着重介绍它的“无钉奇迹”——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的木塔,高67.31米,共五层六檐,通体用松木打造,却未用一根铁钉,全靠精巧的榫卯结构咬合拼接。这种“以木锁木”的工艺,让塔身既稳固又具弹性,历经千年地震、风雨与战火仍屹立不倒,成为课本里诠释古代工匠智慧的经典范例。</p><p class="ql-block"> 同时,课本也会提及它的文化价值:塔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牙舍利,各层留存的辽金壁画、彩塑,生动展现了当时的佛教文化与艺术风格;作为辽代萧太后时期的重要建筑,它还承载着宋辽时期的民族交流史,让学生在了解建筑的同时,读懂背后的历史脉络。对许多人而言,应县木塔是课本里的“建筑明星”,它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化为具象的木构奇观,待我们走出课堂、亲身探访时,更能真切感受到书页间那跨越千年的震撼与厚重。</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佛国圣地的千年禅韵》</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坐落于山西忻州,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因五座山峰峰顶平坦如台而得名,更因文殊菩萨道场的身份,成为海内外信众心中的“佛国圣地”。</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佛教历史可追溯至东汉,历经千年营造,现存寺庙47座,佛光寺、南禅寺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构建筑,前者的唐代塑像与壁画、后者的唐代大殿,皆为国宝级文物,见证着中国佛教建筑的演进。台怀镇是寺庙核心区,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等名寺林立,塔院寺内的大白塔,塔身洁白挺拔,成为五台山的标志性景观,无数游人在此驻足祈福。</p><p class="ql-block"> 除了厚重的佛教文化,五台山的自然风光亦独具特色。盛夏时节,山间平均气温不足20℃,松涛阵阵、云雾缭绕,是避暑胜地;秋冬之际,白雪覆盖峰顶,红墙古寺与皑皑白雪相映,宛如禅意画卷。</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追寻千年佛教文化,还是沉醉于山川之美,五台山都能让人在晨钟暮鼓与青山绿水间,寻得一份内心的宁静,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禅韵与庄严。</p> <p class="ql-block">一提到山西,让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煤矿,还有香气四溢的汾酒。殊不知地上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可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着 “华夏文明摇篮”, “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 的美誉,这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绝对值得一去!</p>